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性室性早搏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分析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ST段抬高性室性早搏(室早)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分析,评价患者的预后。

方法

2000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心电图检查,符合ST段抬高性室早患者43例(男25例、女18例),分析病因、恶性心律失常类型、QTc间期、QRS波的形态,并均进行心电监护、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等追踪检查。

结果

43例患者中,3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占79.07%(室性心动过速25例,58.14%;心室颤动6例,13.95%;R on T 3例,6.98%)。34例患者中,病因最常见为急性心肌梗死,20例(46.51%),其次为急性心肌炎,6例(13.95%)。QTc间期>440 m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5%;QTc间期≤440 m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2%。34例患者分2组:QTc间期延长组21例,发作方式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多见;QTc间期正常组13例,发作方式以除Tdp外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多见。34例中有24例出现ST段抬高性室早呈碎裂QRS波(fQRS),以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为主,占58.82%;10例为室早无fQRS,以心肌炎为主,占11.76%。

结论

ST段抬高性室早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以急性心肌损伤为多见。ST段抬高性室早合并QTc间期延长、fQRS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概率较大,必须及早预防和治疗,可作为早期的预测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全胸腔镜下心外膜消融对心内膜导管消融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至2015年期间51例在阜外医院接受导管消融复发后愿意接受胸腔镜外科消融的房颤患者,于胸腔镜下应用双极消融钳进行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Waterston’s沟神经节消融、左心耳切除及Marshall韧带离断术。术后3、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50例患者均完成了12个月
目的初步评估多次导管消融复发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时经剑突下心包穿刺和房间隔穿刺途径行内外膜联合消融房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连续入选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2次独立房颤消融后仍复发的12例患者,同时经剑突下心包穿刺和房间隔穿刺途径,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导航下,行心房内外膜联合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该术式可行性和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规律随访。结果12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希氏束起搏的R在T上(R on T)起搏现象发生情况,探讨解决方法。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永久性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或长RR间期行希氏束起搏的患者18例,希氏束起搏导线插入脉冲发生器心房接口,所有患者均同时植入心室备用导线并连接心室接口,程控脉冲发生器为DDD模式,低限频率60次/min,PAV、SAV间期均为250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及手术的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的脑卒中高危,不能耐受长期抗凝且症状明显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3±9.3)岁,房颤病史平均(36.7±44.9)个月。CHA2DS2-VASc评分(4.8±1.5)分,HASBLED评分(3.5±1.1)分,行房颤导
目的研究心脏CT成像(CCT)定性及定量分析在左心耳自发显影(LAASE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心房颤动(房颤)且行CCT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两项检查的住院患者245例。以TEE为金标准,计算CCT定性评估LAASE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度。测量左心耳(LAA)、升主动脉(AA)和左
期刊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左心室4极导线提供可用的起搏位点的数目。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了Quartet™(美国圣犹达公司)左心室4极导线。分别于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评价Quartet™导线提供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数目。可用起搏位点的标准设为:该位点至少1个起搏向量阈值≤2.5 V/0.5 ms且2倍起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