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快乐成长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提倡尊重差异,并从尊重差异中引领差异;提倡包容多样,并从包容多样中引领多样,努力创建一种自我、他我、物我多种形态和谐发展的环境。
  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善待差异一直是差异教学提倡的教育理念。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以下简称“民族小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特征,其差异显而易见,他们像一颗颗各具色彩的珍珠,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近年来,学校秉承“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尊重、理解、包容和欣赏这些差异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要求。
  一、以“和”为魂,形成和谐发展的
  学校文化
  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构建学校文化体系无疑是抓住了促进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民族小学始建于1890年,是一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学生融合的百年老校。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帝都文化和学校的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成为民族小学自2003年以来一直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诊断、制定规划方案、落实实践和验收通过等五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在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小学的特点和社会责任,学校提出了以“和”为魂的学校文化。“和”文化是中国人治国、邦交、修身和齐家奉行的价值观。五千年来,“和”文化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国人的灵魂。“和”更成为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本的价值观反映在民族小学的学校文化中,孕育了“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不和”。宋朝理学以及清代对于“和而不同”的解释基本上与《论语集解》一脉相承。这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和而不同”的辩证解析。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汉族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吸纳和融合各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而不同”在当下仍有其积极意义,今之“和”则是和谐、统一,“同”是相同、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黑格尔曾经将“同一”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我们倡导的“和而不同”应该是后者,也就是在实现“同一”的过程中,允许不同、允许差别。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我们在追求孩子发展的共同目标时,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
  基于对“和而不同”的这种理解,学校将“和而不同,快乐成长”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孩子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倡导在追求“和”的过程中,必须接纳“不同”,“不同”是力量,“和”是精神,没有“不同”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和”。所以,学校提倡尊重差异,并从尊重差异中引领差异;提倡包容多样,并从包容多样中引领多样,努力创建一种自我、他我、物我多种形态和谐发展的环境。一个内在和外在和谐的人才能身心健康快乐,才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挫折与困难,感受成长过程带给自己的快乐。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建设
  灵活多样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很大的课程自主权。国家课程注重普适性,很难兼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校本课程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空间。基于对校情、学情、生情和师情的综合考量,学校开发和设置了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课程的多元化和发展化体系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兼顾了学生个体内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一)国家课程的整体扩展和加深
  学校基于差异教学的理念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体推进,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研究和实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的课程架构和教材,是根据全国小学生的平均水平为依据开设和编写的,这就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这样的课程体系在多数情况下不适合北京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和加深。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民族小学依据“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国家课程作为改革的蓝本(注重“和”),以校情、生情、师情为发展脉络(注重“不同”),充分挖掘国家课程的深刻内涵,创造了适合民族小学的课程体系。
  民族小学语文课改变逐字逐句分析的现状,而是采用讲一篇再带一篇相同文体或相同主题的文章,我们称之为“1带x”课型。在课时分配上,一周八节语文课,其中五节上“1带x”课型,三节上阅读课型。这样的语文课帮助学生找到了课内外结合的点,拓展了视野,使得他们学会迁移,快速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样的改革也帮助教师转变了教材观和课程观,使得他们跳出教材,树立了大教材观、大课程观。
  语文课程的改革也给数学课程的改革带去了启发,学校的数学团队立足课程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好玩的学科实践活动,对数学课的课上和课下都进行了改进。他们将数学游戏大胆地引入课堂,并且将枯燥的数学课后作业改为有趣的实践性作业。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
  改革不仅仅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上,也体现在其他很多课程上,如将每周三节常规的体育课进行调整,保留普体课,并在不同的年级增加了网球、跆拳道和健美操课,将体育课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二)校本课程横向辐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满足了我校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健康之体、规范之行、关爱之心、聪慧之脑、多才之身”的育人目标,学校开设了涉及科技、艺术、健体、生活四个板块共90多门选修课程,例如书法、机器人、魔术、趣味实验、泥塑、街舞、国画、武术、篮球、足球、厨艺、茶艺等。课程种类的开设是在调查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学生对于课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有的孩子提到学校应该多开设法律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守法懂法等等。学校还通过民族体育节、民族艺术节、国际文化节、科技节、小博士杯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成长与收获的喜悦。
  (三)建设课程资源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资源中心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力发展和潜能发展的需要,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模式。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潜能可以表现在八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发孩子们的优势潜能,学校成立课程资源中心,其本质主要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课程资源中心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评估学生的兴趣和风格,对学生的优势潜能进行具体观察和实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判断学生的优势潜能,为了更加科学,再对被观察和实测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求证,从而佐证原有的判断结果。
  二是提供浓缩课程,使中等以上学生可避免重复和已精熟的课程,同时有时间从事挑战性的活动。比如:为学生开设英语拓展课、数学思维课、语文阅读课等。
  三是提供丰富性课程,主要包括一般探究性课程,老师帮助学生开展“北京的桥”“中国的传统节日”“葡萄生长记”和“滴水实验”等研究型的课题。例如:在教师协助下,六年三班发起“著书立说”活动,从活动发起、设计海报、招募队员和规划小说框架全是孩子们自己完成,全校一百多名学生积极响应,一个月《我们班的那些事》这本书应运而生了。一年级学生研究的主题是“老北京的胡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主题是“一本书的出版历程”,还有“童话人物大串烧”“春节文化体验”等各种各样的专题。这些专题大多来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老师们联合家长共同承担起了学习专题实践活动的工作,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会通过小组汇报等形式展现出来。浓浓的氛围带动了各班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小诗人班、民乐班、小科学家班,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三、挖掘优势潜能,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单一的试卷考评仅仅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却不能全面反映分数背后的努力和辛苦,淹没了孩子们在某些方面的进步和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单一维度的评价有失全面,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既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也要体现内容的多维化和方法的多样化。
  (一)考试评价不再一张试卷走天下
  民族小学的语文团队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试卷考评,而是全方位的多元评价,试卷考评仅仅占学生测试评价的60%,阅读积累、学科实践分别占20%。其中,阅读积累包括课外阅读和故事积累,学科实践则包含了书法、演讲和专题小研究。
  (二)教育要齐步走还是尽情跑?
  这是民族小学语文团队提出的话题,他们也在进行有益的改革。自2013年起,语文组开始古诗文考级,他们将古诗文进行整理编印,240首古诗词共分为八段,下有底线上不封顶。学生根据能力自由申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考评方式上,语文组的老师们培训了几十位学生“考官”,每个月都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考级活动。考级时,考级点排成长龙,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孩子远远超出对于本学段的级别要求。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大家踊跃参加,把它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三)分类评价学生的阅读质量
  阅读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为了使孩子的语文功底更加深厚,民族小学的老师进行了一项大胆的改革,每周八节语文课,压缩课时,拿出两三节让孩子们读书,很多孩子一个学期的阅读量达到了五六十本。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同学们自发把家里的图书拿来与大家分享。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学校在楼道里设置了开放图书馆,让孩子们随手就能取到书。学校还为每个班配备200种书,每种书各3本,共600本。
  每学期语文老师都会从必读书目中选择一两本作为精读书,指导孩子们阅读,开展专题讨论会,书中的一些重点人物、重要情节以及作者等内容会在期末进行小测试,以此来了解孩子们阅读的实际情况。其他书目的阅读效果,会要求学生通过手抄报、好书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展示,给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再也不觉得语文学习是负担了。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燕学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 蕊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务院制定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战略规划,极大地促进了“两化融合”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硬件”条件明显改善,为工业化、信息化
报刊杂志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快餐。时下,一些聪明的都市人掀起了一股“杂志过期看”的流行风,既能省钱又满足精神需求。不少人对过期杂志青睐有加,而很少主动购买现刊。他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1/6。这块多民族聚居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邮驿文化更是源远流长。6 0年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崇明生态岛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不同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重视经济发展。为了引导崇明岛走向兼顾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道路,从崇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出发,提出
《中国企业家》2015年第11期封面故事《李东生与互联网和解》李东生可叹,可悯,又可敬。穷尽毕生之力终于将一项事业推到顶峰。但时代变了,玩法变了,那些仅仅有着几年积累的互
文章在分析梳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观点、科学价值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会不会是单位局域网中的Web服务器工作状态不正常呢?网络管理员立即在甲楼区域找了一台客户端系统上网,发现可以正常访问单位的Web服务器,而且速度很正常;后来,又连续选了几台客户端系统进行测试,发现Web浏览速度都很正常,这就意味着Web服务器的工作状态是正常的。那为什么用户在甲楼区域能够正常进行Web访问,而无法在乙楼区域正常进行Web访问呢,难道是该区域的网络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灌输的方式,努力当好引导者,发挥点拨、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整理、讨论、探索,主动参与统计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此来增强教学实效,发展
本刊讯:10月25日下午,由温州团市委、市少工委主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温州市第七届少先队队长学校学员竞选活动在活动中心举行。300多名全市少先队员中的佼佼者,经过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假设运用上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唯物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唯物性”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运用的方法论基石,它使经济学假设建立在对现实经济关系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层次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运用的空间维度,它是与现实经济关系多层次性特点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运用的时间维度,这是源于现实经济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经济学假设的运用也必然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运用的方法论特征,剖析了理论界关于价值理论的一些偏颇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