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京中考语文卷历来坚持素养立意.2021年南京中考语文卷以“融合”为主题词,在命题选材、命题方式、命题导向上追求与时代、教材、学习、导向等方面的融合,借此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养正语文学习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民族发展未来.在坚守传统的“大语文观”基础上,启发语文教学积极构建为生活赋能的课堂;打通学科界域,借用其他学科的土壤播撒语文的种子;融通学习方法,在落实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机 构】
: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江苏 南京 21003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中考语文卷历来坚持素养立意.2021年南京中考语文卷以“融合”为主题词,在命题选材、命题方式、命题导向上追求与时代、教材、学习、导向等方面的融合,借此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养正语文学习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民族发展未来.在坚守传统的“大语文观”基础上,启发语文教学积极构建为生活赋能的课堂;打通学科界域,借用其他学科的土壤播撒语文的种子;融通学习方法,在落实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其他文献
《鸿门宴》中出现的称谓语分为史家的叙述称谓和社交称谓,其中的社交称谓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礼仪,透露着对话者不同的对话目的、情感态度,展现着他们不同的人物性格.因此,通过对《鸿门宴》中称谓语的细读,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无论是在教学初中的《桃花源记》,还是在探讨高中教材里《归园田居》的过程中,陶渊明的贫困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只有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后的贫困及其在贫困中的坚守,才能更好地体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那份自由,才能更好地感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里的意蕴.一句话,不了解陶渊明的贫困,就不能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为人.因而,基于知人论世的需要,我们在此有必要探讨其贫困的话题.
非连续文本试题持续出现于部分省市的中考试卷里.这就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非连续文本试题的备考问题.因为,依据课标的要求,考过非连续文本阅读的省市,非连续文本试题会在命题反思的过程中持续完善;以前没有考过非连续文本试题的省市,则又会在借鉴的基础上,尝试命制非连续文本阅读试题.
批注题型,已出现在2020年江苏南京市的中考试卷里.作为一道新题型,批注试题的命制与备考还有待于我们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思考与分析.rn一、例题详解rn2020年江苏南京中考试卷的批注试题是针对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的《泥花散帖》中由冯杰创作的《惊叹,由“吁”到“芋”》一文,命题人共设计了四个批注.前两个是示例,后两个是要求考生回答的批注试题.
中考作文题,大多是有关青少年成长的话题.其中的关键词,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意义和生活意义.考生习惯于联系自己的生活、熟知的素材,对关键词的显性意义进行验证,但不能对关键词中的隐性意义做进一步的揭示.如能对关键词做进一步的发掘,我们就会发现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内容.借助中考作文关键词的解读训练,能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