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精度电子地图的卡车预见性巡航策略

来源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在减轻驾驶员驾驶负担的同时减少卡车的燃油消耗,降低卡车的运输成本,针对卡车定速巡航行驶时燃油经济性的不足,基于高精度电子地图研究开发了卡车的预见性巡航策略。根据卡车的行驶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卡车预见性巡航的节油方法及措施;结合高精度电子地图的道路数据,制定了卡车的预见性巡航策略;实车验证了预见性巡航策略的可靠性和节油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见性巡航行驶的卡车节油率超过7%。
其他文献
斑点叉尾(简称“(鮰)鱼”)原产于北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商业化养殖,70年代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养殖.我国于1984年引进(鮰)鱼试养,1987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迅速在全国推
期刊
为掌握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20年8月、10月和2021年1月在该区域开展浮游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1属56种,其中原生动物9属16种,轮虫13属29种,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4属5种;保护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共6种,均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95.6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是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组成
2020年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为27.67万hm2,庐江县为1.07万hm2,其主要模式为稻虾综合种养。传统养殖模式下小龙虾出苗时间为3月底,成品虾上市时间为5月中旬,市场的集中供应造成了小龙虾销售价格低。此外5月份是虾病高发期,气候多变,病害严重,塘口虾死亡率升高,有的塘口甚至全军覆没,小龙虾养殖风险大。传统养殖模式已严重制约了虾稻产业的发展。
2016—2018年利用流刺网、定置刺网、撒网、地笼、罾网及饵钩等渔具对天津市蓟县城东4 km蓟运河左支流州河上游出山口处的于桥水库(北纬40°20,东经117°25)的鱼类进行了多次采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4种,隶属于5目10科24属,其中鲤形目15种,鲇形目2种,鲈形目4种,鲑形目2种,合鳃目1种。与历史资料相比,于桥水库新增鱼类6种,其中鲤形目2种,鲈形目1种,鲑形目2种,合鳃目1种;消失10种,其中鲤形目9种,刺鱼目1种。根据生物操纵理论,提出保护水库生态平衡的建议。
简述了小瓜虫病对鱼类养殖造成的危害。提出在池塘和网箱养殖模式下小瓜虫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清理池塘、定期对网箱消毒、严格执行检疫和隔离程序、杜绝外源性输入和交叉感染、加强鱼类的免疫和抗病能力等,尝试用天然植物提取物防治鱼类小瓜虫病。
为探究溶解氧对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对不同规格和性别的克氏原螯虾在高溶解氧和低溶解氧环境下肝胰腺ATPase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小虾、雄虾与雌虾三组中高解溶氧组虾体的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低于低溶解氧组;从规格和性别上分析,大虾Na+/K+-ATPase和Ca2+/Mg2+-
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优势明显,海水养殖产业发展迅速,海参产业整体呈发展趋势,养殖产量逐年递增,海参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1.1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链概况大连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南端,土地肥沃,海洋资源丰富。得益于地理条件优越,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海参养殖产业发展兴旺。大连市先后从其他国家引进优良海参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了更适合本土养殖产业、养殖时间更短、收益更快的海参新品种。大连市海参养殖拥有海参种苗选育、海参水产养殖、饲料生产、海参水产
鲴鱼是鲴亚科鱼类的总称,我国鲴鱼有4个属10余种。目前在池塘、水库和湖泊养殖的鲴鱼主要有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4种。其共同特点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在自然水域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水域,能起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效益的作用。我国有丰富的湖泊、水库及河流等水域资源,各种固着藻类、底栖藻类、有机
红外热像仪成像的精确性及平滑性主要取决于六面折射转鼓膜层性能,而膜层质量与镀膜时产生的热变形及热应力有关。以六面折射转鼓夹具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光学夹具在特定工况温度条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可知转鼓最大变形量为0.14mm,热应力10.28MPa。实验表明,镀膜后的六面折射转鼓在8~12μm波长平均透过率为94.5%,符合设计要求,验证了光学夹具在特定工况下的热结构适应性。
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历经多年选育的异育银鲫第三代新品种,其遗传性状稳定,有不易脱鳞、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发病率低等优点。目前异育银鲫“中科3号”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养殖。2020年4月底,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引进异育银鲫“中科3号”乌仔40万尾,在高青县低洼盐碱地基地开展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山东高青地区低洼盐碱地池塘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大规格苗种试验进行总结,以供相关从业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