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一篇署名为Nick McKeown的论文《OpenFlow:enabling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在ACM Communications Review上发表。至此,被美国斯坦福大学clean slate研究组提出将近一年的Openflow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一种将网络转发与控制解耦的新型网络交换模型逐渐浮出水面。
两年后,Nick McKeown又提出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s,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它起源于Openflow,也正是它,使Openflow引起业界重视,Openflow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SDN的代名词。“SDN是理念,Openflow是技术。”盛科网络CEO孙建勇一语道破SDN与Openflow之间的区别。“在可以实现SDN的技术体系中,OpenFlow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之一。”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网络体系结构与IPv6研究室主任毕军又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技术相对成熟,但是在追求标准化的IT界,尚未完全标准化的Openflow的标准化之路如何前行?这个过程会对SDN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四个版本
传统网络架构由单独运行、封闭的设备连接构成,每台设备都有单独的操作系统,数据的转发和控制都由交换机和路由器完成,这会造成网络的管控细节做得不是特别到位。各种设备以及其相对孤立的操作系统在网络中零散分布,也使网络变得复杂且封闭。此外,由于设备异构,网络管理的兼容性也很难做到极致。
Openflow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与当今IT界追捧的“软硬件一体化”不同,SDN试图用软硬件分离的理念颠覆现有的网络架构。Openflow作为新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在分离软硬件方面肩负重任。Openflow交换机以流表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转发,FlowVisor负责对网络进行虚拟化,控制器负责网络控制,三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而又相互配合,构成了Openflow的网络架构。其中,控制器的引入是SDN网络架构与传统网络架构最大的不同。通过Openflow协议这个标准接口对交换机的流表进行控制,控制器能够实现整个网络的集中控制。在控制器上加载的应用允许用户按照自身业务需求对网络进行编程,实现网络控制的灵活可编程性。
就像802.11a、802.11b、802.11g、802.11n和802.11ac等标准一直在推进无线网络的发展那样,将来Openflow协议的标准化也会极大地推动SDN的发展。2009年12月,商业化产品Openflow1.0版本发布,这也打破了SDN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的局面,使其产业化。截至目前,Openflow家族又增加了1.1、1.2、1.3三个版本。“Openflow协议发展到1.3版本,与前几个版本相比,最大的改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控制面增强,让系统更加可用,一些模糊的地方定义得更清晰;另一方面是转发面的增强,可以匹配更多的流(Flow),有更多的动作(Action)。”孙建勇表示,“此外,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协议的消息层面更加完善,比如支持了多个控制器的架构,消息格式日益OXM化,使其便于扩展。”
短短四年的时间,Openflow已经陆续发布四个版本,并且被《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选为十大未来技术。遗憾的是,作为描述交换机和控制器之间交互所用信息标准的Openflow协议,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大部分厂商认为这将不利于SDN的市场规模化。孙建勇不以为然,他认为,Openflow当时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化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需要这么多的标准。版本的演进是为了支持越来越多的包括以太网/IPv4/IPv6/MPLS在内的转发标准。没有应用需求支撑的标准演进其实是人为的复杂化,对尚处于初生期的网络形态并没有好处。
学产结合 共同推进
起源于学术界的Openflow在学术界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已经被认为是构建未来网络的基础协议。在国际上,为了推进OpenFlow规范和标准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在雅虎、谷歌和德国电信等企业的倡导和Nick McKeown的发起下, ONF(Open Network Foundation,开放网络基金会)于2011年成立并且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开放网络峰会。据了解,Nick McKeown一般情况下对于“厂商利益介入”极其反感,此次选择与厂商合作,可见他想要将Openflow和SDN商业化的决心。目前,ONF已经囊括了超过80名的成员,其中国内运营商中国移动,国内企业华为、中兴、腾讯、盛科网络等都位列其中。可以说,ONF是目前最权威、最活跃的Openflow及SDN标准化组织。
不仅仅是国外,国内学术界关于Openflow和SDN的研究同样活跃。据毕军统计,今年国际网络学术界顶级学术会议SIGCOMM2013就有约五分之一的论文是SDN相关的学术研究。2012年,中国SDN与开放网络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员包括科研机构、运营商、设备商及大型互联网公司等。
诞生之初,Openflow被提及最多的是在学术界,但产业界也不甘寂寞,陆续有相应新品面世。NEC、博科推出Openflow交换机;IBM推出可编程的Openflow网络控制器;Juniper、华为、中兴等厂商也推出相应的设备和解决方案……不只是产品层面,用户应用也开始初现端倪。2012年,谷歌宣布在其全球12个数据中心部署SDN网络,使用Openflow交换机和控制器,成功地将链路使用率从30%~40%提升至100%。Facebook、微软等IT巨头都开始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部署SDN。腾讯网络平台部助理总经理侯金刚也曾经表示今明两年会在数据中心广域网内部署一定的SDN设备。“我并不认为SDN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2013年我们看到了不少的SDN的方案和实际应用的试点。我们预计2014年会看到更多的实际部署。”孙建勇表示。
问题不在于标准
长远来看,SDN的发展前景固然光明。但有些厂商认为,Openflow标准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这阻碍了Openflow相关产品的规模生产和部署。毕军表示:“虽然OpenFlow技术还需完善,其标准也仍然处在发展过程中,但确实对SDN的应用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他看来,阻碍SDN规模部署的最大原因还是“SDN对用户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较高”。现在很多厂商已经开始技术转型,将设备和网络开放给用户来控制,但用户是否做好了转型的心理和技术准备? 他们可能更愿意等技术成熟、标准化之后再做应用。
Openflow标准的不确定,会降低用户部署SDN的积极性,但它的制定岂在朝夕之间就能实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毕军表示,有较高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公司及具有开发能力的网络用户,特别是行业专网和大型企业网的用户,可以成为SDN新技术的最先的使用者。随着用户获得收益会出现更多普通用户,然后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
“问题不在于现有的Openflow版本不够强大,而在于过于强大,以至于它远远走在了实际应用的前面。”孙建勇表示,“SDN在应用市场没有普及,是因为杀手级应用还没有出现,没有什么需求是必须通过SDN应用才能实现的。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应用的推广,在此基础上才能驱动硬件、软件和芯片厂商的大力投入,Openflow标准的制定才更具针对性。”
到底什么样的Openflow标准才能更好地将SDN推向规模商用的道路,孙建勇认为:“既要考虑SDN自身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又要考虑可实现性。过于理想化的标准会杀死自己,网络发展史上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很多协议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很难实现。”他对现行的Openflow标准制定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目前,Openflow标准的制定者都是网络用户而非设备厂商,这决定了他们的标准制定有一些理想色彩,这是以后必须要要改进的。”
两年后,Nick McKeown又提出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s,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它起源于Openflow,也正是它,使Openflow引起业界重视,Openflow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SDN的代名词。“SDN是理念,Openflow是技术。”盛科网络CEO孙建勇一语道破SDN与Openflow之间的区别。“在可以实现SDN的技术体系中,OpenFlow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之一。”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网络体系结构与IPv6研究室主任毕军又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技术相对成熟,但是在追求标准化的IT界,尚未完全标准化的Openflow的标准化之路如何前行?这个过程会对SDN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四个版本
传统网络架构由单独运行、封闭的设备连接构成,每台设备都有单独的操作系统,数据的转发和控制都由交换机和路由器完成,这会造成网络的管控细节做得不是特别到位。各种设备以及其相对孤立的操作系统在网络中零散分布,也使网络变得复杂且封闭。此外,由于设备异构,网络管理的兼容性也很难做到极致。
Openflow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与当今IT界追捧的“软硬件一体化”不同,SDN试图用软硬件分离的理念颠覆现有的网络架构。Openflow作为新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在分离软硬件方面肩负重任。Openflow交换机以流表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转发,FlowVisor负责对网络进行虚拟化,控制器负责网络控制,三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而又相互配合,构成了Openflow的网络架构。其中,控制器的引入是SDN网络架构与传统网络架构最大的不同。通过Openflow协议这个标准接口对交换机的流表进行控制,控制器能够实现整个网络的集中控制。在控制器上加载的应用允许用户按照自身业务需求对网络进行编程,实现网络控制的灵活可编程性。
就像802.11a、802.11b、802.11g、802.11n和802.11ac等标准一直在推进无线网络的发展那样,将来Openflow协议的标准化也会极大地推动SDN的发展。2009年12月,商业化产品Openflow1.0版本发布,这也打破了SDN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的局面,使其产业化。截至目前,Openflow家族又增加了1.1、1.2、1.3三个版本。“Openflow协议发展到1.3版本,与前几个版本相比,最大的改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控制面增强,让系统更加可用,一些模糊的地方定义得更清晰;另一方面是转发面的增强,可以匹配更多的流(Flow),有更多的动作(Action)。”孙建勇表示,“此外,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协议的消息层面更加完善,比如支持了多个控制器的架构,消息格式日益OXM化,使其便于扩展。”
短短四年的时间,Openflow已经陆续发布四个版本,并且被《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选为十大未来技术。遗憾的是,作为描述交换机和控制器之间交互所用信息标准的Openflow协议,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大部分厂商认为这将不利于SDN的市场规模化。孙建勇不以为然,他认为,Openflow当时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化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需要这么多的标准。版本的演进是为了支持越来越多的包括以太网/IPv4/IPv6/MPLS在内的转发标准。没有应用需求支撑的标准演进其实是人为的复杂化,对尚处于初生期的网络形态并没有好处。
学产结合 共同推进
起源于学术界的Openflow在学术界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已经被认为是构建未来网络的基础协议。在国际上,为了推进OpenFlow规范和标准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在雅虎、谷歌和德国电信等企业的倡导和Nick McKeown的发起下, ONF(Open Network Foundation,开放网络基金会)于2011年成立并且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开放网络峰会。据了解,Nick McKeown一般情况下对于“厂商利益介入”极其反感,此次选择与厂商合作,可见他想要将Openflow和SDN商业化的决心。目前,ONF已经囊括了超过80名的成员,其中国内运营商中国移动,国内企业华为、中兴、腾讯、盛科网络等都位列其中。可以说,ONF是目前最权威、最活跃的Openflow及SDN标准化组织。
不仅仅是国外,国内学术界关于Openflow和SDN的研究同样活跃。据毕军统计,今年国际网络学术界顶级学术会议SIGCOMM2013就有约五分之一的论文是SDN相关的学术研究。2012年,中国SDN与开放网络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员包括科研机构、运营商、设备商及大型互联网公司等。
诞生之初,Openflow被提及最多的是在学术界,但产业界也不甘寂寞,陆续有相应新品面世。NEC、博科推出Openflow交换机;IBM推出可编程的Openflow网络控制器;Juniper、华为、中兴等厂商也推出相应的设备和解决方案……不只是产品层面,用户应用也开始初现端倪。2012年,谷歌宣布在其全球12个数据中心部署SDN网络,使用Openflow交换机和控制器,成功地将链路使用率从30%~40%提升至100%。Facebook、微软等IT巨头都开始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部署SDN。腾讯网络平台部助理总经理侯金刚也曾经表示今明两年会在数据中心广域网内部署一定的SDN设备。“我并不认为SDN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2013年我们看到了不少的SDN的方案和实际应用的试点。我们预计2014年会看到更多的实际部署。”孙建勇表示。
问题不在于标准
长远来看,SDN的发展前景固然光明。但有些厂商认为,Openflow标准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这阻碍了Openflow相关产品的规模生产和部署。毕军表示:“虽然OpenFlow技术还需完善,其标准也仍然处在发展过程中,但确实对SDN的应用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他看来,阻碍SDN规模部署的最大原因还是“SDN对用户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较高”。现在很多厂商已经开始技术转型,将设备和网络开放给用户来控制,但用户是否做好了转型的心理和技术准备? 他们可能更愿意等技术成熟、标准化之后再做应用。
Openflow标准的不确定,会降低用户部署SDN的积极性,但它的制定岂在朝夕之间就能实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毕军表示,有较高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公司及具有开发能力的网络用户,特别是行业专网和大型企业网的用户,可以成为SDN新技术的最先的使用者。随着用户获得收益会出现更多普通用户,然后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
“问题不在于现有的Openflow版本不够强大,而在于过于强大,以至于它远远走在了实际应用的前面。”孙建勇表示,“SDN在应用市场没有普及,是因为杀手级应用还没有出现,没有什么需求是必须通过SDN应用才能实现的。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应用的推广,在此基础上才能驱动硬件、软件和芯片厂商的大力投入,Openflow标准的制定才更具针对性。”
到底什么样的Openflow标准才能更好地将SDN推向规模商用的道路,孙建勇认为:“既要考虑SDN自身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又要考虑可实现性。过于理想化的标准会杀死自己,网络发展史上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很多协议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很难实现。”他对现行的Openflow标准制定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目前,Openflow标准的制定者都是网络用户而非设备厂商,这决定了他们的标准制定有一些理想色彩,这是以后必须要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