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丘陵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分析了豫西丘陵地区旱地小麦增产障碍因素,针对障碍因素从土壤改良、施肥、良种、早播、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提出了1套适宜豫西丘岭旱地小麦增产的“四水一早”旱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豫西丘陵;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9-0020-02
  1 引言
  渑池县位于豫西丘陵中心地带,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7.5万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62%。其中,旱地小麦1.87万hm2,占麦田面积的93%。该区土地瘠薄,耕作粗放,“十年九旱”,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少,拔节和灌浆期等关键时期干旱多发,土壤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充分利用自然年降水,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小麦产量,经多年试验观察,本文总结提出了1套适宜豫西丘陵早地小麦增产的“四水一早”栽培技术。
  2 增产障碍因素
  2.1 水分不足 渑池县4万hm2耕地,水浇地占6%,自然降水是绝大部分旱地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全县年降雨量600~650mm,多集中在7、8、9月份。据有关资料介绍,小麦一生需水约6750mm/hm2,其间自然降水仅有3840mm/hm2,较正常需水相差2910mm/hm2,远不能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特别是从拔节到抽穗的3、4、5这3个月,正值小麦需水高峰期,降水量仅有84.9mm,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常因缺墒,致使小麦株高下降,成穗数、穗粒数严重减少,减产幅度达15%以上。
  2.2 温度低 小麦增产的关键环节是冬前形成壮苗,为安全越冬和来年多成穗奠定基础。壮苗的形成与品种特性、地力、墒情、热量等有关。据试验,当地常规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冬前需要460~640℃的有效积温才能形成壮苗,而当地日平均温度12.4℃,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冬前积温往往达不到要求,不易形成壮苗。
  2.3 土壤质地粘重 据抽样化验分析,豫西丘陵土壤容重1.4~1.5g/m3,质地粘重,通气透水性差,适耕期短。特别是茬地,秋作物成熟晚,适耕期更短,整地质量差,口墒极难保,给一播全苗带来不便。尤其播种期遇到阴雨天气,整地困难,小麦不能按期播种。
  2.4 土壤瘠薄 据2001年土壤化验结果,豫西丘陵旱地有机质含量10.1g/kg,全氮0.97g/kg,速效磷11.3mg/kg,速效钾130.5mg/kg,N、P、K3要素除部分地区钾含量较高外,普遍缺氮贫磷,全县4万hm2耕地,85%属旱薄地。
  3 增产技术
  针对小麦增产的障碍因素及农民种植习惯,经多年试验观察,豫西地区争取小麦增产的途径应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为核心,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基础,推广“四水一早”措施(深翻改土,以土蓄水;合理施肥,以肥调水;选用良种,以种节水;精细管理,以管保水;适期早播,培育壮苗),满足小麦生育期水分、养分需求,提高小麦产量。
  3.1 深翻改土,以土蓄水
  3.1.1 坡耕地改造 豫西丘陵地区80%以上耕地属坡耕地,土地瘠薄,跑水、跑肥、跑土,遇較大降雨易发生径流。对坡度在20°以上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结合平整土地,培肥改土等综合治理措施,改善土壤蓄水状况,有效纳雨保墒。据测定,经改造后的梯田可减少水土流失40%~60%,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20%,小麦增产32%~61%。
  3.1.2 全方位深松 全方位深松土壤,深度达40~50cm,耕作层可增加1倍左右,土壤渗水速度提高6~10倍,可接纳300mm/h以上的降水而不出现地表积水或径流,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增强了土壤透水与通气、养分释放与储存、根系穿孔与固定等多方面功能,促进了作物生长发育。据试验,一般旱地全方位深松后,小麦产量比普耕增产11%~23%。
  3.1.3 晒旱地“四早”耕作 豫西丘陵地区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8、9这3个月,降水335.8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3.9%。多留晒旱地,实行“四早”耕作法:早犁头遍早晒垡(伏前深耕),早犁2遍早收墒(伏内遇雨必耙,接纳雨水),早犁3遍保口墒(立秋后及时耙耱,减少地面蒸发,保住底墒),早犁4遍保全墒(播前墒情好,浅耕即耙;播前缺墒,不耕只耙),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达到“伏雨秋用,伏雨春用”。同时,还能充分熟化土壤,减轻病虫,消灭杂草。据化验测定,晒旱地采用“四早”耕作法,降解氮和速效磷分别提高8.4mg/kg和3.3mg/kg,比回茬地多蓄水31.1mm,小麦增产26.8%。
  3.2 合理施肥,以肥调水 增施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强作物的抗旱性。土壤墒情好,小麦生长良好,根系发达,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更好地发挥肥效,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据试验,土壤瘠薄加重旱灾的危害程度,多施有机肥可以缓减土壤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按照测土配方要求,坚持有机与无机配合施用、氮磷钾之间和微量元素之间平衡施用,有效培肥地力,发挥肥效,提高小麦产量。
  3.3 选用良种,以种节水 豫西丘陵旱地宜选种抗旱、生产耗水量少、自然降水利用率高的耐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据多年试验观察,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耐旱品种主要是洛旱6号、豫麦49-198、开麦18、豫农4023。据试验,生产1kg小麦耗水量比均豫麦49少0.4mm,自然降水利用率均提高9.3%以上,并且耐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适宜该地区种植。
  3.4 适期早播,培育壮苗 实践证明,冬前形成壮苗,安全越冬,是旱地小麦高产的基础。积温是冬前形成壮苗的先决条件,适时早播,能增加积温,冬前分蘖期长,蘖多蘖壮,根多入土深,幼苗健壮,抗逆性强。该区旱地常规种植品种,适宜播期9月25日—10月15日,在适播期内,应抢时早播,做到“时到不等墒,抢墒不等时”,争取积温,培育壮苗。据试验, 9月28日适期早播的小麦,冬前积温710℃,次生根10.0条,根深94cm,比10月9日播种的小麦冬前积温多186.0℃,次生根多5.0条,主根长度增加65cm,明显提高了小麦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3.5 精细管理,以管保水 豫西丘陵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长、水分消耗量大,而小麦生育期内雨雪稀少、冬春干旱多风、土壤蒸发量大。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证生育期内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
  3.5.1 中耕镇压 整地质量差、坷垃多和土填过松时,及时镇压,破碎坷垃,缩小空隙,减弱气体交换,减少水分散失。土壤遇雨板结时,及时中耕,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管。冬前中耕镇压,消灭杂草,保墒防旱,提高地温,促根增蘖,控旺促弱。早春中耕镇压,消灭杂草,提高地温,保墒增穗。
  3.5.2 病虫防治 红蜘蛛、蚜虫、白粉病、锈病是豫西丘陵旱地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及时防治,可减少小麦体内水分、养分损失,把病虫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据试验调查,旱地小麦防治红蜘蛛比不防治的穗粒数多1.6~3.7粒,千粒重提高2.5~5.9g,产量提高9%~26%;防治蚜比不防治的粒重增加3.2~6.3g,增产15%~22%。
  4 增产效果
  2015年以来,位于豫西丘陵地区的渑池县通过推广深翻改土,合理施肥,选用良种,适期早播、精细管理的“四水一早”旱作栽培技术,旱地小麦稳定在3750kg/hm2以上,效果显著。 (责编:汪新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早期抗凝和溶栓治疗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心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患者85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
电视教学片摄制质量与彩色还原技术的探讨徐学军电视教学片以其声图并茂、形象逼真为特点,已成为远距离教学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着。而图像信号的彩色保真是决定电视图像品
试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王湘萍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是表现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又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不开。
2018年1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番茄风味品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利用大数据分析,揭示了番茄在驯化和育种过程中营
介绍了远程抄表的功能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对远程抄表在电力系统的深入推广提出了积极意义。
为了提高非转移型等离子弧发生器的功率和耐用度,提出了一种具有辐散式喷嘴等离子弧发生器。用这种喷嘴结构,对非转移型等离子弧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圆拄形阳极喷嘴相比较,等
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
不同原始组织对渗硼层深度的影响耿在丹提要:本文研究了不同原始组织对渗硼层深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佳的原始组织,并对不同原始组织影响渗硼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渗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