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文化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样,每个时代都有当时诞生和继续传承的精神,再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后继续传承下去。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也是抗战与“文革”那两个时代中的符合上述特征的这样两种精神。本文将以两种精神的构成要素、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之间的孕育与传承、以及知青精神与延安精神对人的影响与传承。
关键词:“文革”;知青精神;延安精神;构成要素;影响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7-0022-02
1 引 言
中国的党和人民达成的一致共识中,延安精神是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诞生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同时它还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精神、“艰苦奋斗”等深刻内涵。
而知青精神则的定义则是“知青群体投身于农村、边疆建设”从而形成的精神。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也有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经历与叙述:“上山下乡经历对我的影响相当深刻,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在许多方面是有一定相同点与联系的。
2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的构成要素
2.1 延安精神的具体事例
延安精神如引言中所述,包含着“积极向上”这一要素。以下从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
延安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其行为贯彻延安精神的人们。比如,张思德勇尝野草,同时在炭窑发生坍塌时不顾自己安全推开了战友;被党称赞为“骆驼的”任弼时,他在经历了白色恐怖与长征后依旧抱病坚持工作。这些不论是与外部敌对势力抗争,还是与病魔抗争坚持事业的先例,总结下来都是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与“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除此以外,在南泥灣奋力创建和打造“塞上江南”的王震将军与士兵们更是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运动等等一系列运动的开展也为延安精神充实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2.2 知青精神的具体事例及其总述
知青精神并不是像延安精神诞生于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但在人们心灵上的碰撞上,却并没有少丝毫的力度。那时候的一切事业都亟待起步,在当时“文革”的呼声下也一心一意投入到“被安排”要做的事情中。
虽然知青问题上有过不少错误,但好的方面不能就此忽视。这好的方面就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其内涵。
“勇于担当勇于发问”。从1968年开始,中国的年轻知青们担任起了自问或向国家发问何为正确的时代任务。比如在陕北救过前人的知青孙立哲,“文革”后哪怕被隔离也要坚持“赤脚医生”政策;丁爱笛在劳动中首次对“按劳分配”的尝试。
“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后,将村落在“土地贫瘠、吃水、烧柴、照明都有极大困难”的状态以一己之力进行了改造,带领村民们“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将开拓精神发扬光大。
“为人民服务的奉献”。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就曾说“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知青们为了开拓与建设而奉献了自己的大好年华。
“对党的忠诚坚韧己身”。以习近平为代表,习近平就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但在经历了苦难后都没有放弃,可以说是与生产发展相辅相成的知青品质,是真真正正的“不忘初心”。
2.3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的构成要素
深究这两种精神的构成要素,可以发现都含有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虽也含有不同点。但总体来说,这两种精神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都是对民族精神与青年理想、物质与精华的有效结合。
3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之间的孕育与传承
革命战争年代中,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党和人民都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抗战胜利而奋斗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势头正好之时,全中国人民都在为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艰苦奋斗地努力着。时代变迁而诞生的这一从延安精神到知青精神变化过程,二者有其深层次的联系。
3.1 从延安精神中诞生的知青精神
如2中所述,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间有共同点。都强调奋斗与发展。延安精神是在战争环境下的生存,知青精神是在国内有斗争和有固定的发展指标这一背景下的奋斗。经历过延安那一时期的人教导了知青时代的知青们,要维护国家利益,艰苦条件下更要为人民服务、奋斗发展。延安时代的人们即使在这样威胁到生命的环境下也依旧为国而日日努力,知青时代虽没有延安时期那样惊心动魄的环境,但依旧传承下来了保持艰苦奋斗心态和态度的精髓。
3.2 对延安精神有所传承也有所创新的知青精神
可以说,从延安精神中传承而来的知青精神在传承内涵外有更多的时代特色。
这种时代特色还体现在表现形式并不同但依旧自成一脉的精神内涵上。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样的内容。在延安时期,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贯彻马列主义、实现民族革命的成功是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将苏俄革命理论联系中国国情实际来进行,不然无法针对性地取得胜利。知青时期则是因为“上山下乡”。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是知识分子,(比如兵团去往云南边疆建设)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农村环境里更大效果地活用起来,发挥最大效果,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知青时代的表现形式。
两种精神都有实事求是这一要素,延安时期更多是指指导思想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遵义会议确立党的路线就是更好的一例。而知青时期,知青下乡时,有很多知青插队几年,甚至有时少至1~2年就可以当上干部。这不是名副其实的。但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在少数。所以,知青时期的实事求是更多体现在发展与开拓中。 再者,习近平在做陕北知青时,在他所下乡的村县里努力干实事。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的任务。王岐山当时也和习近平一样在知青时期梳理了这样有远大理想的精神面貌。正是用这种不输于战争年代的踏实与青春面貌,将红色革命历史与创新创业的有效结合,丰富了知青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4 知青精神与延安精神对人的影响力
4.1 对那个时代的影响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影响了一个年代的人。
延安精神引导当年的那一代人艰苦奋斗,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激流勇进,不怕牺牲无关生死一心卫国。时代背景赋予了那个年代的人更多的是不怕死的为国奋斗的胆量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而知青精神的时代背景更为平和,但国内阶级冲突激励。这一时期的主要威胁不是与侵略者的斗争,而是国内的阶级斗争。在这个年代有遵从了错误指令办了错事的知青,也有在指令背景下心向真理的知青。知青精神赋予了的不只是在政策下努力奋斗,争为国家贡献的精神,更是在错误中思辨,实事求是,敢于说对错的这样一种品质。尤其是当今时代,知识分子更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之上进行人生的规划。
4.2 两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影响
每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都并不过时,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事业,每个精神都有独特的一部分属于任何时代都要坚守的精髓。谋求发展的奋斗和不懈努力是每个时代不变的主题。
对于我们今天新时代的人们而言,已经没有了艰难生存的战争环境,也已经不再是争端纷扰的国内斗争激烈的背景。在和平与谋求发展下,每一个中国人从孩子到老人,都要从这两种精神中摘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对于延安精神,我们没有严酷的环境,但同样需要可以经受得住挫折的心態;虽不是战争年代,却仍需鉴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知青精神,我们不是需要“上山下乡”的知青,但我们同样需要对每件事不论行为还是指令都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具备判断合理与否的能力,以人为镜,深深自省。
新时代要求每个人在这两种精神指导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怕受苦受累,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5 结束语
延安精神和知青精神都强调奋斗,但又区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自省的精神内涵;延安精神孕育了知青精神,知青精神将延安精神具体化时代化;延安精神教导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努力奋斗、保持良好心态,知青精神指导我们发展中求真理——这是两个虽然诞生自中国不同时期却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其中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努力把握这两种精神之间的联系,牢牢把握它们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上的不同,像革命先辈们学习,在新时代继续将这两种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贺建娜.知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4):16~18.
[2]李后强.今天仍然需要“知青精神”——在“《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中国西部,2015(29):8~9.
[3]马晓燕.弘扬知青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J].青年与社会:下,2015(3):21~23.
收稿日期:2018-5-12
作者简介:张 亮(1980-),女,文博馆员,本科,主要从事宣传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文革”;知青精神;延安精神;构成要素;影响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7-0022-02
1 引 言
中国的党和人民达成的一致共识中,延安精神是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诞生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同时它还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精神、“艰苦奋斗”等深刻内涵。
而知青精神则的定义则是“知青群体投身于农村、边疆建设”从而形成的精神。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也有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经历与叙述:“上山下乡经历对我的影响相当深刻,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在许多方面是有一定相同点与联系的。
2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的构成要素
2.1 延安精神的具体事例
延安精神如引言中所述,包含着“积极向上”这一要素。以下从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
延安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其行为贯彻延安精神的人们。比如,张思德勇尝野草,同时在炭窑发生坍塌时不顾自己安全推开了战友;被党称赞为“骆驼的”任弼时,他在经历了白色恐怖与长征后依旧抱病坚持工作。这些不论是与外部敌对势力抗争,还是与病魔抗争坚持事业的先例,总结下来都是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与“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除此以外,在南泥灣奋力创建和打造“塞上江南”的王震将军与士兵们更是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运动等等一系列运动的开展也为延安精神充实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2.2 知青精神的具体事例及其总述
知青精神并不是像延安精神诞生于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但在人们心灵上的碰撞上,却并没有少丝毫的力度。那时候的一切事业都亟待起步,在当时“文革”的呼声下也一心一意投入到“被安排”要做的事情中。
虽然知青问题上有过不少错误,但好的方面不能就此忽视。这好的方面就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其内涵。
“勇于担当勇于发问”。从1968年开始,中国的年轻知青们担任起了自问或向国家发问何为正确的时代任务。比如在陕北救过前人的知青孙立哲,“文革”后哪怕被隔离也要坚持“赤脚医生”政策;丁爱笛在劳动中首次对“按劳分配”的尝试。
“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后,将村落在“土地贫瘠、吃水、烧柴、照明都有极大困难”的状态以一己之力进行了改造,带领村民们“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将开拓精神发扬光大。
“为人民服务的奉献”。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就曾说“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知青们为了开拓与建设而奉献了自己的大好年华。
“对党的忠诚坚韧己身”。以习近平为代表,习近平就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但在经历了苦难后都没有放弃,可以说是与生产发展相辅相成的知青品质,是真真正正的“不忘初心”。
2.3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的构成要素
深究这两种精神的构成要素,可以发现都含有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虽也含有不同点。但总体来说,这两种精神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都是对民族精神与青年理想、物质与精华的有效结合。
3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之间的孕育与传承
革命战争年代中,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党和人民都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抗战胜利而奋斗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势头正好之时,全中国人民都在为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艰苦奋斗地努力着。时代变迁而诞生的这一从延安精神到知青精神变化过程,二者有其深层次的联系。
3.1 从延安精神中诞生的知青精神
如2中所述,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间有共同点。都强调奋斗与发展。延安精神是在战争环境下的生存,知青精神是在国内有斗争和有固定的发展指标这一背景下的奋斗。经历过延安那一时期的人教导了知青时代的知青们,要维护国家利益,艰苦条件下更要为人民服务、奋斗发展。延安时代的人们即使在这样威胁到生命的环境下也依旧为国而日日努力,知青时代虽没有延安时期那样惊心动魄的环境,但依旧传承下来了保持艰苦奋斗心态和态度的精髓。
3.2 对延安精神有所传承也有所创新的知青精神
可以说,从延安精神中传承而来的知青精神在传承内涵外有更多的时代特色。
这种时代特色还体现在表现形式并不同但依旧自成一脉的精神内涵上。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样的内容。在延安时期,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贯彻马列主义、实现民族革命的成功是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将苏俄革命理论联系中国国情实际来进行,不然无法针对性地取得胜利。知青时期则是因为“上山下乡”。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是知识分子,(比如兵团去往云南边疆建设)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农村环境里更大效果地活用起来,发挥最大效果,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知青时代的表现形式。
两种精神都有实事求是这一要素,延安时期更多是指指导思想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遵义会议确立党的路线就是更好的一例。而知青时期,知青下乡时,有很多知青插队几年,甚至有时少至1~2年就可以当上干部。这不是名副其实的。但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在少数。所以,知青时期的实事求是更多体现在发展与开拓中。 再者,习近平在做陕北知青时,在他所下乡的村县里努力干实事。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的任务。王岐山当时也和习近平一样在知青时期梳理了这样有远大理想的精神面貌。正是用这种不输于战争年代的踏实与青春面貌,将红色革命历史与创新创业的有效结合,丰富了知青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4 知青精神与延安精神对人的影响力
4.1 对那个时代的影响
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影响了一个年代的人。
延安精神引导当年的那一代人艰苦奋斗,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激流勇进,不怕牺牲无关生死一心卫国。时代背景赋予了那个年代的人更多的是不怕死的为国奋斗的胆量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而知青精神的时代背景更为平和,但国内阶级冲突激励。这一时期的主要威胁不是与侵略者的斗争,而是国内的阶级斗争。在这个年代有遵从了错误指令办了错事的知青,也有在指令背景下心向真理的知青。知青精神赋予了的不只是在政策下努力奋斗,争为国家贡献的精神,更是在错误中思辨,实事求是,敢于说对错的这样一种品质。尤其是当今时代,知识分子更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之上进行人生的规划。
4.2 两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影响
每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都并不过时,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事业,每个精神都有独特的一部分属于任何时代都要坚守的精髓。谋求发展的奋斗和不懈努力是每个时代不变的主题。
对于我们今天新时代的人们而言,已经没有了艰难生存的战争环境,也已经不再是争端纷扰的国内斗争激烈的背景。在和平与谋求发展下,每一个中国人从孩子到老人,都要从这两种精神中摘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对于延安精神,我们没有严酷的环境,但同样需要可以经受得住挫折的心態;虽不是战争年代,却仍需鉴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知青精神,我们不是需要“上山下乡”的知青,但我们同样需要对每件事不论行为还是指令都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具备判断合理与否的能力,以人为镜,深深自省。
新时代要求每个人在这两种精神指导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怕受苦受累,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5 结束语
延安精神和知青精神都强调奋斗,但又区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自省的精神内涵;延安精神孕育了知青精神,知青精神将延安精神具体化时代化;延安精神教导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努力奋斗、保持良好心态,知青精神指导我们发展中求真理——这是两个虽然诞生自中国不同时期却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其中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努力把握这两种精神之间的联系,牢牢把握它们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上的不同,像革命先辈们学习,在新时代继续将这两种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贺建娜.知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4):16~18.
[2]李后强.今天仍然需要“知青精神”——在“《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中国西部,2015(29):8~9.
[3]马晓燕.弘扬知青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J].青年与社会:下,2015(3):21~23.
收稿日期:2018-5-12
作者简介:张 亮(1980-),女,文博馆员,本科,主要从事宣传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