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运会金牌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和合作,而训练工作是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阐述了女子散打队教研组在备战十一会过程中紧扣项目发展规律和制胜核心,并结合本队的实际加以创新,使我队的训练理念始终处于领先,也是我队在十一运会决赛中夺冠的制胜法宝之一。
关键词 备战 训练 经验 分析
1 前言
现代竞技体育已发展的立体交叉工程,全运会是四年一次的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各省市和行业体协都高度地重视,因为它是一个窗口,集中地反映了各个省市的综合实力,因此竞争异常地激烈,而金牌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又决定了其残酷性。由于女子散打项目只设小团体一枚金牌,更加凸出其唯一性和排他性。全运会是综合的、立体的和全方位的大比拚,要想完成金牌任务,我们将面临着严酷的考验。决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激烈拼搏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回顾我队四年来的备战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在众多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下,我们这些铿锵玫瑰们历尽了风雨,终于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在十一运会决赛中傲然绽放,获得女子散打项目唯一金牌。由于很多方面涉及到本队的核心竞争力,在本文中就不过于阐述,着重谈谈备战过程中对训练工作的认识和体会,谨供同行参考并指正。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安徽女子散打队备战十一运会小团体运动员左佩佩(52KG)、王贵贤(60KG)和何艳(70KG)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法:情报信息资料检索、训练过程观察、教练员运动员访谈、问卷调查等;
2.2.2 实验法:通过科研监控测试,对训练过程进行系统监控,帮助教练员实施训练过程的质量控制、训练计划手段的合理性评价、阶段训练效果的评估、运动员个体状态的评估与预测、针对性营养补剂使用方法及效果观察等;
2.2.3 统计法:将有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有关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勇于创新求突破
在新的周期,面对新的任务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想在十一运会上夺得女子小团体这枚唯一女子项目金牌,在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上必须创新,才能在列强中独占鳌头。
3.1.1把准训练核心
对训练工作重新定位。做为一个从事散打这个强对抗的技能性交手格斗类项目,我们的训练核心到底是什么?通过工作积累和总结,教研组认为,当今竞技体育特别是直接交手对抗项目是“以提高实战能力为核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下能自己把技战术水平发挥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训练必须要紧扣“技术过硬、绝招突出、战术多样、体能超群、作风顽强、心态平和”这六个方面来进行,以此来全面力促进运动员的实战能力提高。
3.1.2 对新的训练模式尝试
由于受我国传统的赛制所限,一年运动员只能参加一至两场全国性的比赛,训练基本上采用单周期或双周期训练,即准备期、竞赛期和调整期。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日趋发达,运动员参加比赛逐渐增多,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包括商业比赛很是频繁,如果采用传统的周期训练,将无法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因此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训练要求,打破传统的训练模式将迫在眉睫。通过学习和总结,我队对现今较为认同的小周期板块式训练模式进行针对性研究,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3.1.3 对大赛制胜规律的把握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直接交手的技能性交手对抗性项目如散打、拳击和跆拳道等项目,在如奥运会和全运会决赛时,将对手重击倒地取胜的概率不到1%。这就意味着比赛大多靠技术得分获胜。根据对散打项目比赛规则的研究,对拳、腿、摔等技术得分手段的综合研究,教研组认为,由于规则中对拳法和腿法在比赛中得分的界定较为模糊,在大赛中一个动作能否得分受裁判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外虽然腿法威力较大,但由于进攻路线较长、幅度较大,造成动作隐蔽性较差,易被对手防守且被反攻。相对来说摔法得分很是明显,只要是将对方摔倒,裁判就不得不给分。基于此种认识并结合大赛的需要,我队在对“快速进攻,连续击打、有效得分、控制对手、积极防反、一切为赢”的训练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女子项目的特点和“技术过硬、绝招突出、战术多样、体能超群、作风顽强、心态平和”的训练模型,在整个备战过程中我队的训练核心就是提高队员的实战能力,重点是强化以拳腿打进,以摔取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结合散打项目的特点,创造出推摔和挤摔。据统计,在此次十一运会中,我队使用摔法得分占总得分90%以上,成为我队的取胜法宝。
3.2狠抓训练求实力
3.2.1 加强基础体能,强化专项体能
散打比赛中体能是技术水平发挥和战术意图实施的根本保障。根据散打比赛的特点,特别是全运会大赛更加凸显出体能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从供能代谢上分析,散打属于有氧与无氧代谢交替的混氧代谢。随着女子散打的发展,比赛的对抗强度在增强,更加突出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因此,在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增强其心肺功能和改善其内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比赛,采用多组数、多次数训练手段,强度和时间与比赛相吻合,以此来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强对抗条件下肌肉的耐酸能力,以此来达到比赛所需的体能。
3.2.2 赛训结合,提升比赛能力
在整个备战过程中,特别是在全运会预赛前,我队本着检验阶段训练效果,使赛前训练更具有针对性;锻炼队伍,丰富比赛经验;了解主要对手情况和有关信息的指导思想,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和主要的对手进行对抗,为我队在全运会决赛中战胜对手奠定了基础。
3.2.3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对手并自身应具备实力的基础上,专门对陪练队员进行针对性训练,力争把所模拟的对象的技术特长和缺点达到神似。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强化,在比赛的过程中达到扬已之长克敌之短的目的。
3.2.4强化个体技术及运用能力
个体化训练是交手格斗项目特殊规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体化训练就是打造精品、夺取金牌的过程。教研组认为针对性训练的前提首先是要提高我队队员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特长技术的强化训练。根据散打项目的特点结合三名参赛队员的实际,量身设计出几套进攻技术组合,以此来丰富她们的进攻手段,平时加以强化训练并鼓励和督促队员在各种条件实战中加以灵活运用。
3.3运筹帷幄,决战决胜
3.3.1 战略布置
全运会赛场是立体化、多维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且错综复杂,赛场上队员比赛的是综合实力,赛场下的暗战更为残酷,稍有迟疑将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在领导的运筹帷幄下,洞察先机,在基于实力和确保夺金的前提下,在一系列合纵连横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为我队最后夺冠扫清了障碍。
3.3.2 战术安排
大赛伊始,赛区领导小组就制定了“外松内紧,上紧下松”的工作方针。在给参赛队员极力营造轻松、舒畅的比赛氛围的同时,赛区领导小组却每天工作到深夜。对每天比赛的进行分析研究,对赛中训练进行细致安排,对第二天参赛的运动员进行战术安排。赛区工作领导小组在认真观看对手详细的比赛录像后,每个成员各抒己见,在进行充分地讨论后,形成共识后由主教练向运动员传达,并要求运动员坚决贯彻既定的作战方案。
3.4科医保障
由于全运会比赛采用队赛制,如有队员发生伤病将会对比赛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教研组全体人员充分认识到,科学训练是有效训练的根本保证,争取每堂训练课都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帮助运动员特别是降体重运动员,掌握营养的合理搭配;加强医务监督,督促运动员小伤小病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投入训练。加大防反兴奋剂工作,把防反兴奋剂工作贯彻到日常生活当中,与此同时培养运动员自我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十一运会决赛阶段,科技处组成的科研服务组与我们战斗在一起,为我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保障。
4 结论与建议
4.1领导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有力的保障是夺取金牌的基础。
4.2 教研组群策群力,在对本项目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制胜因素的深入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在训练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是行之有效和极具针对性的。
4.3科研和医务为训练和比赛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4.4“夺标育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运动员逐步培养成为一个新时期的“四有”新人。
5参考文献
5.1张山.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打)[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2徐本力.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3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备战全国第11届运动会各类训练计划、比赛方案和比赛总结
关键词 备战 训练 经验 分析
1 前言
现代竞技体育已发展的立体交叉工程,全运会是四年一次的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各省市和行业体协都高度地重视,因为它是一个窗口,集中地反映了各个省市的综合实力,因此竞争异常地激烈,而金牌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又决定了其残酷性。由于女子散打项目只设小团体一枚金牌,更加凸出其唯一性和排他性。全运会是综合的、立体的和全方位的大比拚,要想完成金牌任务,我们将面临着严酷的考验。决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激烈拼搏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回顾我队四年来的备战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在众多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下,我们这些铿锵玫瑰们历尽了风雨,终于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在十一运会决赛中傲然绽放,获得女子散打项目唯一金牌。由于很多方面涉及到本队的核心竞争力,在本文中就不过于阐述,着重谈谈备战过程中对训练工作的认识和体会,谨供同行参考并指正。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安徽女子散打队备战十一运会小团体运动员左佩佩(52KG)、王贵贤(60KG)和何艳(70KG)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法:情报信息资料检索、训练过程观察、教练员运动员访谈、问卷调查等;
2.2.2 实验法:通过科研监控测试,对训练过程进行系统监控,帮助教练员实施训练过程的质量控制、训练计划手段的合理性评价、阶段训练效果的评估、运动员个体状态的评估与预测、针对性营养补剂使用方法及效果观察等;
2.2.3 统计法:将有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有关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勇于创新求突破
在新的周期,面对新的任务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想在十一运会上夺得女子小团体这枚唯一女子项目金牌,在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上必须创新,才能在列强中独占鳌头。
3.1.1把准训练核心
对训练工作重新定位。做为一个从事散打这个强对抗的技能性交手格斗类项目,我们的训练核心到底是什么?通过工作积累和总结,教研组认为,当今竞技体育特别是直接交手对抗项目是“以提高实战能力为核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下能自己把技战术水平发挥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训练必须要紧扣“技术过硬、绝招突出、战术多样、体能超群、作风顽强、心态平和”这六个方面来进行,以此来全面力促进运动员的实战能力提高。
3.1.2 对新的训练模式尝试
由于受我国传统的赛制所限,一年运动员只能参加一至两场全国性的比赛,训练基本上采用单周期或双周期训练,即准备期、竞赛期和调整期。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日趋发达,运动员参加比赛逐渐增多,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包括商业比赛很是频繁,如果采用传统的周期训练,将无法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因此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训练要求,打破传统的训练模式将迫在眉睫。通过学习和总结,我队对现今较为认同的小周期板块式训练模式进行针对性研究,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3.1.3 对大赛制胜规律的把握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直接交手的技能性交手对抗性项目如散打、拳击和跆拳道等项目,在如奥运会和全运会决赛时,将对手重击倒地取胜的概率不到1%。这就意味着比赛大多靠技术得分获胜。根据对散打项目比赛规则的研究,对拳、腿、摔等技术得分手段的综合研究,教研组认为,由于规则中对拳法和腿法在比赛中得分的界定较为模糊,在大赛中一个动作能否得分受裁判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外虽然腿法威力较大,但由于进攻路线较长、幅度较大,造成动作隐蔽性较差,易被对手防守且被反攻。相对来说摔法得分很是明显,只要是将对方摔倒,裁判就不得不给分。基于此种认识并结合大赛的需要,我队在对“快速进攻,连续击打、有效得分、控制对手、积极防反、一切为赢”的训练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女子项目的特点和“技术过硬、绝招突出、战术多样、体能超群、作风顽强、心态平和”的训练模型,在整个备战过程中我队的训练核心就是提高队员的实战能力,重点是强化以拳腿打进,以摔取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结合散打项目的特点,创造出推摔和挤摔。据统计,在此次十一运会中,我队使用摔法得分占总得分90%以上,成为我队的取胜法宝。
3.2狠抓训练求实力
3.2.1 加强基础体能,强化专项体能
散打比赛中体能是技术水平发挥和战术意图实施的根本保障。根据散打比赛的特点,特别是全运会大赛更加凸显出体能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从供能代谢上分析,散打属于有氧与无氧代谢交替的混氧代谢。随着女子散打的发展,比赛的对抗强度在增强,更加突出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因此,在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增强其心肺功能和改善其内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比赛,采用多组数、多次数训练手段,强度和时间与比赛相吻合,以此来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强对抗条件下肌肉的耐酸能力,以此来达到比赛所需的体能。
3.2.2 赛训结合,提升比赛能力
在整个备战过程中,特别是在全运会预赛前,我队本着检验阶段训练效果,使赛前训练更具有针对性;锻炼队伍,丰富比赛经验;了解主要对手情况和有关信息的指导思想,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和主要的对手进行对抗,为我队在全运会决赛中战胜对手奠定了基础。
3.2.3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对手并自身应具备实力的基础上,专门对陪练队员进行针对性训练,力争把所模拟的对象的技术特长和缺点达到神似。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强化,在比赛的过程中达到扬已之长克敌之短的目的。
3.2.4强化个体技术及运用能力
个体化训练是交手格斗项目特殊规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体化训练就是打造精品、夺取金牌的过程。教研组认为针对性训练的前提首先是要提高我队队员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特长技术的强化训练。根据散打项目的特点结合三名参赛队员的实际,量身设计出几套进攻技术组合,以此来丰富她们的进攻手段,平时加以强化训练并鼓励和督促队员在各种条件实战中加以灵活运用。
3.3运筹帷幄,决战决胜
3.3.1 战略布置
全运会赛场是立体化、多维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且错综复杂,赛场上队员比赛的是综合实力,赛场下的暗战更为残酷,稍有迟疑将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在领导的运筹帷幄下,洞察先机,在基于实力和确保夺金的前提下,在一系列合纵连横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为我队最后夺冠扫清了障碍。
3.3.2 战术安排
大赛伊始,赛区领导小组就制定了“外松内紧,上紧下松”的工作方针。在给参赛队员极力营造轻松、舒畅的比赛氛围的同时,赛区领导小组却每天工作到深夜。对每天比赛的进行分析研究,对赛中训练进行细致安排,对第二天参赛的运动员进行战术安排。赛区工作领导小组在认真观看对手详细的比赛录像后,每个成员各抒己见,在进行充分地讨论后,形成共识后由主教练向运动员传达,并要求运动员坚决贯彻既定的作战方案。
3.4科医保障
由于全运会比赛采用队赛制,如有队员发生伤病将会对比赛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教研组全体人员充分认识到,科学训练是有效训练的根本保证,争取每堂训练课都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帮助运动员特别是降体重运动员,掌握营养的合理搭配;加强医务监督,督促运动员小伤小病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投入训练。加大防反兴奋剂工作,把防反兴奋剂工作贯彻到日常生活当中,与此同时培养运动员自我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十一运会决赛阶段,科技处组成的科研服务组与我们战斗在一起,为我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保障。
4 结论与建议
4.1领导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有力的保障是夺取金牌的基础。
4.2 教研组群策群力,在对本项目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制胜因素的深入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在训练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是行之有效和极具针对性的。
4.3科研和医务为训练和比赛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4.4“夺标育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运动员逐步培养成为一个新时期的“四有”新人。
5参考文献
5.1张山.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打)[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2徐本力.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3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备战全国第11届运动会各类训练计划、比赛方案和比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