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其次指出了其中的风险隐患,从而结合隐患提出了化解理财业务风险隐患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隐患;对策
概述: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高企,并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股市疲软,股民投资热情减少;房地产市场限制政策出台,投机炒房利润减少。在此背景下,国内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为投资者的新宠。随着理财业务的升温,理财业务开始显现风险隐患,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一) 理财产品销售量逐年增加且居民理财占绝大部分
2010年以来,企业和居民投资意识有所转变,将部分存款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多年的经营,日渐成熟,理财产品销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2011年9月末和2012年9月末,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代客理财募集的长32.51%和2.08%;其中,居民理财募集资金分别为2.92亿元、4.09亿元和3.46亿元,分别占总数的89.55%、94.56%和78.57%,居民购买热情明显高于企业。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特别是2012年央行从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后,年内2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下降趋势,投资者购买热度减退,国有商业银行理财募集资金有所减少,2012年6月末,代客理财募集的资金为4.14亿元,比3月末减少1.57亿元,2012年9月末募集资金略有回升,为4.41亿元。
(二) 银行理财业务收入不断增加但增幅有所减小
随着银行理财业务的不断扩张,银行理财业务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在诸多因素特别是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导致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增幅有所减少。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央行连续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宏观政策累计效应刺激下,2012年1季度,银行理财业务收入758.08万元,创下了2010年来单季收入最高水平;2012年6、7月,央行连续2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大幅减少,2012年2、3季度当季累计收入分别为247.13万元、458.14万元,仅为l季度的32.60%、60.43%。
二、风险隐患
(一) 银行存款出逃“理财资金”
银行存款出逃“理财资金”。可能引发商业银行表外风险。长期的负利率不断地逼迫银行存款资金“外逃”,形成银行负债方表外化。银行留住存款的压力很大.又在不遗余力地发展理财产品,将资金推向“表外”,最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没有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表外业务出现风险只能转嫁给表内,一旦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出现恶化,消费者利益受损。银行被迫“埋单”。可能陷入“双亏”境地。
(二) 银行机构哄抬“收益利率”
银行机构哄抬“收益利率”。可能引发行业不良竞争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这是争抢存款和客户资源的一种无奈之举,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预演。由于经营利润驱使,各家银行在吸引客户的核心要素“收益利率”上“大做文章”,呈现了收益利率节节攀升态势,从而可能导致行业不良竞争.预期收益如果不能得以实现,不良后果是客户失了“信心”,银行丢了“信誉”。
(三) 理财产品截留“储蓄存款”
理财产品截留“储蓄存款”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2010年以来各家银行纷纷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旨在用这类理财产品截留“储蓄存款”以实现同业竞争中领先地位。各行挖空心思设计理财产品到期日和客户到账日,绕过存款业绩考核的关键时点,这样客户的理财资金就顺其自然地曲线转化为储蓄存款,从而迎合了存款考核需求。毋庸置疑,银行在季末、年末时点的指标考核确实承受较大压力,但是大部分对公客户在这一时段也有较大的资金需求,银行为了自身考核。用理财产品“绑架”客户资金.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声誉影响。
(四) 理财产品数量“迅猛增长”
理财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可能引发信贷调控对冲风险。监管部门实施日均存贷比考核,旨在控制贷款投放速度和规模,以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资金流向不详并绕过监管。这样可能导致大量的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了房地产等热门领域,使得在如此严厉的房产新政条件下,房地产的价格依然如此坚挺,显然对我国的调控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对冲。
三、化解理财业务风险隐患的对策及建议
(一) 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理财业务管理
首先,督促银行加强对理财产品流动性的管理,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安排,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额净赎回情况,银行应制定流动性管理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其次,应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变存贷款时点考核为日均存贷款考核,设定合理的存贷款考核指标,避免出现利用发行短期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的行为。第三,努力形成差异化经营和产品创新机制,深入调查和分析客户需求,确定主要目标客户,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设计、创新机制,掌握理财产品定价权,形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第四,规范理财业务信息披露,提高产品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客观的理财产品期限、投资方向、预期收益率以及价值变动等信息,严禁使用承诺性或誤导投资者的语言。
(二) 银行应加强投资者理财风险提示,引导投资者理性消费
银行在指导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应详细介绍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投资期限、收益计算方式等,理清产品的风险和流动性指标;其次要严格评估目标客户与理财产品风险级别的吻合度,引导投资者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类别进行投资;最后应做好售后跟踪服务,在市场异常波动时期对已购买产品的投资者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便于投资者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三) 增强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后劲
一是鼓励银行自主研发理财产品。由于投入到产出时间长。目前各银行自主独立开发理财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大多走混业合作之路。跨领域的理财业务增加了监管难度,监管部门应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银行提升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的能力。二是提高专业理财人员职业素质。银行间要搭建理财业务交流平台,聘请各行理财专家定期举办讲座,支持业务人员考取AFP、CFP理财从业资格,提升专业水准。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四、总结
近年来,在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银行理财业务的迅猛发展,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银行业的改革转型,也满足了客户的金融产品投资需求。但是,银行业应当重视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隐患,积极运用相关对策进行调整,解决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硕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回顾、困境及建议 2013(04)
2.田苗 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多维分析[期刊论文]-财政研究(J) 2012(01)
3.卢满生 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武汉金融(J) 2012(02)
关键词: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隐患;对策
概述: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高企,并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股市疲软,股民投资热情减少;房地产市场限制政策出台,投机炒房利润减少。在此背景下,国内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为投资者的新宠。随着理财业务的升温,理财业务开始显现风险隐患,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一) 理财产品销售量逐年增加且居民理财占绝大部分
2010年以来,企业和居民投资意识有所转变,将部分存款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多年的经营,日渐成熟,理财产品销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2011年9月末和2012年9月末,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代客理财募集的长32.51%和2.08%;其中,居民理财募集资金分别为2.92亿元、4.09亿元和3.46亿元,分别占总数的89.55%、94.56%和78.57%,居民购买热情明显高于企业。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特别是2012年央行从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后,年内2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下降趋势,投资者购买热度减退,国有商业银行理财募集资金有所减少,2012年6月末,代客理财募集的资金为4.14亿元,比3月末减少1.57亿元,2012年9月末募集资金略有回升,为4.41亿元。
(二) 银行理财业务收入不断增加但增幅有所减小
随着银行理财业务的不断扩张,银行理财业务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在诸多因素特别是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导致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增幅有所减少。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央行连续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宏观政策累计效应刺激下,2012年1季度,银行理财业务收入758.08万元,创下了2010年来单季收入最高水平;2012年6、7月,央行连续2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大幅减少,2012年2、3季度当季累计收入分别为247.13万元、458.14万元,仅为l季度的32.60%、60.43%。
二、风险隐患
(一) 银行存款出逃“理财资金”
银行存款出逃“理财资金”。可能引发商业银行表外风险。长期的负利率不断地逼迫银行存款资金“外逃”,形成银行负债方表外化。银行留住存款的压力很大.又在不遗余力地发展理财产品,将资金推向“表外”,最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没有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表外业务出现风险只能转嫁给表内,一旦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出现恶化,消费者利益受损。银行被迫“埋单”。可能陷入“双亏”境地。
(二) 银行机构哄抬“收益利率”
银行机构哄抬“收益利率”。可能引发行业不良竞争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这是争抢存款和客户资源的一种无奈之举,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预演。由于经营利润驱使,各家银行在吸引客户的核心要素“收益利率”上“大做文章”,呈现了收益利率节节攀升态势,从而可能导致行业不良竞争.预期收益如果不能得以实现,不良后果是客户失了“信心”,银行丢了“信誉”。
(三) 理财产品截留“储蓄存款”
理财产品截留“储蓄存款”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2010年以来各家银行纷纷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旨在用这类理财产品截留“储蓄存款”以实现同业竞争中领先地位。各行挖空心思设计理财产品到期日和客户到账日,绕过存款业绩考核的关键时点,这样客户的理财资金就顺其自然地曲线转化为储蓄存款,从而迎合了存款考核需求。毋庸置疑,银行在季末、年末时点的指标考核确实承受较大压力,但是大部分对公客户在这一时段也有较大的资金需求,银行为了自身考核。用理财产品“绑架”客户资金.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声誉影响。
(四) 理财产品数量“迅猛增长”
理财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可能引发信贷调控对冲风险。监管部门实施日均存贷比考核,旨在控制贷款投放速度和规模,以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资金流向不详并绕过监管。这样可能导致大量的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了房地产等热门领域,使得在如此严厉的房产新政条件下,房地产的价格依然如此坚挺,显然对我国的调控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对冲。
三、化解理财业务风险隐患的对策及建议
(一) 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理财业务管理
首先,督促银行加强对理财产品流动性的管理,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安排,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额净赎回情况,银行应制定流动性管理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其次,应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变存贷款时点考核为日均存贷款考核,设定合理的存贷款考核指标,避免出现利用发行短期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的行为。第三,努力形成差异化经营和产品创新机制,深入调查和分析客户需求,确定主要目标客户,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设计、创新机制,掌握理财产品定价权,形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第四,规范理财业务信息披露,提高产品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客观的理财产品期限、投资方向、预期收益率以及价值变动等信息,严禁使用承诺性或誤导投资者的语言。
(二) 银行应加强投资者理财风险提示,引导投资者理性消费
银行在指导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应详细介绍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投资期限、收益计算方式等,理清产品的风险和流动性指标;其次要严格评估目标客户与理财产品风险级别的吻合度,引导投资者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类别进行投资;最后应做好售后跟踪服务,在市场异常波动时期对已购买产品的投资者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便于投资者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三) 增强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后劲
一是鼓励银行自主研发理财产品。由于投入到产出时间长。目前各银行自主独立开发理财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大多走混业合作之路。跨领域的理财业务增加了监管难度,监管部门应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银行提升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的能力。二是提高专业理财人员职业素质。银行间要搭建理财业务交流平台,聘请各行理财专家定期举办讲座,支持业务人员考取AFP、CFP理财从业资格,提升专业水准。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四、总结
近年来,在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银行理财业务的迅猛发展,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银行业的改革转型,也满足了客户的金融产品投资需求。但是,银行业应当重视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隐患,积极运用相关对策进行调整,解决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硕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回顾、困境及建议 2013(04)
2.田苗 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多维分析[期刊论文]-财政研究(J) 2012(01)
3.卢满生 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武汉金融(J)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