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经常易错判和易混淆的知识点,尤其在高考题中经常涉及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程度的判断,历年高考中该知识点虽出题难度不大,但失分率却占相当比例。如何牢固掌握有关知识和熟练地运用有关规律,帮助學生迅速、准确地答题,是学生面对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几轮的高三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重、难点。
一、概念判断法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首先应从概念的实质理解:物质失去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还原剂是电子的给予体。物质得到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氧化剂是电子的接受体。那么如何才能判断物质能否给出或接受电子呢?用化学教育前辈总结的经验“升失氧,降得还”上理解导入:由于给出或接受电子会引起化合价的变化,所以从物质中元素所处化合价高低就可以进行判断。规律是:“价高不失只能得,价低不得只能失,价中得失均可能”,即元素处于最高价,不可能失去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不可能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可能失去电子,又可能得到电子,故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反应时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中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则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概念判断法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首先应从概念的实质理解:物质失去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还原剂是电子的给予体。物质得到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氧化剂是电子的接受体。那么如何才能判断物质能否给出或接受电子呢?用化学教育前辈总结的经验“升失氧,降得还”上理解导入:由于给出或接受电子会引起化合价的变化,所以从物质中元素所处化合价高低就可以进行判断。规律是:“价高不失只能得,价低不得只能失,价中得失均可能”,即元素处于最高价,不可能失去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不可能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可能失去电子,又可能得到电子,故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反应时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中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则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