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春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玉米大斑病在陇县常年发生危害,发生范围广,程度重。由于病源充足,感病品种的扩大种植,气候条件适宜,农民群众防治意识差,对当地玉米安全生产构成巨大隐患。为此,玉米大斑病的监测预防将成为确保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针对陇县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具体防治对策。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陇县位于渭北旱塬西端,地处陕甘交汇之处,年种植玉米1.33万hm2,玉米大斑病是陇县玉米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之一,历年来由于发病较轻,自2004年以来,玉米大斑病在全县10个乡镇每年普遍发生,局部成灾。为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病害大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本县玉米大斑病发生进行了田间调查、定点监测,从多方面分析了陇县春玉米大斑病大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发生情况
  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分析,自2004年以来的15年中,除2016、2017年偏轻发生外,其余年份均为中等至偏重于发生。发病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73.7%,发生程度达到了3-4级,危害损失率达10-20%,严重田达30-60%,表明了玉米大斑病在陇县是常发区和重发区。从表1中可得出,玉米大斑病偏轻发生2年,中等发生10年,偏重发生3年。
  二、发生的主要原因
  1.病源充足。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间是导致玉米大斑病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玉米大斑病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株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家中缺少劳力。大多农户收获玉米后,就将秸秆弃于田中,或收去秸秆,将秸桩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间中,为病害的大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2.品种抗病性较低。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陇县历年来玉米大斑病发病轻,没有引起重视。在品种布局上,多年种植的以豫玉22等为主的大穗性品种和以正大12系列为产的密植性品种为主推品种,在推广的其他品种中,高抗大斑病的品种也很少,从而造成玉米大斑病大面积连年发生。
  3.气候条件适宜。夏季降雨多,6-9月降雨次数多、降雨量适宜等有利的气象条件是病害流行的外因。陇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6-9月份。2004-2018年系统监测,6-9月降雨充足,有利于病菌初侵染发生。如2015年6月份降雨157.6 mm,较历年偏多90.1mm,8月上旬降雨58.5 mm(降雨6日),较历年偏多24.3 mm。9月份降雨111.3 mm(降雨18日),较历年偏多23.4mm,对病害发生有利。2008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出现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降雨日39日,降雨量208.2 mm。气温偏低,中温高湿条件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十分有利。
  4.种植密度偏大、施肥不合理。据田间多点调查,玉米播种密度偏大,大穗性品种每亩3000~3100株,平均为3040穴,比要求每亩2500-2800株多出240-540株。密植性品种每亩4280~4560株,比要求每亩4000株多出280-560株。由于密度过大,造成田间植株相互荫蔽,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大。在施肥上,偏施氮肥现象严重。由于条件限制,多数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不足,仅以磷肥、尿素(碳氨)作为基肥施入,追肥以尿素来代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株长势差。由于种植密度偏大,加上施肥不合理,从而降低了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导致大斑病发生流行。
  5.农户防治意识差。 多数农户疏于田间管理,玉米生长中后期气温偏高,植株高大,施药不方便,加之大多农户对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玉米高杆作物病害根本不防治,在缺乏有效防治的情况下,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程度加剧,发生面积加大。
  三、防治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电视、广播、板报、科技培训等多种渠道,搞好宣传,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玉米大斑病防治的重要性,可操作性。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防病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推广耐病品种。针对本地主栽品种抗病性差的问题,经过种子管理、农技等部门的试验、示范,确定适合本地区的种植的玉米品种,每年试验、示范、签定出2-3个当家品种和2-3个搭配品种进行推广。种子经单位或个体种子经营户不能盲目引种,私自调运乱运。改变当前玉米新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3.尽量控制带病植株。玉米在收获后及时进行深翻,将遗留在田间的病株体翻入土中,加快其腐烂的速度。并将秸杆集中起来进行高温发酵,让其完全腐烂后作为肥料使用。如果有秸杆没有进行处理,要在第二年播种之前清除田间病殘株,并集中深埋或处理,降低菌源基数,减少发病几率。
  4.合理密植。针对陇县地区春季温度低,易于干旱,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风大,阴雨寡照等特点,玉米种植不宜过大,以3800-4000株/667㎡为宜。能间种、套种的尽量间种、套种,以改田间小气候。降低玉米大斑病发病率,减少害发生。
  5.改变施肥习惯。玉米种植要想获得高产,又不得病,在施肥技术上,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是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增强抗病力的重要措施。底肥优质农家肥3000~4000kg,三元复合肥50kg,磷肥50kg穴施。
  6.药剂防治。在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及时采取必要的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0天喷一次,次,连2-3次,对玉米大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简介:张军(1977-04)男,汉,陕西陇县,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
  支小明(1979-03)男,汉,陕西陇县,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检测工作等。
其他文献
摘要:水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由于农业生产对水需求量很大,许多地方都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井越打越深,对水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已成为许多地方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性限制因素。如果能高效利用好降雨资源将极大的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我们根据多年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经验以我区旱地冬小麦为例,阐明了一些对土壤墒情监测数据的应用方法,以期更加精准高效的从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及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降雨资源。  关键词:土壤墒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叶用莴苣是生菜的一种俗称,属于莴苣科的一种。有人把它称为蔬菜中的佼佼者,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复合营养物质,生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能够起到缓解镇痛有助睡眠,帮助肥胖患者减除分解脂肪,可帮助人体自身产生抗病毒的蛋白,能够有效的抗击病毒。生菜的生长期限在一年到两年,西方国家把生菜视为一种健康的存在。生菜并不是一直就有,它是由一种野生的品种慢慢进化演变而来。生菜在较早的时候便已经传入我国,在沿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要重视玉米的栽培和管理工作,根据现阶段在玉米栽培技术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玉米栽培技术能够有效的完善,促进玉米栽培的发展。所以本文就以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玉米栽培;问题;策略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由于技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会直
摘 要:桉树属于一种外来树种,于19世纪末从澳洲国家引入到我国,我国的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为主要种植区域。桉树具有生长速度快、喜光热和适应性强等特点,是很好的短轮伐期用材林树种,在我国林业种植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桉树的种植,我们就从桉树的生长环境和种植的各个环节管理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桉树;环境概述;种植管理技术  桉树为促进我国林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只有加强对
“大家等一下,疼得实在受不了了。”这是作为公交车驾驶员的唐迪生,对乘客们说的最后一句话。11月7日上午10点,44岁的株洲T2路公交车驾驶员唐迪生因急性心肌梗塞引发心脏猝停
摘 要:小麦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和影响,很容易就会导致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可以将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小麦种植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为小麦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措施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被科学合理的应用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着城市以与农村贫富差距大的局面。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还依赖着传统的农业进行发展,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以种植农作物或者果林为主,部分符合地理条件的还会依靠养畜实现经济增长。但这些生产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且周期长,并不能有效改善我国农村
摘 要: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获取营养成分的重要物质,保证其安全、无毒害是现阶段蔬菜种植的重要任务。就目前的蔬菜种植实践来看,为了保证蔬菜的稳定生长,在种植的过程中会进行农药的喷洒,而化学农药会残留在生长的蔬菜中,导致蔬菜品质的下降,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食用者中毒,所以对蔬菜的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非常的必要。就目前的蔬菜农药残留物检测而言,主要是进行6种比较常见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DDT、百菌清,三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