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977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因素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平常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一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本文对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因素 审美活动 作用
  
  审美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审美主体——即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始终参与下完成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具体是由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心理因素构成的。这些心理因素融会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各个阶段中。
  审美感知——观察味象
  在鉴赏者具体鉴赏一件作品,也就是正式进入审美活动之前,一般来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心理准备,即审美态度的形成。所谓审美态度是“以摆脱日常功利意识产生审美注意为标志的,充满着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强烈地追求对象感性形式的态度”①。审美态度保证了整个审美过程不受功利性意识的影响,保证了审美活动对审美追求的纯粹性。
  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鉴赏者对一件作品的审美感知开始的。当鉴赏者以审美的态度注意一件作品时,审美注意力就已经开始集中在作品的形式上并调动感觉、知觉、触觉等心理因素对作品中的形象和形式因素进行审美感知活动。比如他会感知到作品中的形象是山水(风景)、花鸟或人物中的哪一类及其具体造型特点,对作品中的形式因素运用情况会根据自己的已有审美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感受,去感受色彩是明是暗、是艳是灰、是丰富或是单纯;明暗方面是亮调、灰调还是暗调;线条是以优美的曲线为主还是以刚硬的直线为主;构图特点如何;如果是雕塑作品,还牵涉到雕塑材料选择情况等。随着感知活动的进行,鉴赏者对已感知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诸多形式因素形成知觉完形,并对由作品的诸多因素集体体现的情感表现性进行把握体会,再以鉴赏者自身的“同构”型审美情感与之交流、沟通,实现对作品的整体直观把握,随后,鉴赏者会表现出一种心理活动也就是审美感知。
  如果这种审美感知能力与鉴赏者的内心审美情感初步呼应,在感性直观中获得了最初的审美愉悦,就能促使审美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如果相差甚远,鉴赏活动会就此中断,因此,这个环节也很重要。鉴赏者获得的这种初步审美愉悦也只是处于生理基础上又超出生理感受的感官愉悦,也只是“悦目”层次的审美需要,还没达到对作品的审美深度,这就要求审美活动进入更深入的阶段。
  审美体验——读思解意
  接下来审美活动进入到审美体验阶段,也就是对作品进行读思解意。在上一阶段对作品初步的观察感知、品味其基本构成因素的基础上,鉴赏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和理解能力,并调动已有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再创造性地对作品的蕴涵意味充分体验,使自己的内心融入作品的“情感场”之中,激发自己丰富的情感,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达到“物我化一”的审美境界。
  如前所述,审美过程体现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是一个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在这个审美体验阶段中就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审美活动如同创作活动一样,具有创造性,所以,除了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外,想象和联想也参与审美体验之中。艺术作品存在着结构上的召唤性,存在着形式上的“虚实”、“空白”、“不确定性”因素以及艺术形象在表现上的瞬时性、概括提炼性,这些方面为鉴赏者在审美体验阶段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空间。鉴赏者会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自己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理解,促使该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效果得以最大化体现。例如我们鉴赏经典传世名画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作者表现的是游春的情景,可是并没有表现桃红柳绿的春天背景,而是着重描绘了人物的衣着、轻松悠闲的举止动态和马的轻举缓步,使鉴赏者感受到了春的气息,画中人物具体在怎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下游玩就靠鉴赏者去想象了,这样,鉴赏者就会把自己内心已体验过的最美好的春景给它“画”上去,这幅画就有了无数的美丽春景。这是鉴赏者审美再创造的结果,也是审美体验的结果。
  事实上,鉴赏者在鉴赏作品时已有自己感情的投入,表现为一种内心的喜悦之情。在审美体验中,随着对艺术作品理解的深入,审美情感也得以充分调动,并在想象和联想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发展,越来越强烈深刻,在这个过程中,鉴赏者的想象和理解程度越深刻,审美情感也会越强烈、越深刻。比如经过战乱岁月的人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随着对作品所表现人物不断的深入理解,隐藏内心多年的情感就会被调动起来,会回忆起那段苦难的日子,内心会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动人之情,特别是在这个审美体验阶段,会使鉴赏者感受更深,达到“悦心悦意”(即在理解、想象诸功能配置下培育人的情感心意)②的效果。
  审美超越——神游再创,审美升华
  在审美活动的体验阶段,由于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鉴赏者调动全部的审美素质,对作品进行了审美再创造,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快感,达到了“悦心悦意”的境界,但这还不是最高的审美境界。最高的境界应是悦志悦神,即“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③,也就是审美升华阶段。
  审美活动并不是只停留在物我同一、“悦心悦意”的境地,而是依靠鉴赏者非凡的理解力,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进一步感悟、把握自己内心的情感,使情感进一步升华、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精神从对象中脱出来,飞升到无限的、永恒的自由境界。这时鉴赏者会获得一种悦志悦神的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悦,并产生鉴赏下一件作品的愿望。
  在这个阶段,依然离不开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同时,理解活动会更活跃,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在审美活动的感知阶段和体验阶段,鉴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上,等到了升华阶段,注意力才移到对作品内在意蕴的品鉴上。这里的内在意蕴主要指作品蕴藏的人生哲理、社会哲理以及事物发展的某种规律等,需要鉴赏者对此艺术意蕴理解、领悟。这个阶段的理解已不同于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阶段的理解,它表现为一种较深程度的理解,是以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的本质及意义为出发点的,显示为鉴赏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情感記忆,通过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进而探索内在意蕴,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补充,这也是审美情感升华必不可少的。鉴赏者审美能力的大小和水平高低决定了对作品理解领悟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理解领悟深度和广度的加强,并将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等心理因素融合在一起,鉴赏者也逐渐将自己的整个内心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会突然获得顿悟,即“心有灵犀一点通”,使审美感受得到理性的升华,这也是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顿悟”使鉴赏者深刻领会了作品内涵,能把内涵拓展并触类旁通迁移到对相同意味的作品的理解上面。
  共鸣是审美活动升华阶段最高的审美情感表现形式。在升华阶段,随着鉴赏者对作品内涵理解程度的加深,审美情感的丰富与专注、审美体验的加强,内心深处会被作品的内容所吸引、感动并达到忘我的境界,以至于内心久藏的情感与作品表达的情感暗合,表现为物我同一,彼即我,我即彼,物我两忘,这是鉴赏者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也是审美活动的最大收获,是非物质的,是精神性的。
  其实,鉴赏者与艺术作品的这种精神共鸣应归功于作品的创作者,是他赋予作品如此的魅力。作品中引起共鸣的情感其实是作者的情感,这样看来,鉴赏者与作品产生了共鸣也就是鉴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所以有人说: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与古人沟通、对话,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了解未曾谋面的作者的内心情感。例如,当代油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它刻画了一个勤劳、淳朴、善良和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岁月的风霜如刀一样在上边刻下了条条皱纹,粗糙的、因劳累过度变形的一双大手捧着一个粗瓷碗,干渴松弛的双唇微微张开,浑浊的一双老眼注视着画外的观众。当鉴赏者看到这幅作品时,很快就会被画中的形象与作者的高超写实能力折服,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如果鉴赏者对农民的生活状况了解不多,对农民的感情不深,鉴赏可能到此为止:“不就是个农村老大爷吗?画得很像!”反之,如果对农村农民生活有所体验,他就会继续欣赏下去,会进一步品味作品并展开想象、联想,会想象主人公的年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会与现实生活中的农民相比,会想起自己辛劳的“父母”,会从“父亲”的浑浊的双眼中看出生活的艰辛,被他的形象打动,产生一种敬畏之情。继续理解、体会,鉴赏者会产生情感与精神上的震撼与共鸣,能体会到农民的伟大、崇高,他们是真正的劳动者,他们生产粮食供养了天下,鉴赏者继而会对人生的命运、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理性思索。
  审美活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分阶段的动态过程,但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各个阶段始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保持着一定的秩序性。
  
  注 释:
  ①王旭晓:《美学基础》,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196页。
  ②③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527页,第528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所谓公益广告就是为公益行动、公共事业提供服务的,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媒体公益广告关注的对象是人及其思想和行为,它通过生动的形象激起美感,激起公众的和谐、有序运转和社会文明欣赏兴趣,从而进行善意的规劝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创意新颖、形式活泼的媒体公益广告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对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能产生潜移
马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伴随着亿万观众的无限宽容渐渐离我们而去。这届晚会依旧亮点不多、创意难寻。尽管电视媒体的装饰感被弘扬到极致,晚会也办得连贯、热闹、喜庆,
春节晚会从1983年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近年来,随着观众的日趋成熟和除夕夜电视节目的日益增多,社会各界对它多年以来差强人意的节目质量和僵化的节目形式表现了严重的
媒体产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对其他产业可以产生很强的渗透力①。它可以为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发展提供服务,为其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生产
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自1994年4月推出后就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收视率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
期刊
民意和司法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两者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互纠结冲撞,使得民意和司法的冲突如此凸显,以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关于冲突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众说纷纭,相互激荡。综观之,笔者认为,任何社会问题的形成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认识和解决热点、尖锐的社会问题不能抛開对复杂社会现实的拷问和综合治理。化解民意和司法的冲
“英语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组成。”①新闻可以没有导语,但是不能没有标题。“新闻标题是一门独特的语言”②英语新闻标题与普通文章标题不同,具有更为独特的新闻内涵。它是新闻内容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所以为求形式新颖、语言生动有力、形象鲜明,增强吸引力,媒体经常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是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英语新
曾经气象万千的广告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期的广告行业迫切需要大量新广告人才,但综观国内多数高校,广告专业的办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思路与培养模式上,导致广告教育与行业需求发生严重脱节,尽管在历年的广告论坛或广告教育年会上,不少学者和广告业界人士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吁,但结合笔者长期的观察,多数高校在广告专业的办学上探索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当前高校广告专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极度缺乏专业
摘要:手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以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都使得高校的手机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并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手机文化独有的青春特色。  关键词:高校 手机文化 形成因素 特点    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特别是在高校校园内,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高达94%左右,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