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会复原吗?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原力(Resilience) 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力、一种正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铭刻在一个人的脑海中。复原力强的人和公司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在困难中看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绝望地哭喊;他们能及时地找出化解危难的权宜之策,而其他人却做不到。”DianeL.Coutu 是《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在“9·11”事件后一篇名为《有一种力叫复原力》的文章中,她这样讨论这个“永远不可能被完全理解其本质”的神奇人性力量。
  的确,为什么有些人历尽千难万苦从不畏缩和动摇,有人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 为什么有些人被解雇后似乎再也找不回信心,有的人离婚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消沉? 使人们渡过难关、得到复原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有人将复原力和坚强混为一谈,当然,坚强能帮助人们在做出艰难的抉择、面对即将浮出的代价时也能泰然处之。在生意场上,坚强是一项优势,但它的作用毕竟有限。“这是因为,它虽然能为你披上一副隐忍的盔甲,但也会让你无法获得许多必要的资源,特别是让你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令你无法从挫折中恢复元气。复原力则正好相反,它不会避开困难,而是将困难吸纳进来,以更大的力量发弹回去。”FrontierWorks管理顾问公司创始人之一、CSC 指数公司前任高级副总裁格伦· 曼格里安(Glenn E. Mangurian)说。
  


  也许翻译作复原力不能囊括这个词的全部意义,Resilience 本意有弹回、顺应、达观之意,曼格里安对于复原力的阐述让我们想起中国传统思想中竹子的哲理,疾风暴雨可以把它吹得伏向地面,但不能让它折断,一旦风雨停止,柔韧的竹子在复位时能爆发巨大的力量。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像竹子一样,在灾难过后得到心智上的复原和攀升。
  你依旧觉得作为平凡人,我们不需要为一生当中可能发生的困境做准备吗? 回望不久以前的汶川地震, 回望“9·11” 恐怖主义袭击, 回望上世纪70 年代能源危机、90 年代的互联网泡沫以及最近的次级贷风波,回望那些突然面对人间不幸的人们,比如那些因公司变革而被迫离职的公司高层管理者,比如那些因为投资失败一贫如洗的“前富翁”,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格伦· 曼格里安,他在2001 年5 月26 日脊椎间盘无缘无故发生断裂,压迫脊髓导致下半身永久性瘫痪……
  这并非杞人忧天,我们身处最好的时代,亦身处最坏的时代,你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呢? 在DianeL.Coutu《有一种力叫复原力》的文章中,她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认为,复原力强的人具有3 个特征: 勇于接受现实,深信生活是富有意义的,以及能够随机应变解决问题。
  我们将依次对这三种复原力特征做出解析——
  
  勇于正视现实
  
  “如果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你的正常生活就会被搅乱,这时你满脑子琢磨的都是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刚受伤时,我的时间非常充裕,下面这些问题也一直噬咬着我: 为什么会出这种事? 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哪些事情可让我避免这场灾难? 我该责怪谁? 我一遍遍地想着生活的不公。
  与此同时,关于未来的种种问题也让我疲惫不堪。我们还住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房子吗? 我们还供得起孩子们上大学吗? 我怎么承担家庭责任呢? 我还能工作吗? 我还能赚多少钱? 有时候,我的情感扭曲了我的理智。有好几次,我甚至幻想自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缩在街角,靠卖铅笔来维持生计。
  最后,我终于意识到,妄图改变过去是徒劳无益的,对未来想得太多也会让自己不堪重负。”即便后来成功走出下半身永久性瘫痪的阴影,格伦· 曼格里安在灾难发生之后面对现实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番挣扎。
  研究表明,正视现实——我指的是真正地正视现实——是很难的。 这种正视并非乐观对待,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如此。在吉姆·柯林斯为他的著作《从优秀到卓越》做调查的时候,曾问被俘后在越南关押了8 年的吉姆· 斯托克代尔将军,“没能走出战俘营的是些什么人?” 斯托克代尔将军回答:“很简单,是那些乐观主义者。正是这些人以为我们到圣诞节就能出去,然后又认为复活节就能出去,后来又说是7月4日,再又是感恩节,然后又是一个圣诞节。你知道,我想他们都是绝望而死的。”换言之,只有当乐观不至于使你曲解真相时,才有可能激发出复原力,在极其糟糕的环境中,盲目乐观会造成灾难,保持冷静则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格伦· 曼格里安是如何面对的呢? 他采用了一种很接近于中国禅宗的方式,“我无需强迫自己喜欢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必去评判它发生有没有道理,你要做的只是坚信自己可以承受这种事情。”如同禅宗大师经常讲的那样,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未来到”和“已发生”,唯有臣服当下,静观其变,“At present is a present。”
  
  再来点幽默感吧:
  
  莫里斯· 范德波尔是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暨学院前主席,他在研究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的情况时发现,在健在的集中营幸存者中,许多人具有他称做“塑料盾牌”(plastic shield) 的那种品质。这种“盾牌”的品质当中就包括幽默感,幽默感并非乐观,这里的幽默常常是指黑色幽默,但仍然折射出了幸存者敏锐的洞察力。其他有助于他们生存下来的重要特质包括对他人的忠诚以及他们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幸存者经受住了纳粹的迫害而活下来。
  
  寻找生活的真谛
  
  “Why me?”人们遇到不幸时总是习惯这么问,他们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不是从不幸中吸取教训,他们把时间用在寻找“真正的原因”而非“生活的真谛”上,遗憾的是,“真正的原因”谁也回答不了。
  但是,复原力强的人却总能从不幸中找到一些积极的东西。“意义疗法”(meaning therapy) 的发明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托· 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就是绝好的例子。这位从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在一天去干活的路上,正在为要不要用他的最后一根香烟换一碗汤而犯愁,正在想如何跟一个虐待成性的新工头一起干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那样的让人厌烦、毫无意义。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找到某种生活目的。弗兰克尔的做法是,想象自己在战后做一次有关集中营心理问题的演讲,帮助外界了解他所经历的苦难。尽管他当时并不能肯定自己能活着出去,但他还是为自己设立了一些具体的目标。由于有了具体的目标,他成功地经受住了当时的艰难困苦。
  而同样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营并生存下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也有同样的感受。1944 年,15 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入奥斯威辛,在他后来亲自改编的匈牙利电影《命运无常》中,他坦露了这样一种令人震惊的感受: 集中营里也   有幸福。“这是大屠杀神话的一个悖论。当我们谈起幸福的时候,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种他无法理解的幸福。但是集中营里确实存在某种形式的幸福: 当我们感受到一缕阳光的温暖,当一轮绚丽的朝阳出现在集中营的上空,这是一种植物性的幸福;能获准平躺下来,不被殴打; 能获准吃饭,不感到饥饿难耐。”
  
  高于个人复原力的
  组织价值观:
  
  对于复原力强的组织来说,拥有价值观,实际上比拥有复原力强的员工更重要。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往往有它们的信条,这些信条使它们除了赚钱之外还有其他目的。“世界上复原力最强的组织是天主教,这肯定不是偶然的。两千多年来,天主教历经战乱、腐败和分裂而经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一套永恒不变的价值观。”Diane L.Coutu 说。
  
  灵活应对困难
  
  所谓灵活,即不管现状如何都能想方设法将其克服。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 莱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称这种技能为bricolage,如今,bricolage 更像是指一种独立创新的能力(inventiveness), 一种在没有合适或现成的工具与材料的情况下很快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人们把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叫bricoleur,“他们总是喜欢瞎鼓捣,比如用家里的东西组装收音机或者修理自己的汽车。他们喜欢物尽其用,把东西派上人们不熟悉的其他用途。例如,在集中营里,有复原力的人只要一发现绳子或电线就会装到自己口袋里。这些绳子或电线说不定日后就很有用处,比如用来修补鞋子,这在寒冷的冬天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存亡。”Diane L.Coutu在文章中写道。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善于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的人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各种可能性以渡过难关。1965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 范曼(RichardFeynman) 就是这样。除去物理学家的身份,他还因为兴趣驱使而成为了一个开保险箱的专家。范曼不仅仅研究保险箱的机械原理,还研究保险箱使用者和密码设置者的心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范曼曾在美国设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参与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在该实验室,范曼曾多次将装有原子弹研发机密材料的保险箱打开,而他打开保险箱的方法很简单,他猜到了理论物理学家不会用容易忘记的随机代码数字来设置密码,而会采用有数学意义的数字。结果,保存原子弹全部秘密的3 只保险箱都是用同一个数学常数e 作为密码的,这个常数的前6 位数是2.71828。
  
  再来点规范吧:
  
  在UPS公司,公司授权其司机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以便及时传递包裹。这使得在1992 年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的安德鲁飓风袭击佛罗里达东南部地区后才一天,UPS 公司就恢复了对该地区的包裹运送业务。当时,飓风毁坏了许多人的家,很多人不得不住在自己的汽车里,但UPS 公司的司机和经理们即便如此,还是坚持在一个临时场所把包裹分类整理出来,甚至送到那些困在汽车里的客户手里。
  他们并不都是范曼(见后面介绍)类型的天才,是什么让这些平常员工发挥灵活性? 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和组织心理学教授卡尔· 韦克曾在著作中写道:“有证据表明,当人们处于压力之下的时候,他们就会采用他们最习惯的应对方式。”UPS就是用这种方式让组织整体发挥出灵活性的,“司机总是把钥匙放在同一个地方,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关门,他们穿同样的制服。”
  公司CEO埃斯丘认为,正是靠这些制度所养成的良好习惯使员工们能够全力以赴采取一两种应急措施,确保业务继续运作。
其他文献
2008 年6 月7 日是一个星期六,一直坚持“永不放弃”的希拉里在这一天正式宣布停止竞选,转而支持奥巴马。  “说起来,在一开始竞选的时候,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赢回白宫,保证我们拥有一位会把国家带回到和平、繁荣和发展的轨道上来的总统。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做的——保证奥巴马在2009 年1 月20 日走进总统办公室。”尽管不情愿看到这样的放弃,但是到场的7000 位支持者还是不得不和希拉里一起面对
期刊
封面摄影师  宋朝曾是一名矿工,在他学习摄影第二年的2002 年,就以一组名为《矿工》的作品获得第20 届全国影展铜奖。宋朝主张让被拍摄者自然地展现在镜头前,他鲜少指挥,对于见惯商业摄影师的我们而言,宋朝的随性和拍摄进度的缓慢让我左右为难。在对“专业化”偏面认识下,我开始催促控制。感谢宋朝,最后用他的作品教会我,在面对别人的无知和不信任时,保持耐心和谦逊的美好品德,并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追求;教会我
期刊
地震后,你看到人心、公益的力量; 而之后的之后,如何让善更有力,建立公益事业的土壤,是陈宇廷所关心的事情。作为NPP(New-Philanthropy Partners: 新公益伙伴) 这家形式特殊的慈善组织的执行董事,陈宇廷有哪些要努力做的呢?  陈伟( 化名) 是一名志愿者,几天前他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帖子说,某个乡村极度缺水。身为成都人,陈伟迅速买了几箱水,开着车就往地震区域中的乡村跑。结果当他
期刊
一个月转战南北,Cindy 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在进入三星圣火运营团队之前,Cindy 做过网站编辑、报社记者、媒体公关。一个月前,通过朋友的介绍,Cindy 向为三星招聘圣火运营团队的公关公司发了简历。一来二去,谈下了两倍于目前工作的月薪,虽然工作有时效性,考虑到奥运的特殊吸引力,她还是辞去了现在的工作,进入三星圣火运营团队的OSB( 品牌露出) 小组,成为一名Operation Leader。 
期刊
职场上总有阶段坐上冷板凳。原来大权在握、5 万元以下费用无需报批的副总,如今报销出租车票都要写清楚上下车地点及会见了什么人,换作你,能沉得住多久气呢?    【体验者故事】    > 陈芳 投资公司行政经理  行政经理的职位向来以稳定“著称”,谁知陈芳在不久前刚刚经历了一番波澜起伏。  一直以来,公司后勤管理的部分工作都由陈芳负责,她对5 万元以下的开支都有决策权。而随着公司发展,后勤管理逐步档案
期刊
2008 北京奥运会将在7 个城市、70 多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举行,将有10000 台个人电脑、1000 台服务器、1000 台网络设备以及50 多个软件应用来支持这场大规模的赛事。如何在各个场馆合理配置技术设备,充分发挥工作效能?  欧米茄、柯达、联想、松下、三星、中国网通、中国移动、搜狐等奥运赞助商在不同领域向消费者和使用者提供各自的服务和产品。如何把所有技术伙伴的产品集成在一起,保证所有的硬
期刊
她是媒介代理集团群邑中国区的首席执行官;她专注,在群邑所属的WPP 集团一做18 年,硕士毕业后从中国台湾智威汤逊一个小小的媒介策划助理做起,直到今天,故事还在不断发展;  在这个需要创意的行业里,她行动迅速,做事果敢,蕴含激情,既往前冲锋,也往后带队;她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  在这个行业里十八年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正是因为当年没有太任性地去考虑许多事情,反倒成就了自己,通过时间打磨,逐渐品
期刊
博客具有私有属性,但却在点击率中变成了真实世界关系的延伸。随时可能有老友新朋索要或无意捡到密匙通关私人禁地,了解你的吃喝拉撒睡喜悲哀乐苦,博客又变成了一个半公共场所。So,关于博客,你怎么看?    博客是对公司行为的民主监督    写公司的事情也许对别人是个避讳,但对他而言写了才好玩。尽管他也会有点担心写了这个那个,会不会有人给穿小鞋,或者缝个小布人扎针。但还是写起来显得理直气壮,“自己就事论事
期刊
他是IDC中国区总裁,除此之外,还拥有中国美国商会会员、美国管理协会会员、美国营销协会会员及ESOMAR( 国际民意与市场调查协会) 会员等头衔;在这份工作前,他一直是全球知名的侧重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的咨询公司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20年的管理经验、多达200余项领导并参与实施的咨询项目呈现出他卓越的能力,而他工作的开始,来自于一段当销售的经历……  一旦成功跳过,就把横杆越升
期刊
她是自由文案和创意工作者,被称为台湾“文案天后”,出版过台湾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广告作品集,一本书疯狂再版35 次; 她一天阅读一本书,37 岁去37 个国家,创作能量横跨广告、创意、教育、旅行、美食、网络、建筑、爱情、灵修……是策划自己人生的创意生活家。  你只要把能量专注在你喜欢的事情上,自然地,金钱、人脉、机会,就瞬间大量且全方位地被吸引而来,为你完成一切的一切,当你聆听心的,世界都听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