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研究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70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理特征,研究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治疗、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100份病例,采用SP法来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ER、PR和CerbB-2等免疫表型,数据采用SPSS 12.O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手术方案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100例患者,病理确诊为良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88例(88%);交界性(不典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1%);恶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患者11例,(11%)。临床表现,乳头溢液40例(40%);乳腺肿块21例(21%);乳头溢液并乳腺肿块7例(7%);无特殊症状,因体检或手术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32例,(32%)。结论:临床表现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乳头溢液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乳腺肿块;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以乳房肿块占大多数,其次是乳头溢液且以血性溢液为主。本组研究建议,将良性、交界性、恶性三分法,简化为低级别、高级别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两分法。本组认为,掌握临床表现差异,明确病理诊断和免疫表型,极大地增加了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可能性。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诊治也比较棘手,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乳头溢液、局部疼痛、乳房肿块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类型。但以目前的医学水平,肿瘤的良恶性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应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为进一步研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疾病,特选取2010年1月以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疾病的病例,对其做回顾性研究和分析,探讨病理特征与免疫标记SMA、P63及CK5/6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疾病中的诊断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以来的病例,患者均已被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并在我院进行持续治疗,共计10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5~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病变的部位,其中左乳58例,右乳42例,所有标本均为局部肿瘤切除标本。
  1.2病理检查方法
  所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标本均经浓度为10%的福尔马林液进行固定,再进行常规脱水和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4微米,再依次做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标本均采用SP法来检测乳腺病变组织中的ER、PR和CerbB-2、P63、SMA、CK5/6的表型。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采用SPSS 12.O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病理学检查:在送来检查的所有标本中,最大直径为6厘米,最小直径为1厘米,切面呈灰白及灰黄色,部分标本可见出血、囊性变。
  患病类型:我院2010年1月以来共收治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疾病患者共计100例,其中,被确诊为良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共计88例,占88%;被确诊为交界性的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共1例,占1%;被确诊为恶性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患者共11例,患病人数占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11%。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类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所占比例
  临床症状:我院10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中,以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者共计40例,占总人数的40%;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者共计21例,占总人数的21%;以乳头溢液且乳腺肿块为临床症状的患者共计7例,占总人数的7%;无特殊症状、因体检发现或者在手术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的患者共计32例,占总人数的32%,如图2所示。
  图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症状对比
  镜下观察:10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其肿瘤均出现于扩张的导管内,主要的表现形态有4种:46例肿瘤乳头状结构明显,乳头间质较丰富,细胞核短小、较分散,细胞宽度略小于细胞高度。18例肿瘤呈乳头状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细胞核排列密集,纤维血管轴心纤细,细胞高度明显大于宽度,部分区域出现极性紊乱;11例肿瘤的纤维血管轴心明显,缺乏乳头结构,肿瘤细胞呈筛状排列,瘤细胞大小及染色质均匀;25例肿瘤具有乳头状结构,且纤维血管茎被覆于双层细胞,即肌上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小部分区域可见非典型性增生,细胞形态单一、大小一致。免疫表型分别是:11例导管内乳头状癌,上皮表达 ER、PR、CerBb_2;89例良性及交界性肿瘤,表达肌上皮标志物SMA、P63、CK5/6。
  3.讨论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乳腺疾病,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本组临床研究中,乳头状瘤以乳头溢液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乳腺肿块;而乳头状癌临床表现以乳房肿块占大多数,其次是乳头溢液且以血性溢液为主。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理组织学特征是:纤维血管茎上的上皮细胞与肌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树状结构。(图3)以其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当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显著硬化时,导管壁也随之硬化。其腺管可以形成假性浸润图像,易被人们误认为是浸润癌,应与之区别开来。假性浸润的腺管保留了腺上皮及肌上皮双层结构,周围常存在炎症细胞浸润,且腺体不会浸润正常的乳腺组织。可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肌上皮的方法加以鉴别。乳头状瘤疾病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病变,如炎症、肌上皮增生、鳞化、黏液化生及软骨化生等。本组P63、SMA免疫组化标记(图4)结果提示,乳头基底上皮肌上皮表达,以其着色程度足以帮助病理医生识别该肿瘤的良恶性。
  交界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又称非典型性乳头状瘤,以其存在非典型性上皮增生为特征。目前,诊断交界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标准暂未统一,有人对非典型性乳头状瘤进行了“量”的划分,若10%的区域出现非典型性增生,则判定为伴有灶性非典型性的乳头状瘤;若非典型区域大于10%且小于三分之一,则判定为非典型乳头状瘤;;若 33%到90%的区域出现导管内癌形态。则判定为导管内乳头状癌。
  导管内乳头状癌主要特征是:导管原位癌区域占乳头状病变的90%以上。其形态表现为:具有分支乳头结构,大多数的乳头状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而分支乳头结构不明显,被覆细胞以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的形态出现。
  本组研究认为,交界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形态不稳定,病理确诊不容易,简化良性、交界性、恶性分级,参照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两分法,在病理、临床应用时更为方便。此观点以资同道们商榷。
  参考文献:
  [1]陈海玲.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四川大学,2007.
  [2]李晓静;杨菊;路璐;许祖德.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免疫表型分析,中国临床医学2013.
  [3]程英.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江西医药,2011.
  [4]马榕.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研究,山东大学,2012.
  图3.(Path.No:159036)导管上皮内乳头状瘤:病例为周围型肿块,导管内以纤维、血管轴心为支架,形成乳头状结构,乳头分支细小,被覆双层上皮细胞。
  图4.(Path.No:162302)导管内乳头状瘤,SMA免疫组化标记:肌上皮细胞连续着染棕黄色。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病房健康教育的临床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及改进后收治的共240例患儿,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评分。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3%,改进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患儿及其家属健康教育知识评分均高于改进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
期刊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小儿支气管炎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支气管炎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GPSL(嘉美诗)悬吊补片术中配合技巧。方法:是采用GPS补片治疗中重度患者10例,对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60—180分钟,平均90分钟平均出血50ml三天出院。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者症状缓解,无盆腔脏器再次脱垂,患者均恢复正常无1例复发,无见补片脱落损伤血管神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GPSL补片骶前固定治疗中盆腔脱垂手术效果良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和结核抗体试验(TB-Ab)在疑似结核患者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两者在结核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疑似结核的7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采用T-SPOT. TB和TB-Ab试验,比较二者对结核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LR+)和阴性似然比(LR-)。结果:74例疑似结核患者确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和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护理疗效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3例行胆囊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6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65例)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次数、下床活动时间、恢复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 A组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时间早、
期刊
摘要:目的:对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份~2014年7月份所收治的40例食道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辅助下实行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后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结果:4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43.1±21.9)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46.2±32.3)ml,术后住院时间为(8.5±2.5)天。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颈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附加营养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营养状况变化。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职能、社会职能、认知职能、生理职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本组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综合护理存在的风险及有效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内科病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内科疾病患者3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60例和对照组150例。对照组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针对性较强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状况。结果: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后,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状况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腹产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分娩产妇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剖腹产产妇,观察组为自然分娩产妇,比较两组产妇的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焦虑、抑郁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自然分娩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良好,剖腹产产妇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比自然分娩产妇高,可能担心手术对自己和
期刊
摘要:目的:调查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对化疗药物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的掌握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探讨有效的培训方法:为护理教学及临床实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某三甲综合医院10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院校和教学医院对护理实习生的化疗药物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存在缺陷,缺乏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护理实习生化疗药物职业防护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结论:护理学校、医院应重视护生对化疗药物及自身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