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盐抗凝技术在危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a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柠檬酸盐抗凝技术在危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中的应用效果,为该类患者CBP治疗中抗凝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7月,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危重烧伤脓毒症患者30例。按照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肝素组和柠檬酸盐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床旁CBP治疗,肝素组患者采用局部肝素抗凝,柠檬酸盐组患者采用局部柠檬酸盐抗凝。统计患者预计单次CBP治疗时间、单次CBP治疗时间、累计CBP治疗时间、CBP治疗时间达标率。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观察患者CBP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创面、气管切开、动静脉置管处出血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

结果

(1)2组患者的预计单次CBP治疗时间一致。柠檬酸盐组患者单次CBP治疗时间、累计CBP治疗时间长于肝素组。柠檬酸盐组患者CBP治疗时间达标率明显高于肝素组(χ2=16.655,P<0.01)。(2)2组患者CBP治疗前的PT、APTT、INR、FIB、血清PCT、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3、-1.006、0.203、0.039、-1.591、-0.824,P>0.05)。柠檬酸盐组患者CBP治疗后的PT、APTT、INR、FIB分别为(14.2±1.6)s、(45±7)s、1.13±0.12、(3.5±0.6)g/L,PT、APTT明显短于肝素组的(15.5±1.4)、(53±6)s,INR明显小于肝素组的1.24±0.12,FIB明显高于肝素组的(3.0±0.6)g/L(t=2.395、3.321、2.395、-2.427,P<0.05或P<0.01)。柠檬酸盐组患者CBP治疗后的血清PCT、CRP明显低于肝素组(t=2.520、2.710,P<0.05)。柠檬酸盐组患者CBP治疗后的血清PCT、CRP降低程度分别为(1.8±0.6)ng/mL、(143±69)mg/L,显著高于肝素组的(0.9±0.6)ng/mL、(95±50)mg/L(t=-4.033、-2.170,P<0.05或P<0.01)。(3)CBP治疗期间肝素组患者共21例次出现创面出血加重;10例次新发出血,其中气管切开处2例次,动静脉置管处8例次。柠檬酸盐组患者未出现出血加重及新发出血。CBP治疗后肝素组患者未出现电解质紊乱,柠檬酸盐组1例患者出现低钙血症。

结论

柠檬酸盐抗凝技术应用于危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床旁CBP,对全身系统凝血状态影响较小,能有效降低烧伤脓毒症炎症反应,且出血发生率低。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00152(Linc00152)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株中表达量,观察Linc00152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Linc00152在31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株结直肠癌细胞株(CCL244、SW480、HT29、LoVo)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小干扰RNA(siRNA)下调CCL244及HT29细胞中Linc00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151-5p和miR-151-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200例PT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miR-151-5p和miR-151-3p表达水平,探讨miR-151-5p和miR-151-3p表达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iR-151-5p在PTC的相对表达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介导的三维培养条件下旁分泌促血管生成激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离、培养人ADMSCs,并合成RADAI-16、RGD、KLT 3种多肽且按体积比2∶1∶1制备RADAI-16∶KLT∶RGD多肽混合溶液,原子力显微镜(AFM)下观察多肽水凝胶形态(n=4)。使用水凝胶对ADMSCs进行三维培养,并设置ADMSCs普通培养组(37 ℃、5%
期刊
目的探讨Antera 3D®相机在瘢痕疙瘩治疗效果评估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7例前胸部瘢痕疙瘩患者病历资料,该组患者均于瘢痕疙瘩内注射按1∶1混合配制的7 mg/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0.02 mg/mL利多卡因注射液0.2 mL/cm2,选定的每例患者1处瘢痕疙瘩注射前及注射后1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均为10分且各单项评分均无变化。于注射前及注射
期刊
期刊
目的调查分离自烧伤患者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选择笔者单位烧伤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自烧伤患者分离出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每年20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出的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外膜孔蛋白opr
目的探讨细胞自噬调控大鼠严重烧伤后骨骼肌消耗的机制。方法取7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烧伤+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烧伤+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8只。单纯烧伤组、烧伤+PBS组及烧伤+3-MA组大鼠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假伤组大鼠模拟致假伤。伤后即刻,液体复苏后,烧伤+PBS组大鼠腹腔注射1 mL PBS,烧伤+3-MA组大鼠腹腔注
目的探讨横向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10例,患肢11条。所有患者均采用横向骨搬移联合VSD治疗。术前及术后1、7、14、28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肢静息痛程度,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患肢足背中段经皮氧分压和温控血流灌注百分比。术后半年随访,观察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