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例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目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对“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的更新,讲课方式的多样性,线上探讨的组织以及科研项目、竞赛的补充等方面探讨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全面提升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电力电子技术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对于当前该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当前脱贫攻坚对外传播面临着要么“有中国,没故事”、要么“有故事,没中国”的话语困境。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应该着眼于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以讲述故事为切入点,聚焦具体案例,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阐释中国制度优势为核心,讲清楚扶贫经验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从初创时期就确立了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属性,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积极创办党报党刊,建立新闻舆论统一战线,等等。这些都为党在初创时期传播马列真理、动员人民群众、深入开展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思想引领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无论社会环境、舆论生态、传媒技术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历史优良传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内容提要】在创新我国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中,要重视中国叙事的构建。这其中既有对我国国际传播任务的新定位,又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国叙事体系的独特性。同时应当理解,在世界议程中构建中国叙事,更需要从“世界之中国”这一维度入手,将融通中外的概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国叙事 世界议程 融通中外  2021年的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见的历史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人类共同挑战,中国叙事不仅不能缺位,更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做好国际传播十分迫切。作为翻译传播的第一本教材,《翻译传播学十讲》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加强翻译传播专业做了开创性工作,为翻译和传播专业响应时代需要,服务国家大局而转型升级开了好头。该书提出了翻译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梳理了翻译传播的环节、要素和功能,论述了翻译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核心理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创新型的构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步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能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提出改革意见或建议。立足于目前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尚存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实践以及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思政入舞蹈的环境
大类招生在多所学校出现并从试点开始推广,大类招生将学生的专业选择后置,学生入学时消除了专业情绪,但从入学后到专业分流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专业,理性进行专业选择,是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大类分流专业选择困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自2017年探索建立“体验式”学业指导课程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体验式”专业指导课程模式背景、课程专业模式实施、课程模式取得的有效成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以“地铁文化漫谈”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中蕴含的“地铁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展现,充分发挥该通识教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育人体系及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并就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度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与探析,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思路与方法,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育人”改革提供借鉴。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面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针对传统“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以兴趣为导向,围绕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开展了包括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制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实践探索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优良学风的构建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华侨大学化工学院通过创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并通过修订完善研究生管理与育人等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基于以上多种措施,学院探索并实践了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研究生成长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融合,经过近5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新机制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研究生学术水平、综合素质、就业质量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职业核心素养是经济新常态时代“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硬要求,高职院校处在校企合作大背景下,承担着培养企业能工巧匠的任务。如何破解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素质需求对接的难题向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从工匠精神理念出发,提炼“酒店人”职业核心素养,着重于将专业技能培训与专业态度培育相结合,构建“朋辈培育+技能竞赛+服务实战+创客派对”四维一体训练营,理顺“酒店人”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为学生提供“商校驱动+服务培训+创业指导”的教育服务,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培养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