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师自身要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以质疑导自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
自古以来,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书声琅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因此,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有以下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最佳时机进行范读,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录音带等进行配合朗读,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和动作、姿势、表情等无声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背影》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场景和有感情的朗读所感染,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慈母情中。接着提出:这首诗是歌颂伟大母爱的,你们知道哪篇文章是赞美父亲的呢?然后引出新学课文《背影》。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充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你们能不能在朗读中想像一下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打开了思维之门,展开丰富的想像力,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深秋的黄昏,一个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上缓缓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即将归巢;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实践证明,通过听、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在感官上获得一次享受,一种愉悦,而且在朗读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提高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教学《春》,我以交替运用配乐录音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过程中除强调学生注意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外,还要求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领悟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趣,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我问,在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偷偷地”、“钻”两个词好在哪里?能否换成“慢慢地”、“爬”等其他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悟出这两个词不能换,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春草的清新可爱,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1.教师自身要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说好普通话是讲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2.以质疑导自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很值得品读一番。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主体感知文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质疑导向,质疑定标。“疑,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应用两步法阅读,具体步骤是:第一遍默读,重在速读。即不查字音,不分层次,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第二遍自由读,重在细读。即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就联系上下文,自己探究,自己质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的、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自己读。这样的方法能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教《<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教师要帮助他们让其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
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
自古以来,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书声琅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因此,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有以下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最佳时机进行范读,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录音带等进行配合朗读,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和动作、姿势、表情等无声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背影》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场景和有感情的朗读所感染,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慈母情中。接着提出:这首诗是歌颂伟大母爱的,你们知道哪篇文章是赞美父亲的呢?然后引出新学课文《背影》。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充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你们能不能在朗读中想像一下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打开了思维之门,展开丰富的想像力,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深秋的黄昏,一个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上缓缓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即将归巢;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实践证明,通过听、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在感官上获得一次享受,一种愉悦,而且在朗读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提高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教学《春》,我以交替运用配乐录音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过程中除强调学生注意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外,还要求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领悟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趣,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我问,在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偷偷地”、“钻”两个词好在哪里?能否换成“慢慢地”、“爬”等其他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悟出这两个词不能换,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春草的清新可爱,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1.教师自身要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说好普通话是讲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2.以质疑导自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很值得品读一番。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主体感知文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质疑导向,质疑定标。“疑,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应用两步法阅读,具体步骤是:第一遍默读,重在速读。即不查字音,不分层次,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第二遍自由读,重在细读。即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就联系上下文,自己探究,自己质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的、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自己读。这样的方法能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教《<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教师要帮助他们让其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
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