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非典”,学会心理自卫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典型肺炎在我国部分地区包括在首都北京的流行,成为了一场瘟疫与灾难,突然降临在人们的面前,使得相当数量的人手足无措,心神不定,谈“非典”色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突发的应激,也可以称为“危机”,人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应激,临床心理学家所要做的工作是危机干预。
  心态决定应对能力
  面临这场危机,我们发现社会上大体有三种心态。
  1.平和型 这是大多数人所持的正常心态,能冷静客观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心态平和,既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又保持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2.焦虑型 处于这一类型的人,整日坐立不安,焦躁心虚,沉溺于网上或电视,或担心自己已患有非典,到处询问,或惧怕得要命而无所适从。
  3.平淡型 这一类型人,对待当前这一巨大灾难事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轻视、麻痹,别人是“庸人自扰”,唯自己“清高”,不重视打扫卫生等防护工作。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应激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映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1.积极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适度的应激对人的健康有促进作用,是人的发展及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的健康状态和紧张焦虑程度呈现∩,当过度松懈或过度焦虑时,健康水平最低:当应激适度时,健康水平最高。面对“非典”这类生活突发事件,保持的适度焦虑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
  2.消极影响 长期的超过人的适应应对能力的应激可以引起生理上的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出汗、皮肤湿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者过度换气综合征;有可能会加重已有的精神或躯体的疾病;甚至会导致新的疾病。对“非典”等生活突发事件的反应过度则会造成人身体的直接损害。
  缓冲“危机”压力
  一个社会性“危机”的解决,关键还要从源头着手,即从全社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1.“可知与可控”的健康教育 对“非典”这样的一个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最重要的缓解百姓压力的做法是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可知和可控”的应激事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要低于“不可知和不可控”的应激事件。
  在当前这样一个应激事件中,作为普通百姓应当了解什么是“非典”(SARS),其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周围有多少人发病,如何预防,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你对“非典”有了科学的认知,懂得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行动,就不再会糊里糊涂被感染上,或轻易受到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感染。这不仅是国际通行的防止疫情的做法,也是缓解民众心理压力的重要方法。一段时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紧急措施,各大媒体的知识宣传,正是起到了让百姓“可知与可控”的目的。
  2.把坏事变好事的行动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是“防御机制的启用”。在众多的防御机制中有一种做法是“转化”,即把一件坏事转变成好事。面对“非典”的灾难,人们调动了内在潜力,采取了积极的转化行动,比如,跨国界、跨行业的携手攻关,全民总动员地清扫卫生与消毒,认识不良卫生习惯的危害及加以改变,增加必要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好躯体与精神健康的多项工作。民众看到这些变化,内心的压力也会有所缓解。
  调整我们的心态
  面对“非典”这样生活突发事件的冲击,对每一个人的心态上都是一种考验。有的人并没有被感染上,确有可能在心理上被打垮了。该如何做好心理上的自我防卫呢?
  1.认知调整 世界上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的方法,这就是认知治疗。该方法认为人的认知是刺激与行为的中介,也就是说,焦虑的行为是由于人们对环境刺激的错误认知这样一个中介造成的。要想真正战胜心理上的情绪障碍——恐惧、焦虑,以至引起的躯体上的紊乱——饮食不振,睡眠失常,从根本上是调整对当前“非典”危机认识。如果能看成是人类必然的一种客观现实,一种躲不开的危险,如同一个人一定会有生老病死,谁都可能遇到一些意外一样,用通俗的话来讲“想得开一些”,内心的压力情绪就会大大减轻。
  2.情绪调整 如果一个人已经发生了情绪上的变化,出现了焦虑、恐惧,甚至抑郁悲观的情绪状态,将如何调整呢? 心理学上把情绪看成是一种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她源于实践,又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健康的基础;一个人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则是众多疾病的根源。因此,调整情绪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说来,调整情绪可用以下的方法。
  (1)幽默法:幽默是一种诙谐的方式来处理应激的很好的方法。面对压力,听听笑话,看看小品、相声,读读幽默故事漫画,都可以大大缓解内心的焦虑与紧张。
  (2)放松法:学会用多种放松训练来缓解内心的情绪变化,比如对照法,即让自己的身体的主要部位先紧张起来再放松回原位,或用深呼吸、腹式呼吸甚至按压内关穴等方法。
  (3)疏泄法:发泄是调整情绪的最好方法之一。说出来、喊出来,向自己的朋友或向一个清净的角落,说出自己胸中的郁闷,甚至到心理咨询室的发泄屋去发泄。
  焦虑严重者,最好能服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必要时,再请教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做专业上的调整。
  面对“非典”这样一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我国的医务人员是一种考验,也是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考验。不管何时才能摆脱这场危机,人的精神不能被打垮,人的心理要永保健康!
  (责编 付建平)
其他文献
如同流感一样,结核病并未引起人们的恐慌,可能是因其病程相对较长的缘故吧。其实结核病的传染和致病程度也确实不被一般人所了解,它是在各种传染病中夺人性命最多的可怕疾病,远比今天的非典型肺炎以及其他所有烈性传染病加起来都厉害。  结核病的魔力  从1882年3月24日德国微生物学家郭霍(Robert Koch)发现结核杆菌以来,全世界至少有2亿人被结核病夺去了生命。如同天花一样,人类也是从了解这一疾病的
天花虽然致死性没有鼠疫和流感那么大,但是,它可以在人们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痛苦和恐怖心理,因为即使有人幸存于天花,其脸上留下的斑斑点点疤痕(俗称麻子)就足以让人痛不欲生。  回顾天花  天花在现代极易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因为它是极易实施的一种生物武器。而美国是极易招致恐怖主义袭击的国家,所以美国总统布什于2002年12月13日正式宣布在美国恢复接种天花疫苗。首批是50万军人接种,其次是1000万应急
与埃博拉相比,今天的SARS(非典型肺炎)更是极小极小的传染病了,因为前者的发病后死亡率是70%—90%,而SARS死亡率不过3%-5%。但是,今天的SARS与埃博拉的源头可能十分相似,都可能是来自动物,就像艾滋病病毒一样,也因此埃博拉和SARS这类新型传染病表达了现代社会传染病流行和起源的某种规律,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今后征服这类新的传染病。  埃博拉杀人血淋淋  埃博拉是民主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
SARS,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让国人初次相识了冠状病毒,也对病毒倍加关注起来。说起病毒,其实每个人都不陌生,除了在人类流行的病毒引发的疾病外,小麦的丛矮病和黄矮病、烟草花叶病、猪瘟、鸡瘟等等也都是病毒在造孽。事实上,人类的传染病有75%是由病毒引起的。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病毒呢?它们又是怎样存活的呢?  如果一种病毒是部队里的一名士兵的话,它的家族成员总数相当于一个旅  我们知道,在中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