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裁缝的“花样”年华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t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传统服装生意难做出新意,一个不想当煤老板的裁缝有的是花样。
  从2011年9月开始,一个名叫“疯狂的裁缝”的微博火了。从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到第一财经频道《一起来午餐》,再到央视《奋斗》,所有的目光都汇集到其背后的操作者,张丛斌的身上。
  张丛斌有一家服装公司,还自创了一套颠覆传统套路的模式:将服装订货会开到网上,以消费者直接预定货款的方式,砍掉服装产业链中高达75%的费用,让消费者以25%的价格买到100%品质的好衣服。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独特的模式以网络的方式传播开来,月销售额达到数百万元。而那些层出不穷的点子,更让张丛斌在服装这个竞争异常惨烈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煤老板想做好裁缝
  在2007年之前,张丛斌的身份还是煤老板。只是,跟别人的煤老板不同的是,他特别喜欢上网。
  几乎有近十年的时间,他总是混迹在各个论坛,写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再看看别人反馈回来的观点。
  张丛斌的第一个网名,叫“横出的虫”。出自佛经里的一个典故:有一种虫子生长于竹子的根部,它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冲出竹子见到阳光。大部分的虫子都是走直线,要么咬穿竹恨,在泥土中饿死;要么直往竹子上面钻,最后耗尽生命。但有一些虫子,会在往上钻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思考,“我能不能换个方向走?”然后横着钻出竹竿,遇见阳光。
  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最后那种虫子,在往前冲一段时间之后,停下来,寻找新的道路。
  就在2007年,做了近十年煤老板的张丛斌想转行,做眼装。“一个煤老板要去做裁缝?”很多朋友以为他疯了。
  但关于服装,张丛斌却一直有个不算太凄凉,却又让他刻骨铭心的心结:那一年,青涩而贫穷的他想给她买条新裙子,她却说:“不要吧,太贵……”虽然这段恋情无疾而终,但“做个好裁缝”的梦想却在他的心中逐年滋长。
  在张丛斌生活的地方是没有服装产业集群的,他无从了解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这难不倒熟悉网络的张丛斌。
  于是,网络上出现了—个招聘启事:“年薪百万聘请服装企业CEO。”然后,雪花般的应聘简历通过Email传到了张丛斌手上。拿着简历上的联系方式,张丛斌开始—个—个找这些熟悉业界的人聊天。
  有QQ的就网上聊,隔得不远的,就约上见面聊。有一次,一位面料方面的专家正好到了张丛斌家500公里以外的地方开会,得知这个消息,张丛斌立即驱车前往。那天,下着很大的雨,但他只用了四个小时就赶到了专家下榻的酒店。专家很是感慨,在这个领域想潜心学习的人已经很少,所以并不计较张丛斌的冒失,对张丛斌的问题,都耐心地回答。当张丛斌把所有疑惑全都解开,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八个小时,外面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取经”,张丛斌对进军服装业有了一点底气。但又便宜又好的衣服到底要怎么做?
  怀着这个疑问,张丛斌把第二次创业的起点定在了中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中国时尚服装的前沿一广州,并把自己的网名改为了“疯狂的裁缝”。“送货员”张总
  张丛斌把自己的品牌定名为“莫尔斯密码”。他首先要破译的“密码”就是:品牌服装为什么售价是成本的10倍以上?这中间的差价被消耗到哪里去了?
  张丛斌一边在微博上寻找广州的网友,带着自己做的衣服送上门,与她们一一沟通,一边寻找着答案。
  做的衣服多了,他开始思考—个问题:商场里卖四五千元的服装,我只用三四百元就能做出来,如果我的衣服直接让这些姑娘们订货,接到订单后生产,每件只要加两三百元的利润,公司是不是就能很好地运营,同时还能解决好衣服太贵的问题?
  “对,就是把传统的品牌服装订货会直接向顾客开放!”张丛斌心里豁然开朗。这样做,公司可以实现零库存,没有传统品牌服装近40%的库存成本;不进商场,可以绕开商场25%的扣点;顾客下单就给付了全款,用顾客的资金帮她们做衣服,财务成本也大大降低。这三大块,完全可以化解传统品牌服装中75%的成本。
  “但要如何才能让消费者相信,我能用如此低的价格做出好品质的衣服呢?”
  张丛斌想到了线上官网与线下实体店的结合。这种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线上传播速度快、交易便捷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线下可信度高、售后服务有保障的优点。而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还可以使得体验店里根本不需要存货,一个款式一个型号只需一件就足够了。
  模式确定后,张丛斌更加卖力地当起了“送货员”,这一次,他送的是“试用装”。
  张丛斌还记得第一单成交时的情形。那一天,他跟一个姑娘聊得不错,她指定了一件衣服说想试穿一下。张丛斌开心得快蹦起来了,他立即根据对方的年龄、身高、职业选了7件衣服,全打包带了过去。6月的广州已经相当潮热,带着一大包衣服敲门时,张丛斌的身上已经被汗浸湿了好几遍。姑娘打开房门时就有点呆了,见过老板亲自送货,没见过老板亲自送试穿的。那一次,姑娘一口气就把7件衣服全收了。
  第一单谈成后,慢慢的,要求送货试穿的姑娘多了起来。那几个月,张丛斌几乎跑遍了广州的犄角旮旯,见了各种风格的姑娘。张丛斌觉得亲自送货上门很好,可以让自己了解更多的顾客需求,知道她们尾不是需要这样的服务。“送货员”张丛斌有时候很开心,因为有的姑娘对他很热情,偶尔还会留他在家吃饭。最多的时候,姑娘们会将他带去的7件衣服全部都定下,当然,最少时也有只要—件的。
  初创时期,张丛斌的衣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着汗流浃背的张丛斌,心软的姑娘们都表示很理解,总是对他说:“裁缝啊,这里还有些问题哟,不过没关系啦,不用换了,我支持你!”每当这时,张丛斌都会很感动。
  整整跑了半年“送货员”的张丛斌,收获了第一批最忠诚的顾客,也让他有信心正式上线体验店。2011年8月,第一家体验店在广州开设,开店那个月,收到微博信息赶来的姑娘们一口气就订走了900件衣服。2012年3月份,张丛斌的官网终于建好,公司将样衣拍摄好放在网上,同时体验店放上了更多的样衣。
  很多人的服装店   生意开始有了基本的定量,张丛斌有时间了,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微博上,与姑娘们交流,了解她们的需求,建立更强的信任度。
  越来越多的姑娘们开始跟张丛斌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家长里短,感情危机,无所不谈。有一次,—个姑娘跟他说:“裁缝,要不我嫁给你吧?”“为什么?”“因为每个姑娘都有个当服装店老板娘的梦啊!”“那也不用嫁给我啊!这样,我拿一件衣服出来,你来做老板娘啊!”
  这次调侃让张丛斌突发奇想,在微博上搞了一次小活动,方式是拿出一件小圆领西装,说明设计成本为1000元,分为100股,每股认购价是10元,每增加1件的订单,每个股东可分到0.2元的分红,分红达到100元/人时,自己就拿这100元去给每个股东定制一条成本100元的丝巾(这样的丝巾市场价格约为600元)。
  活动一经推出,两天之内,股权被认购一空。很快订单就达到了每个股东都能分到一条丝巾的量,而姑娘们也如约拿到了这条丝巾。
  张丛斌的创意引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注意,对方打来电话要采访他。这次电话采访播出后,张丛斌的微博暴涨到5万的粉丝。
  在张丛斌的模式中,姑娘们要付出时间(下单一个月后才能拿到成品),才能得到以25%的价格收获100%品质的衣服;而张丛斌则是以拿更少的利润与更多的服务,换取更稳定的客源与更低的成本。
  张丛斌又想,能不能再玩大点?目标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家店!
  张丛斌设计出了一个独特的开店体系:所有城市只开一个店,店里每季一个款式只放一套衣服,姑娘们试穿后在网站或店里下单定制。而来自店铺或该地区的所有订单业绩,都归店铺。
  这一次,他与上海的粉丝们合开了一个店,他本人投51%,还有49%让上海的粉丝们投,1000元一股,最多10股。这个消息通过微博一发出,短短三天就收到了好几百个投资意向,远远超过了投资额度,他还需要一一劝说,“姑娘们,不要投那么多,只要一点点就好。”就这样,上海店仅用了9天就开了起来,同时,他还多了100个“老板娘”。如此操作的好处是:姑娘们投入不高,却又积极性很强。毕竟是自己的店,每人带几个朋友来购买,店铺的业绩很快就能上量。而张丛斌还为她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店铺管理模式,姑娘们完全不用自己操心店面的管理问题。
  姑娘们,裁缝来了
  这天,张丛斌又接到一个电话,是《谁来一起午餐》栏目组打来的,约他第二天上午到上海录制节目。
  放下电话,张丛斌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即打电话给设计总监:“我要去上海参加一个节目,我微博里有那么多上海的姑娘,不如带些衣服过去,搞个大篷车的活动,也是个不错的推广。我先过去找场地,你下午整理几百件衣服晚上飞过来。”
  一下飞机,张丛斌直奔建国宾馆,开了一间总统套房,买了衣架。晚上11点,同事们带着满满6大箱的衣服到达酒店,然后是通宵布置、挂熨,直至凌晨5点。张丛斌随后发了一条微博:“姑娘们,裁缝来上海了,带了些衣服和大家见面……”
  合衣睡了一个小时,天亮时,张丛斌独自赶往正大综艺影视基地参加节目录制。录制的间隙,他打了个电话到大篷车那儿,电话那头的同事显得很激动:“一早就来了很多人,然后越来越多,现在有上百人了,地毯都被姑娘们踏得起毛了。”
  录制好节目赶回酒店的张丛斌,一开门就惊呆了,满眼全是人。试衣服的,合影的,下单的,好不热闹。晚上10点多,总统套房的动静终于被保卫部门发现,进来看时,地毯差不多都踩烂了,于是打死也不再让人进入。
  上海弄出这么大动静,张丛斌又如法炮制在北京“玩”了一把,140万元的销售成绩就这么出来了。
  张丛斌还收到一个好消息,与他“合资”的“老板娘”们已在着手帮他找卫星店的店面了。
  所谓“卫星店”,也是张丛斌的花样:在交通枢纽的附近寻找10平方米左右的半临街小店面,制作整片的全封闭玻璃橱窗,里面挂上下一季的样衣,等于一个巨大的实体广告。看到中意样式的姑娘,能在橱窗上看到:请喜欢的姑娘到某某街某某家的实体店试穿!
  这个“卫星店”是全封闭的,不需要店员驻店,运营成本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因为并非完全临街,而且面积较小,租金成本不会很高;因处于交通枢纽附近,人流量较多,漂亮的玻璃橱窗有很高的回头率;长期租店面比短期的广告成本更低,目效果更佳……
  张丛斌的花样还没有玩完。他还想把服装店“扩展”开:进了店门,分出父母、男女主人、小叔子、小姨子,还有小朋友的房间。顾客对号进门,包柜的包,鞋柜的鞋,家具,衣橱里的衣服都可以定。这叫“4-中产阶级家庭结构”的服装店。
  这个变身裁缝的煤老板,总说自己脑子特别笨,人家想一个小时的事儿,他得想一天,所以经常一个人在办公室里一杲就是一整晚。而那些稀奇古怪的招儿,便是在这些夜晚想到的。这与百事可乐CEO英德拉·努伊的那句座右铭不谋而合:请保持愚蠢。
其他文献
原来我们的企业,非要花很多力气从西方化学的模式来认可中国中草药的药方。这好比让一个西医博士去认可一个中国农妇的偏方,真的很难。绕个弯子不就行了?——这就是瑞丰最  瑞丰:海外上市“机巧”路  见到王志强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山西太原药企的“土老板”摇身一变,贵为“中国第一家在加拿大上市的民营制药企业”董事局主席。当然,周围泼冷水的人也不少:“占了‘中国概念’的便宜”,“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
期刊
一个音乐大佬的浮沉生涯,折射出的正是数字化浪潮下,这个行业的疼痛命运。  理想主义的消亡  宋柯自认是一个商人。但对音乐的情结,早已刻在了他骨子里。早在清华读书时,他得过高校歌唱比赛的亚军,冠军是个胖子,名叫刘欢。  2012年6月,宋柯宣布复出担任恒大音乐董事总经理。  仅仅半年前,高喊“唱片已死”,的他,挥别承载16年青春与梦想的音乐行业,转身当起烤鸭店老板。这一退一进,引来外界一片喧哗。  
期刊
下一个凤凰传奇在哪里?踩着数字音乐的节奏,A8音乐打造的开放平台,似乎孕育着更多的传奇。  2004年可谓中国音乐产业史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宋柯离开华纳创立太合麦田,积极地拥抱了数字音乐的浪潮。与此同时,远在深圳的刘晓松,决定将自己的无线增值业务聚焦在音乐上,基于网络的A8音乐正式诞生。  其实,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免费特性侵蚀了唱片公司  固有的唱片盈利模式,唱片公司针对互联网的版
期刊
互联网一度“忽悠”了宋柯这样的音乐大佬,但也成就了新兴的互联网音乐模式。虾米网让崇尚免费的互联网用户,为音乐心甘情愿地付费。从此,互联网不再是干掉音乐的杀手。  为什么不可以将互联网的P2P模式用来做音乐?2007年4月,从大学就开始玩乐队的王皓,与四个同事辞去了在阿里巴巴报酬优厚的工作,带着这个思路在杭州的一栋居民楼中启动了虾米网。  一直以来,互联网与音乐版权似乎势同水火。在传统唱片音乐模式下
期刊
如果说宋柯的曲折生涯代表了传统唱片公司的转型,那么,在“音乐已死”的呼声中,音乐人如何精彩地活着?凤凰传奇这个被讽为“农村重金属”的平民组合,或许掌握了某种方法。  “农村重金属”的诞生  直到2003年结识音乐制作人何沐阳之前,蒙古族姑娘杨魏玲花和湖南小伙曾毅,都还只是一对空怀梦想、四处漂泊的演唱组合。当时玲花一心想请制作人写歌,在她再三邀请下,何沐阳为这个组合量身打造了《月亮之上》。这首节奏感
期刊
杰克·韦尔奇曾在书中这样称颂小企业的美德:“小公司有序、简单、不拘束。小公司充满激情。对官僚主义嗤之以鼻。小公司不乏好点子——好主意不问出处。在小公司里每个人部被需要,每个人都得参与,奖惩的依据是每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小公司有远大理想,做出了捞样。”  那些令人心动的小公司,为我们在“大”的商业价值观之外。提出了另一种“小”的可能——  Instagram:最少的人创造最大的价值  互联网的确是一个
期刊
我们的目标是永远和我们的加盟商一起共同发展,并让每个人分享到一路成长的成果。很显然,这一目标,正在实现——年前,当浙江火星人厨具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胡明义描绘着美好蓝图,“我们要以最短的时间成為集成灶领域最优秀的开拓者、并要在全国建立起自己的优质经销商渠道”,几乎没有人相信。一年后,火星人在全国30个省市建起了220余家专卖店,并且以每月超过20家专卖店的速度迅猛推进,业内惊呼“火星人来了!”  “我
期刊
富二代缠斗老江湖,现代营销观念对抗前线经验,槟榔市场又起新战事。  欺生  富二代唐涛“继位”老长沙槟榔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前一天晚上,才和看不顺眼的人干了一架,把撕烂的衣服一脱,就来上任了。  ——没办法,老唐总异地赌博嫖娼被抓,来不及筹谋“托孤”,少东家就得立马到岗。  这两年业内一直有风声,说老长沙槟榔真是不顺啊,简直透着邪乎。一年前,投资400万元做新品颗粒无收;五个月前,产品发霉引发退货狂潮
期刊
翻开热门商业报纸和杂志,进入主流网站的财经频道,甚至徜徉在书店中,你会关注哪些公司?“世界500强”、“下一个壬者”、“上市提速”……当人们被“中圈商业急速秀”撩拨得心浮气躁的时候,尤其喜欢听到那些大者、强者和胜者的故事。  仿佛只有大,才是强,才称得上英雄、传奇,甚至史诗。然而,商业世界本该具有丰富多样的生存法则。在一个生态丛林中,该有参天大树也该有无名花草。做一家好的小公司,也可以成为另一种价
期刊
一项投人数十亿元,牵涉到内部若干人利益的研发突然要停下来,难吗?难在人心,难在平衡,难在壮士肯断其臂的勇气,难在革自己的命并让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愿意和你一起革。  创业什么最重要?一个月前,当我们和小米手机创办人雷军探讨时,雷军说,如果说创业过程中钱最重要,那么微软就是“日不落帝国”。真正重要的,是缺钱的紧迫感。  为什么那些跨国集团重金打造的项目往往干不过创业型小公司?因为当资源足够多的时候,你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