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学分析(足母)外翻伴发外侧跖骨痛的原因

来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yh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母)外翻是前足部常见疾病,好发于女性,常常伴发外侧,特别是2、3跖骨痛.研究表明,(足母)外翻足在负重状态下足底压力外移[1],外侧足底压力增高[2-3],导致外侧跖骨头下产生疼痛.另外,相对较长的外侧跖骨也是产生跖骨痛的原因之一.然而,作者在临床中常常发现一些患者为双侧(足母)外翻畸形,而只有一侧伴发外侧跖骨痛.就作者所知,目前还没有对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进行研究的相关报道.作者认为如果将双侧(足母)外翻伴发与不伴发跖骨痛的左右足进行对比研究,能消除个体间的差异,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足母)外翻足伴发跖骨痛的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及相对应的年龄构成情况.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朝阳区3105名检查者(包括就诊及体检者)进行了骨密度检查,进行腰椎、髋部、前臂及全身骨密度测量.其中50岁以上女性患者为1726例,骨折患者为143例.结果 朝阳区中老年妇女OP发病率16.87%,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为8.64%;南磨房社区OP发病率为20.84%,相对应
目的 探讨左西替利嗪联合酮替芬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12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单用左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加用酮替芬,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90.6%与75.0%、96.9%与8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 =4.446、2.271,均P<0.05),观察组瘙痒和风团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5.108
金葡菌型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系由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皮肤病,起病急骤.大多见于婴儿,成人少见.本病属少见病,但近1年来所见住院病
目的:评价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新柏氏细胞学检查(TCT)技术筛查2005年8月~2007年8月在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9751例病人.结果:共筛查出ASCUS
目的 探讨心肌性能指数(Tei)与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相关性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120例心脏疾病患者分别进行6MWT及Tei、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功能(E/A)检查,并按6MWT结果分A、B、C三组,观察各组间指标间相关性;并通过氯沙坦治疗,观察其对Tei的干预效果.结果 治疗3个月后,常规治疗组Tei指数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01),ARB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为(0
目的 观察胃周血管离断联合胃底环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胃周血管离断联合胃底环扎术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均停止,手术时间(120±35) min、术中出血量(150±55)ml.门静脉压由术前(35.1±12.8)cm H2O降低为(26.2±
目的:分析剖宫产存在的手术误区,旨在提高手术正确施行率。方法:对7年间施行剖宫产手术的1532份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存在的手术误区有:①无明显手术指征;②手术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í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目的 观察类固醇激素联合甲钴胺局部封闭疗法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103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采用常规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的患者47例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额外行类固醇激素联合甲钴胺痛点局部封闭治疗患者5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痛改善率.结果 治疗1~3个疗程,观察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58,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3%.常见于青年人和运动较多的人群.锁骨骨折中,中段骨折最为常见,约占75%,其中大部分伴有移位. rn目前大部分文献均认为简单的、无移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