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化学成绩的几点体会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比较容易兴奋的,尤其是一些生动、直观的实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适当地渗透一些问题是很有效的。如,在讲氧气的性质时可以讲: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的白雾产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这类题目让学生思考,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对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有帮助。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一些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分子、原子和元素的知识、溶解度的概念等,如果用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掌握起来也颇感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骤减。笔者在教学中编了一些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否定与肯定,正确与错误的讨论,去伪存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以下笔者在概念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辨析题:
   (关于原子的)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电子数=中子数;
   (2)原子是最小的结构微粒;
   (3)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4)氧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说明它的核电荷数为8;
   (5)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说明1个氢原子重1克。
   二、把握难度,循序渐进
   在日常测验、考试中,对试题的难易把握是很严谨的。我们有一条原则,不出偏题、怪题,不出学生没有学到的知识的题,不出内容重复的题。题目量要足,覆盖面要广,但难度要控制。比如在化学用语的题目中这类题目是比较难的:“某镁粉和氧化镁粉末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其中镁粉的质量分数为____。”我们用它压轴。但类似“在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为22%,则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A. 34% B. 44% C. 66% D.无法确定”属于偏题,我们则坚决摒弃。
   在平时学生作业中,如遇到没有教过的知识,或者怪僻的题目,我们也坚决删掉。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做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若经常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反而会增加学习的恐惧感,使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受挫,这样反倒适得其反。
   三、日积月累才能出好题目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平时学校的测验、考试题都要原创的话,是不现实的。但怎样利用现有的题目,改编成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整体试卷难易的题目,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比如这道题:“已知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A、B元素的质量比为2∶3,其原子量之比为2∶1,又知A元素的化合价为+n,则该化合物中B元素的化合价_____”若要降低难度,只需在其原子量之比为2∶1后面加一个问题:“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便可以了。
   又如这样一道中考题:“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_____ A铁和铜、B铁和银、C铜和银、D只有银”中考以后的各种试卷中,这道题经常出现,笔者觉得这道题不错,它既考查了学生对金属活動顺序、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的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照搬,就题讲题,大部分学生只能掌握一点。若能举一反三,效果会更好。下面是笔者让学生考虑的一道题:在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可能有下列情况:
   (1)若反应后铁有剩余,则此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
   (2)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所得的固体物质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固体物质中一定有 ,可能有 。
   (3)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滴加NaCl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应该是
   。
   当然,要出好一份试卷,平时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难做到的。利用互联网,建一个自己的题库会很方便。以上是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
当好一名语文教师不容易,除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外,还要有些其他本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能给学生以鼓励、温暖与启迪。学生天真活泼,在教师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容易受到熏陶感染。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肢体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肢体语言包含的内
摘 要:众所周知,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的演示存在局限性。笔者通过多媒体与演示实验的有效整合实践,尝试克服这些局限,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有效整合  一、演示实验的局限性  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
玉米是喜水作物,对水分胁迫非常敏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产必须依靠灌溉,否则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垄膜沟灌是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栽培方式之一。但灌溉水量、灌溉时间和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