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危机的产生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简称“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简称“房地美”)分别于1938年和1970年由联邦政府设立,负责向社会提供低成本房贷融资和提供贷款担保。上世纪后期,两大房贷机构都私有化为上市公司。但与一般私营企业不同的是,他们在法律上仍属于“政府资助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简称GSE),即政府对他们的业务提供无形担保。
长久以来,这两大房贷机构主要业务是收购其他商业银行和房贷放款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这些贷款包装成证券化产品,出售给全球投资机构或投资人。由于他们担保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人能及时收到本金和利息,从而保障整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胜。目前,他们拥有或担保了近5.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占美国12万亿美元住房贷款债务的四成以上。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他们提供的抵押贷款担保已经从占全美40%提高到近80%。由于有美国政府支持的背景,加之两家公司依法不得购买次级房贷,因此其以往的债券信用等级一直是3A级,广受国内外投资者欢迎。据有关机构测算,美国有1.5万亿美元的GSE债券在外国央行和投资者手中,其中主要是这两大房贷机构的债券。
然而雷曼兄弟公司7月7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机构根据新会计规则,可能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需要尽快筹集750亿美元资金。该报告在华尔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使两家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截止7月15日,已累计下跌超过80%),而且带动所有金融类股票全面下滑,导致道·琼斯指数两年来首次跌破11000点。
应该说,雷曼兄弟公司的研究报告只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衰退已经由“次贷危机”开始向“优质房贷”蔓延。今年6月份新屋开工折年率只有97.5万套,创下两年来新低;现有住房销售中间价与2006年高峰时相比已经下降了16%左右,并且还有可能再下滑15-20%。房价不断下跌使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房产变为资不抵债的劣质房产,成为两大房贷机构的沉重负担。此外,两家机构的自营证券交易也是导致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据商业周刊透露,两家机构在担保业务外自营证券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截至目前,两大房贷公司已经冲减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二、危机的影响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财务困境如不能及时解脱将对美国经济产生灾难性打击。首先,其最直接影响是可能造成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链条断裂。如前所述,两大房贷机构占有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近半壁江山,而且主要为相对优质的房屋抵押贷款提供担保。一旦他们因严重的流动性不足而倒闭,将导致其他许多商业银行的房产抵押贷款“断粮”;也将使仍在衰退中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彻底失去近期复苏的希望。其次,大量金融机构将面临比原先“次贷危机”预计规模更大的资产损失。目前12万亿的住房抵押贷款已经接近美国全年GDP总额,而其经过各种“创新”包装的金融衍生产品更高达数十万亿美元。一旦两家房贷机构停业则意味着一个更大的金融泡沫将破灭,引发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包括一系列中小商业银行和投资基金的破产。这是美国经济无论如何难以承受的。三是美国政府信誉和美元资产将面临更加沉重的打击。由于大量外国政府央行和投资机构持有两家房贷机构的债券,客观支撑着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一旦海外投资者因投资所谓优质美元资产而蒙受巨大损失,将被迫采取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甚至可能出现抛售美元资产风潮。从长期看,美元的统治地位将因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救市措施和争议
正因为两大房贷机构的特殊性质和他们对美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美国经济乃至美国全球利益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政府绝不会容许其破产。正如美国财长保尔森为政府救援贝尔斯登破产案时所强调的,这些机构已经大到不能破产的地步。危机发生后,布什总统发表讲话,表示政府会尽快解决两家机构面临的问题,并承诺不会改变两家机构的私有性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很快提出了一揽子紧急救助计划。美联储13日发表声明说,如有必要,美联储将对这两家非银行融资机构开放“贴现”窗口,即像对待商业银行一样,按2.25%的贴现率为它们提供直接贷款,以解决融资困难问题,这些贷款将由美国政府担保。此外,美联储还将扮演“法律顾问”角色,为两公司制定资本金要求、金融安全和标准等。财政部的计划还包括,要求国会批准提高两家公司的信用额度(国会40年前设定的额度上限为22.5亿美元);财政部还要求,如有需要并经国会批准,政府将购入两家公司的股票,向公司注入短期所需资金。保尔森认为,救市措施往往是“备而不用”,但不能没有。因为当前的危机主要是市场信心危机,只要政府能够表明有救市的能力,市场就会做出积极反映。
对于美国政府的上述紧急救市的做法,目前各方评价褒贬不一。从正面来看,美国政府宣布这一救市计划,旨在向市场发出强烈信号,即政府将会采取一切措施帮助两大房贷机构,以提高市场信心。从随后几天的股票市场表现来看,效果已经显现。7月16—18日,美国金融类股票全面上涨,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股票的增幅平均每天都超过了20%。但是,仍有不少议员和学者对紧急救市措施的可行性和正当性表示怀疑。美国前民主党参议员萨班斯表示,尽管美国政府一直在不断保证房利美和房地美处境无忧,但最终证实市场并不相信政府的保证。一些专家认为政府援救措施将使纳税人承受高昂的代价:如果政府全部接收两机构股份,美国的财政赤字至少将增加50%,美国的通胀危险也将大大提高。还有人质疑两家机构通过特殊身份绑架了美国政府,而未来的救市措施将会进一步增加大投资商的道德风险。自由主义学者则批评美国政府的作法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则,使其对欧洲和亚洲国家干预市场行为的批评变得苍白无力。
尽管指责和批评声不断,市场和舆论普遍认为国会最终会无奈地接受保尔森的救援计划。因为谁也不愿承担华尔街股市走向崩盘的责任。
四、危机的启示
长久以来,金融业是美国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美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也是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重要基础。然而,“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金融市场振荡不断,一个个披着金融创新光环的金融泡沫被戳破。包括美国学者在内的许多专家认为,“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体系有太多东西需要反思和改革。
例如,长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造成大量游资在房地产、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兴风作浪,吹起一个又一个金融泡沫。一旦通胀压力增大或货币政策快速转向,很容易导致大范围流动性不足和金融危机。
再如,金融监管缺失是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具备条件的购房者获得了宽松的住房抵押贷款,滋生了房地产泡沫;同时监管当局采取默许甚至鼓励的方式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不断衍生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使金融风险成几何级数不断放大。对两大房贷机构而言,他们既是上市的私人企业,又得到政府资助;既承担社会责任,又可以通过市场谋利。这种地位特殊的巨型企业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更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全球化使得个别国家的金融风险很容易演变为成为全球性灾害,需要高度警惕。中国正处于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特别是加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简称“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简称“房地美”)分别于1938年和1970年由联邦政府设立,负责向社会提供低成本房贷融资和提供贷款担保。上世纪后期,两大房贷机构都私有化为上市公司。但与一般私营企业不同的是,他们在法律上仍属于“政府资助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简称GSE),即政府对他们的业务提供无形担保。
长久以来,这两大房贷机构主要业务是收购其他商业银行和房贷放款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这些贷款包装成证券化产品,出售给全球投资机构或投资人。由于他们担保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人能及时收到本金和利息,从而保障整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胜。目前,他们拥有或担保了近5.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占美国12万亿美元住房贷款债务的四成以上。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他们提供的抵押贷款担保已经从占全美40%提高到近80%。由于有美国政府支持的背景,加之两家公司依法不得购买次级房贷,因此其以往的债券信用等级一直是3A级,广受国内外投资者欢迎。据有关机构测算,美国有1.5万亿美元的GSE债券在外国央行和投资者手中,其中主要是这两大房贷机构的债券。
然而雷曼兄弟公司7月7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机构根据新会计规则,可能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需要尽快筹集750亿美元资金。该报告在华尔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使两家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截止7月15日,已累计下跌超过80%),而且带动所有金融类股票全面下滑,导致道·琼斯指数两年来首次跌破11000点。
应该说,雷曼兄弟公司的研究报告只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衰退已经由“次贷危机”开始向“优质房贷”蔓延。今年6月份新屋开工折年率只有97.5万套,创下两年来新低;现有住房销售中间价与2006年高峰时相比已经下降了16%左右,并且还有可能再下滑15-20%。房价不断下跌使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房产变为资不抵债的劣质房产,成为两大房贷机构的沉重负担。此外,两家机构的自营证券交易也是导致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据商业周刊透露,两家机构在担保业务外自营证券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截至目前,两大房贷公司已经冲减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二、危机的影响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财务困境如不能及时解脱将对美国经济产生灾难性打击。首先,其最直接影响是可能造成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链条断裂。如前所述,两大房贷机构占有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近半壁江山,而且主要为相对优质的房屋抵押贷款提供担保。一旦他们因严重的流动性不足而倒闭,将导致其他许多商业银行的房产抵押贷款“断粮”;也将使仍在衰退中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彻底失去近期复苏的希望。其次,大量金融机构将面临比原先“次贷危机”预计规模更大的资产损失。目前12万亿的住房抵押贷款已经接近美国全年GDP总额,而其经过各种“创新”包装的金融衍生产品更高达数十万亿美元。一旦两家房贷机构停业则意味着一个更大的金融泡沫将破灭,引发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包括一系列中小商业银行和投资基金的破产。这是美国经济无论如何难以承受的。三是美国政府信誉和美元资产将面临更加沉重的打击。由于大量外国政府央行和投资机构持有两家房贷机构的债券,客观支撑着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一旦海外投资者因投资所谓优质美元资产而蒙受巨大损失,将被迫采取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甚至可能出现抛售美元资产风潮。从长期看,美元的统治地位将因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救市措施和争议
正因为两大房贷机构的特殊性质和他们对美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美国经济乃至美国全球利益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政府绝不会容许其破产。正如美国财长保尔森为政府救援贝尔斯登破产案时所强调的,这些机构已经大到不能破产的地步。危机发生后,布什总统发表讲话,表示政府会尽快解决两家机构面临的问题,并承诺不会改变两家机构的私有性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很快提出了一揽子紧急救助计划。美联储13日发表声明说,如有必要,美联储将对这两家非银行融资机构开放“贴现”窗口,即像对待商业银行一样,按2.25%的贴现率为它们提供直接贷款,以解决融资困难问题,这些贷款将由美国政府担保。此外,美联储还将扮演“法律顾问”角色,为两公司制定资本金要求、金融安全和标准等。财政部的计划还包括,要求国会批准提高两家公司的信用额度(国会40年前设定的额度上限为22.5亿美元);财政部还要求,如有需要并经国会批准,政府将购入两家公司的股票,向公司注入短期所需资金。保尔森认为,救市措施往往是“备而不用”,但不能没有。因为当前的危机主要是市场信心危机,只要政府能够表明有救市的能力,市场就会做出积极反映。
对于美国政府的上述紧急救市的做法,目前各方评价褒贬不一。从正面来看,美国政府宣布这一救市计划,旨在向市场发出强烈信号,即政府将会采取一切措施帮助两大房贷机构,以提高市场信心。从随后几天的股票市场表现来看,效果已经显现。7月16—18日,美国金融类股票全面上涨,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股票的增幅平均每天都超过了20%。但是,仍有不少议员和学者对紧急救市措施的可行性和正当性表示怀疑。美国前民主党参议员萨班斯表示,尽管美国政府一直在不断保证房利美和房地美处境无忧,但最终证实市场并不相信政府的保证。一些专家认为政府援救措施将使纳税人承受高昂的代价:如果政府全部接收两机构股份,美国的财政赤字至少将增加50%,美国的通胀危险也将大大提高。还有人质疑两家机构通过特殊身份绑架了美国政府,而未来的救市措施将会进一步增加大投资商的道德风险。自由主义学者则批评美国政府的作法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则,使其对欧洲和亚洲国家干预市场行为的批评变得苍白无力。
尽管指责和批评声不断,市场和舆论普遍认为国会最终会无奈地接受保尔森的救援计划。因为谁也不愿承担华尔街股市走向崩盘的责任。
四、危机的启示
长久以来,金融业是美国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美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也是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重要基础。然而,“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金融市场振荡不断,一个个披着金融创新光环的金融泡沫被戳破。包括美国学者在内的许多专家认为,“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体系有太多东西需要反思和改革。
例如,长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造成大量游资在房地产、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兴风作浪,吹起一个又一个金融泡沫。一旦通胀压力增大或货币政策快速转向,很容易导致大范围流动性不足和金融危机。
再如,金融监管缺失是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具备条件的购房者获得了宽松的住房抵押贷款,滋生了房地产泡沫;同时监管当局采取默许甚至鼓励的方式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不断衍生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使金融风险成几何级数不断放大。对两大房贷机构而言,他们既是上市的私人企业,又得到政府资助;既承担社会责任,又可以通过市场谋利。这种地位特殊的巨型企业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更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全球化使得个别国家的金融风险很容易演变为成为全球性灾害,需要高度警惕。中国正处于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特别是加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