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的“校规”呼唤科学矫正体系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517441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市第二中学9名高一学生不久前接到学校通知,说他们因为“男女生混合待在女厕所”,严重违纪,学校决定给予劝退处理。(齐鲁晚报)
  身为学生,自然要遵守“校规”,这是常识。这里说的“校规”当然指的是符合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而制订的规则,规则摆在这里 ,你认可,你进来;不认可,你别进。既然认可了,就要遵守,而违犯了,就要接受惩戒,这是很浅显的常识啊。但为什么现在像这种学校依照校规做出处理决定的事情能够成为受人关注的新闻呢?
  这恰恰说明近年来我们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方面出现了偏差。“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当然是科学,是主流,但如果“一刀切” ,只能“赏识”,只能“激励”,那是不是又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呢?
  “校规”成“靶子”,几成“过街老鼠”,动不动就会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也难怪,做这样的“监督报道”既吸引眼球又“零风险”, 监督不了权贵,还监督不了几个老师?但却没人认识到,这样做的后果会流毒甚广。
  流毒之一:孩子“碰”不得。在心疼孩子的心态下,也许我们乐见学校“收回成命”、让孩子照常上学的结果,但问题是以后呢?这些孩子 “以后”应该怎样塑造自己的人生理念、健全人格和树立最基本的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如果真心疼孩子,不能不想这个问题。
  流毒之二:家长“碰”不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本身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就先将责任推到学校,认为学校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负100%的责任,这样的心态才是最大的问 题。也许,这些孩子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种种问题,正与家长们的这种心态有着一定的关联。
  流毒之三:全社会“妖魔化”校规。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但当我们审视近年来媒体对于“校规”的报道,其主要的态度就是指责,指责“校规”的“僵化”、“严苛”。但是人们在痛批的同时,也将“ 校规”给“妖魔化”了。“校规”似乎成了打压学生健康成长、与学生为敌的“恶魔”。
  面对“碰”不得的孩子,“碰”不得的家长,以及想都不想先上来就指责的社会舆论,“校规”显然成了不招人待见的“小媳 妇”。但不要忘了,当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第一堂“规则课”以如此尴尬的局面收场的时候,我们收获的是什么,人人都会有本帐。
  无力的“校规”呼唤科学矫正体系。从学校内部的“第一道防线”,到政府采取正视而非回避的态度吸收先进的理念、打造科学的体系,再到在社会上建立起相应的矫正机制,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单靠“校规”或者说单靠骂“校规”,于事无补。
其他文献
有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统计原理和方法,对2017年20所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单位统计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研究表明,实
在国外的VoLTE运营经验中,很多纯技术的内容国内运营商是可以借鉴的,但由于国内外存在终端和网络制式、部署eSRVCC/SRVCC与否、网络运营策略等方面的差别,所以借鉴的时候要先
<宋平在甘肃>这本书公开出版发行了.今天,甘肃省委请一些同宋平同志在甘肃长期共事的老同志,在这里举行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它对进一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会产生
期刊
什么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狭义上讲就是应用相关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总称,如智能眼镜、智能手套、智能手表、智能服饰及智能鞋等。而广义的穿戴
目前,校车新国标已经进入报批程序,预计将于今年3月全国两会审定后正式发布实施。(齐鲁晚报)  近来《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结束。征求的意见当中,有一种意见必须进行辨析:关于保障就近入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对校车的政策支持。应当看到,关于就近入学,主要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国内的普遍存在。在城市里,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都可以实现就近入学,对校车基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