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实用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l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该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水稻实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提高水稻种植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水稻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5;S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2-0036-02
  1 引言
  水稻我国农业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泛,我国大多数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的需求量巨大。安徽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是粮食生产大省。由于国家对农业的相关利好的政策,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一直比较稳定并有小幅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但在水稻的种植方面,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水稻直播面积不断增加,种植机械化程度偏低;单产不稳,稻米品质档次不高,农户效益不高。因此,研究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对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水稻实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水稻的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2 实用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2.1.1 品种选择 水稻生长受地区自然降水、水利灌溉、土壤条件等影响较大,因此,水稻品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特性进行选择,在安徽一般选择以早熟或中熟品种为主。同时,水稻品种的选择要注重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结合当地具體情况,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
  2.1.2 种子处理 水稻品种选定后,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处理可用2种方式进行。一是物理处理。为提高种子的出芽率,首先应选取好的天气,对稻种进行晾晒和筛选,去除稻种中的杂物,保证稻种纯度,尽量选取颗粒饱满、无损坏的种子,以确保种子的出芽率。二是药物处理。前期对稻种进行药物处理是为了降低水稻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率。选取与稻种相应的药物加水进行喷洒或浸泡,或者将药物与种子一起搅拌均匀,杀虫药物附着于种子表皮,可有效降低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的发生。
  2.2 播种
  2.2.1 播种时间 根据当地气温条件,选择气温5~10℃并稳定时进行播种育苗。气温较低时,可用地膜覆盖或温室进行育苗。根据常年气温条件,安徽单季稻一般在5月份播种,早、晚稻分别在3月和7月,秧龄30d左右。
  2.2.2 播种量及播种方法
  2.2.2.1 播种量 杂交水稻二次移栽的,一般播量7.5kg/hm2;一次移栽的,播量15~22.5kg/hm2;水直播的,播量37.5/hm2左右。播种量多少直接影响到秧苗素质,只有稀播才能壮苗。总之,播种量要严格控制,不能过大,稀播对壮苗和防止立枯病都有利。
  2.2.2 播种方法 目前播种方法有2种,直播和移栽。直播由于不易控制,容易发生草害、倒伏等,制约产量的提高。移栽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产量。
  2.2.3 秧苗期管理
  2.2.3.1 水分管理 旱育秧采用喷雾喷洒,一般在黄昏进行,中午温度较高,不适宜进行水分补偿;水分补偿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以土壤浇透为宜。水育秧管理,主要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苗床水位过高。在安徽地区不论是旱育秧还是水育秧大都要覆盖地膜,要注意观察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会导致烧苗,温度过低影响种子发芽出苗。薄膜水育秧,从播种到“一叶一心”期,应采取密闭保温方式;但在晴天时应注意温度过高烧芽,一般在温度>40℃时应立即揭膜降温。
  2.2.3.2 施肥 一般旱育秧在苗床整理时基本都施加了基肥,完全能够满足育苗期秧苗的营养需求;而水育秧则需要追肥。总体说来,育苗期的施肥管理要视秧苗生长的具体情况而定,一旦幼苗出现落黄或生长缓慢的情况,应及时追肥。追肥一般以尿素为主,施肥量不宜过大,施肥后应立即浇水,稀释肥效,防止烧苗。
  2.2.3. 病虫害防治 由于前期对稻种进行了处理,苗期较少发生病虫害。在日常幼苗管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早发现早防治,选取相应的药物进行喷洒。应特别注意,喷洒药物后不能立刻覆盖地膜,否则会导致药物烧苗。喷洒药物一般选择黄昏进行,避免高温烧苗;药物喷洒后揭开地膜,第2天再根据温度决定是否覆膜。
  2.3 田间管理
  2.3.1 科学施肥 水稻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特别是双季稻。水稻生长期间要保持足够的营养以支撑水稻的发育,科学施肥至关重要。水稻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尽相同,具体每个生育阶段的施肥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目前,在水稻生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专用肥,可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的进行具体选择。
  2.3.2 合理灌溉 水稻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充足的水分。水稻幼苗移栽后,植株开始快速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加大,一旦出现严重缺水,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这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水分缺失会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应当注意及时灌溉,保证水稻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2.3.3 日常管理 水稻移栽后,应加强对稻田的日常管理。一方面,检查移栽后是否缺苗,发现缺苗应及时补苗。另一方面,注意及时除草,草害发生严重,会影响水稻产量。除草方式有2种,一是人工除草,在除草过程中要注意对水稻植株的影响;二是药物除草,除草时要注意用药量以减少药物残留。
  2.4 病虫害防治
  2.4.1 病害 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降低稻米品质。防治方法应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适时辅以药剂防治。白叶枯病,选用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物防治。稻矮缩病,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关键。稻恶苗病,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进行防治。稻纹枯病,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
  2.4.2 虫害 水稻主要的虫害有螟虫、稻飞虱、稻苞虫和稻纵卷叶螟等,防治原则上以防为主,以治为辅。以物理防治为主,如田间安装灭虫灯等,一方面节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效控制药物残留,从而提高稻米品质。
  2.5 及时收割 水稻成熟后及时收割,有利于提高产量。一般水稻田中有9成以上的植株出现茎叶变黄、籽粒变硬的情况,并且表现出品种籽粒本身所具有的色泽后,就可以进行收割。早稻一般在7月下旬、中稻在9月中下旬到10月初、晚稻在10月底到11月初进行收割。
  3 结语
  在水稻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掌握其生长规律,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及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采取科学的育苗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水稻高产种植时,要注意用物理方法来进行病虫害防治,降低农药的使用量,确保水稻质量安全,在高产的基础上提高稻米品质。
  (责编:孙迎春)
其他文献
近年来,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农民工返乡创业者日益增多,其创业的趋势日益明显、规模趋于扩大、领域有所拓宽、平台已具规模。该文介绍了巴中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及重要意义
摘 要:以类球红细菌NM-FZ-47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NTG2种诱变,利用叠氮钠、对羟基苯甲酸、罗红霉素及卡那霉素等抗性筛选因子,实现快速推理选育辅酶Q10高产菌株,成功构建了2个正突变库,并从库中筛选出产量提高15%以上的6株辅酶Q10突变株UV-LH-37、UV-NaN3-44、NTG-LH-28、NTG-NaN3-17、NTG-PHB-54、NTG-LN-67,作为进一步基因组改组育种
厌氧消化是处理有机废弃物一种主流工艺。在实验室自行设计有效容积为1L的厌氧反应装置中,对鸡粪、猪粪及牛粪进行高温厌氧消化试验,对3种畜禽粪便高温厌氧消化过程含固率(TS),
摘 要:该研究以蓝莓嫩茎为原料,分别使用水、甲醇和乙醇3种提取剂,在固定条件下(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h、料液比为1∶20g/mL、提取剂浓度为70%),对蓝莓嫩茎的多酚类物质进行提取,研究不同提取剂对蓝莓嫩茎粗多酚类和粗黄酮类的提取效率差异,并在设置的浓度梯度下,对3种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乙醇作为提取剂的提取效果最好,甲醇次之,水相对最差。同样地,在还原力
摘 要:为克隆人生长分化因子15基因,构建hGDF15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实验基础,利用PCR技术克隆其基因序列,将其分别连接至pET28a和pColdI载体,构建重组pET28a-hGDF15和pColdI-hGDF15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质粒PCR和双酶切验证以及测序验证。结果表明:重组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hGDF15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生长分
摘 要:随着老龄人口规模增加、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养老矛盾凸显,人口老龄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该文从时间、空间尺度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研究认为我国≥65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东部发达地区与西北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梯级差异,城乡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倒置现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影响到产业发展中劳动力供给、生产效率,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家庭代际矛盾趋于显性化。
摘 要:该文从患烂鳃病台湾泥鳅分离了致病菌,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烂鳃病的致病菌初步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奥复星、环丙氟哌酸抑菌效果最好,其他依次为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强力霉素、红霉素、氯霉素、VI、满、IV、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复达新、复方新诺明、V、酮(先锋必)、多粘菌素、痢特灵,其余药物则没有抑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