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薇:水墨丹心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大片的拍摄,iLOOK邀请了艺术家彭薇来合作,我们把她的作品图片用投影仪放大、投影,一时间飞鹤繁花,青松翠石,仿佛听到了笛声缥缈。两岁拿起毛笔,五岁便以水墨画获奖,彭薇对传统绘画的敏感生来就在骨子里。她画绣履、画锦衣,再到三维世界里摸索空间游戏,又把平面与立体结合起来制作绢本鞋履、手制书卷。彭薇画中国古典的美与神韵,把丹青水墨嵌入凹凸有致的女性身体里。但她不愿意被说成是传统的,也不愿意被说成是当代的。“我就是喜欢让古典意象与中国传统宣纸邂逅、交融,让它们淡淡地勾勒出一种恬静迷离的质感而已。”
  大部分中国人对这种迷离之感心领神会,但西方人可能就不太能理解其中“意境”两字的妙处。因为西方的美在于观,而中国的美在于感;西方的美在于实,中国的美在于空。但这种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体验,也不会强求而来,它流动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骨骼和血液里。艺术家绘制着这种中国式美学,也亲身践行着。吃一会儿零食,画一会儿画,偶然得之,随意为之。一切就像画在鞋底的春宫、抄在山水画上的恋人絮语。
  iLOOK:你的新作品三月在纽约的亚洲艺术周上展出,这次带来的是什么样的作品?
  彭薇:是一些卷轴和册页的作品,看上去是一幅山水画,实际上对我而言是一本“书”。用中国古代的卷轴、册页的形式,在里面画了一幅山水,外面是自己画的封面,“装裱”的“天地头”部分其实也是手绘的。这些“书”和中国画的观看方式是一样的,是一段段展开阅读的,而不是退远看整体的那种。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书本装置。
  iLOOK:新作品里除了全部是手绘而成的之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彭薇:题跋是我这次创作中很有意思的一部分。传统绘画里常有的题字、题跋,讲的都是跟画有关的事情,或者是跟收藏这张画有关的事情,题跋成为传统绘画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所以我借用了这种形式,但又不一样。既然传统题跋都跟画面有关,那我就写点儿跟传统无关的。我摘取了西方现代文学里的内容,包括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贝多芬写给他弟弟的信等等。
  iLOOK:想来点儿“中西交融”?
  彭薇:没有那么高深,就是觉得画的上部缺一块儿灰色,但又不能是颜色的灰色,所以选择了文字。选西方文学是因为它和人们当下的心境比较像,比如一些浪漫派的诗歌,都特别夸张,情感暴露。中国的传统文学和现代的心情太远——不是直抒胸臆,中国文化里的东西都没有直接触发情绪的,即使要表达,都会表达得很含蓄。所以我这么做也像开一个小玩笑,因为搞中国传统绘画的人首先就会去看画上的题跋,但看到内容的时候发现完全不一样。至于大部分普通的观众,大家都不在乎这个题跋,从来没有人去认真看的。所以我想既然你们都不读,那我就把字写得密一点,让你们都读不了。
  iLOOK:你绘画水墨这么多年,做的作品也都与中国传统艺术相关,许多人认为你是一位传统画家,但你自己并不这样认为,那你认为什么是传统?
  彭薇:对,我不觉得自己的作品传统,当然这也是我对传统绘画的另一种看法。每个人的传统都是不一样的。伍迪·艾伦讲,传统就是一个幻象;另外还有一位艺术家说,传统是一种自身教育,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谓传统,就是你从小到大的视觉经验、艺术经验的累加,这就成了你自己的传统,我不相信传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至于我自己的传统,我只是跟它有一点儿私人关系,像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吧。
  iLOOK:除了山水,你还画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比如上一系列作品《脱壳》中的春宫图?
  彭薇:我一直觉得春宫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很好玩的一支,但它似乎有点儿“邪门歪道”。因为美术史不会讲这个东西,但它一直就在那儿,也有许多书画大家比如仇英、唐寅都画过春宫画。而且春宫画里有许多当时世俗的东西,如当时的建筑、环境,包括古时候中国那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在春宫画里有所表现。这些很有意思,但它不能公开,有很隐晦的气氛。我曾尝试过一些形式,后来找到了鞋子,在鞋底的画,隐隐约约,跟我想象的春宫的感觉挺像的。
  iLOOK:你的画里,人们生活是很悠然的,这可能也是中国人文化根基里的一种向往,但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好多东西因为快节奏的发展而丧失了。
  彭薇:我觉得有一种特别大的丧失是现在这个商品社会带来的,就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成为了所有关系的主导,纯粹的私人之间的东西越来越少。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想画春宫,我不能说古代一定比现在更单纯,但你看春宫里的人物,他们就是很高兴、很自然的一种关系,把性看得稀松平常,甜蜜又隐晦,却不会让人感觉像现在这么脏。
  iLOOK:是的,商业社会让许多人都更怀念前物质时代的生活,那么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彭薇:每天的生活很平常,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看看书。我曾经最大的理想是画画养活自己,而现在也做到了,觉得很知足。实际上我也不是特别成功,不是特别成功的话,周围的环境对你的影响就会小一点。你也就是跟自己较量较量,所以在创作上是一种安逸的、可以控制的状态。
  iLOOK:你认为自己不是特别成功,那么你认为的成功是什么?
  彭薇:不是即刻的成功,而是后来回头来看的成功。就像我喜欢的一位作家说过一句话,
  “我的作品是献给有限的少数人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成功。我的东西很少有人喜欢,朋友跟我说,有几个人喜欢就够了。听来觉得很对,假如这个人的作品能让你信服的话,你会觉得他的成功是应该的,最终还是要用艺术说话吧。当然,成功的艺术家自有其过人之处,也让我佩服,比如赫斯特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成功的商人,我想我没有这样的天赋。不过这个年代可能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艺术家,而不是艺术。
  iLOOK:看起来你还是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情怀,那么商业与艺术在你这里是什么样的关系?
  彭薇:我觉得艺术家得先把生活搞好了再来搞艺术。古代的艺术家做作品都是“定件”,是为了卖的,但真正有才华的人画定件也是杰作。我喜欢的一位作家,他嗜赌,一生都缺钱,总是在逃亡的路上,在别人追赌债的路上写作,写完拿去换钱,但他写的都是杰作。所以我不排斥商业,重要的是在做什么事。相反,商业有时是有魅力的,像我每年收到香奈儿的贺卡,做得特别好,都是立体的,上面有许多小细节做得非常精致,就是一件艺术品。所以我觉得商业挺伟大的,催生出许多非常棒的作品,商业是会鼓励释放想象力的。所以艺术家要更真诚、更纯粹、更老实。
其他文献
其实每个留学生的生活都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像这些黑白照片,没有神秘也没有光环,只是换了一个城市生活,距离给予了照片魅力,语言增加了照片的联想。这些片段也许是真实的,也许是不真实的,但是它曾经存在过。我看着这些照片,每一张都很熟悉,仿佛电影《蝴蝶效应》那样,被照片本身拽回到记忆中。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些终将过去,无论悲伤的、快乐的、郁闷的、尴尬的,可是当这些平凡如水滴的瞬间放在一起,它们就有了
期刊
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停留在朱骞的相片中。十年间上海年轻人的变化,他从镜头中看得很真切。他诚恳地回答:“我不太会写。”于是,他用相机对周围的朋友做了一次调查。  这些80后年轻人,他们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的姿态与许多媒体所大肆宣扬的20世纪80年代式的张狂毫无共通之处。变迁中的上海给人带来了异样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和彷徨的状态让朱骞周围的许多朋友选择了一种边缘的生活方式。他们大多有一份并不太循规蹈距的工
期刊
电影《碟中谍3》里,汤姆·克鲁斯执行任务时用3D打印机短时间内制作出逼真的套头面具,然后迅速伪装成另一个人。在2006年电影上映的时候看到这一幕还觉得很神奇,区区几年后,3D打印已经不再神秘。今年3月,全球首件3D打印礼服在纽约面世,设计师迈克尔·施密特使用尼龙粉末为材料制作出这件裙子,经黑漆着色后镶嵌上超过10000颗施华洛世奇黑色水晶,耗时3个月才制作完成,堪称现代科技与手工订制的一次新鲜结合
期刊
旅行常常是大家选择逃避现实压力的出口之一,郝娜的旅行出发点却和很多人不太一样,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快速获取知识并让心灵成长的过程。郝娜喜欢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她说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享受当下,在这一刻,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郝娜的生活也许会被很多人羡慕:她曾经在某个著名的IT公司工作三年,之后带着三年中攒下的十万块钱积蓄开始了为期五个月的独自旅行。她不但环游大洋洲,还将足迹延伸到
期刊
Kevin在2007年因为工作来到了北京,2010年她的妻子带着孩子也来到了这里,他们和很多普通的外国人一样,喜欢夜生活、喜欢Party,但同时也被很多中国传统的文化吸引着。他们很享受这种东西方融合的生活方式和氛围,也许生活仍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正像他们说的,“北京让自己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上有了更多新的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iLOOK:最喜欢去北京的哪些地方?  Kevin:很多地方,比如
期刊
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收集的癖好,小小的收藏则是一个让人心情愉悦的过程。看着那些心爱之物,想着它背后的故事,会有一种时光荏苒的幸福感。可当藏品日益增加时,欣赏和放置方面就会出现困难,东西一多,对空间构成一种严峻考验——收在箱底,总觉得宝珠蒙尘,摆放又没地方;好好陈列,也做不到个个都打聚光灯。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Chen Karlsson设计工作室的“Favorite Things”系
期刊
粉色立体拼花装饰丝缎披肩  黑色拼花装饰丝缎披肩  红色丝缎半身裙  黑色丝缎胸衣  粉色小羊皮夹脚袜
期刊
台湾独立首饰设计师陈怡纯,形容自己是“A Jewelry Fanatic”。但你要是看过了她的作品之后,一定不觉得这个形容夸张,反倒非常贴切。布料、陶瓷、木头、蛋壳,还有动物的牙骨,都被她使用在不同的设计中:贵金属雕刻工艺也被运用得游刃有余,好像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种不同的尝试。想要概括一下她的设计风格,倒真是个难题。  “许多首饰艺术家会一直做同系列的东西来加深别人对自己作品的印象,但我并不想被固定
期刊
崔岫闻:艺术家,主要从事图片和影像创作  艺术创作对大众的生活方式应该有“质”的影响,因为只有当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超越了最基本的功能性的时候,才有可能去审美、思考并触动心灵,而艺术创作是对思想和精神的升华。现在我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艺术的状态中,我每天都在思考,并以艺术标准来建构我的生活方式。  杨泳梁:新媒体艺术家  当代艺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体现当代性,因此会和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有紧
期刊
成长中,世界终究会逐一展开,面对广博世界,我们既要勇敢探索,也要懂得自我保护,不使才华浪掷,要身体外化,也要坚持本真,做到内不化,这样的矛盾总是令人困顿。为了实现这样的自我,现在的我应当做些什么,是静观象牙塔循序崩塌,还是自己勇敢走出去?面对当下的体制,我们又应如何尽量超越却不冲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