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和过程,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就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育模式,它内在的要求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传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科学地拓展实践教学的模式。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然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它就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这是实践的一般含义。当然,实践也包含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诺言的含义。
2.教学。一般说来,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这种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师是作为教的施动者、居于主导者地位而必须存在的一方,而学生则是受动者,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与控制之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在受教中养成合乎一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发展受教者自身的德行、智力和体力的另一方。这两方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况下,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被限定在学校之中、被限定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层面上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方式也在不断地拓展。虽然当今学校与课堂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其局面也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传统意义的教学可称为狭义的教学,与此相对应,还存在着广义的教学,即各种以学习为目的、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使已获得的已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内化为一定素质的社会性活动或具有社会性内涵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存在着一元的主导型知识源,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源可以是多元的。而且它还是主体与客体实现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存在主体的限定,也不存在场所的限定,它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堂下,更可以是在社会中,只要发生着知识的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无论是“谁”作为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只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学过程。
3.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涵的拓展是客观现实的发展所决定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如前所述可见已不能有效地全面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知识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了。因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应运而生了。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简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以及实践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内化和发展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而重在学习者内在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实有效地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教学方式。总之,实践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与一般实践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真实的社会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当我们了解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涵义之后,还必须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来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强知识,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人品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在它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说“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就在于它不应该是即兴或心血来潮式的进行一次或几次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常态的具体教学形式,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相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依据性,即它不是依赖于其他教学环节而存在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视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发展、内化和修正,但从社会实践教学自身来看,课堂理论教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服务的,即为之提供必需的价值指导和理论化的知识资源,这样,课堂理论教学又是社会实践教学的环节实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前所述,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系之中,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呈常态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它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2.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既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广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课懂得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与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英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
3.将理论“内化”为素质。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传递为目的,而是一个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把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逐步完成“内化”即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
4.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实践活动有所区别。它既然是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过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就一定是有别于其他学科和专业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机械类等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种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的实践活动,无非都是使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转换为安身立命的各种技能。它给予学生的是技艺和谋生手段,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的是思想、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5.在教育教学体系中有明确的地位。它作为相对独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环节,必须在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有它的正式的、固定的和非权宜之计的课程和教学的计划与安排。同时,还要有明确清晰的实施、管理和评价系统。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然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它就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这是实践的一般含义。当然,实践也包含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诺言的含义。
2.教学。一般说来,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这种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师是作为教的施动者、居于主导者地位而必须存在的一方,而学生则是受动者,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与控制之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在受教中养成合乎一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发展受教者自身的德行、智力和体力的另一方。这两方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况下,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被限定在学校之中、被限定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层面上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方式也在不断地拓展。虽然当今学校与课堂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其局面也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传统意义的教学可称为狭义的教学,与此相对应,还存在着广义的教学,即各种以学习为目的、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使已获得的已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内化为一定素质的社会性活动或具有社会性内涵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存在着一元的主导型知识源,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源可以是多元的。而且它还是主体与客体实现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存在主体的限定,也不存在场所的限定,它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堂下,更可以是在社会中,只要发生着知识的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无论是“谁”作为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只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学过程。
3.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涵的拓展是客观现实的发展所决定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如前所述可见已不能有效地全面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知识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了。因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应运而生了。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简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以及实践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内化和发展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而重在学习者内在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实有效地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教学方式。总之,实践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与一般实践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真实的社会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当我们了解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涵义之后,还必须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来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强知识,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人品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在它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说“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就在于它不应该是即兴或心血来潮式的进行一次或几次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常态的具体教学形式,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相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依据性,即它不是依赖于其他教学环节而存在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视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发展、内化和修正,但从社会实践教学自身来看,课堂理论教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服务的,即为之提供必需的价值指导和理论化的知识资源,这样,课堂理论教学又是社会实践教学的环节实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前所述,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系之中,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呈常态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它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2.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既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广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课懂得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与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英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
3.将理论“内化”为素质。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传递为目的,而是一个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把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逐步完成“内化”即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
4.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实践活动有所区别。它既然是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过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就一定是有别于其他学科和专业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机械类等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种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的实践活动,无非都是使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转换为安身立命的各种技能。它给予学生的是技艺和谋生手段,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的是思想、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5.在教育教学体系中有明确的地位。它作为相对独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环节,必须在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有它的正式的、固定的和非权宜之计的课程和教学的计划与安排。同时,还要有明确清晰的实施、管理和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