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技术创新一度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现在传统技术创新所积累下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困扰着现世的人们。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将是摆脱传统技术创新困境的最好出路,并从哲学维度和现实维度剖析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哲学维度;现实维度
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技术创新与社会的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最为直观的是,传统技术创新在“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已经将自然环境慢慢的变成了从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的“竞技场”和随意排放的“垃圾场”,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导致了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也因此受到了威胁。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理念——“技术创新生态化”便呼之欲出,而“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向绝非是偶然,本文试图从哲学维度和社会维度来剖析,“技术创新生态化”将是技术创新发展过程的历史必然。“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理念融入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从而减少和弱化传统技术创新在生态领域和人文领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倡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并非不重视技术创新的经济功能,而是把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效益。”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哲学维度
对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向,应该先从技术创新内部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剖析,技术创新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理念和发展趋势。从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哲学维度来说,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此后不同学者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他将理性分为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主观理性就是以工具的、主观的意识来理解的理性,也就是工具理性,霍克海默是这样界定主观理性的:主观理性“本质上关心的是手段和目的,关心为实现那些多少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显然自明的目的的手段的适用性,但它却很少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也就是说工具理性关注的是手段的合理性,而非目的的合理性,追求工具的效率以及对各种行动方案的行动抉择。相对而言,客观理性则是更为本质的、综合的理性,也就是价值理性。霍克海默说,客观理性指的是“一个包括人和他的目的在内的所有存在的综合系统或等级观念。人类生活的理性程度由其与这一整体的和谐所决定。正是它的客观结构,而不是人和他的目的,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量尺。在这里,关键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说价值理性所关注的是目的的合理性,所强调的是终极价值和终极关怀而非达到目的的手段。
在文艺复兴之前,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融合在一起的,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合二为一。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始,技术不断发展,工具理性也被发挥到极致,而价值理性及其所包含的道德、伦理等与工具理性的实用性、功利性相比似乎已经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传统技术创新更强调的是“利”,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在逐“利”的过程中,工具理性对他们更有效。工具理性是一种有效性思维,追求效率与行动方案的正确决策,人们所关注的是效率与计划性,而不是人的终极关怀或其他价值。因此,工具理性在不断的展现的过程中,价值理性被遮蔽起来。由于对价值理性的忽视,以及工具理性的无限膨胀,传统技术创新的弊端日益凸显,其中最直观的感受是人类目前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威胁。
工具理性的发展与蔓延,使得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增长,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当人类在享受这些成果的时候,却不自觉的陷入了对工具理性的崇拜。尽管工具理性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在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和埃吕尔的“技术系统”以及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中都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海德格尔用“促逼”、“摆置”等词表面上表达了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实质上暗含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海德格尔在文中指出了煤炭、矿石开采与农民以前耕作的不同,“农民先前耕作的田野的情形则不同;这里,‘耕作’还意味着:关心和照料”。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中并未体现出对自然的“关心和照料”,而这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极度扩张造成的后果。此外,海德格尔也意识到现代技术讲求“效率”,“但这种开采首先适应于对另一回事情的推动,就是推进到那种以最小的消耗而尽可能大的利用中去”。而讲求效率正是工具理性的一个明显特征。埃吕尔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其实也是工具理性发展的一个表现,当技术的工具理性不断延展开来,其形式结构就依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演进,成为凌驾一切的自在目的。马尔库塞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则比较明显,在马尔库塞看来工具理性是一种新的统治手段,工具理性已经扩展延伸到社会的总体结构,而成为统治着一个特定社会的社会理性,“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一起被熔接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由此现代技术成为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也意味着技术的异化。
从现代技术的产生开始,人文主义者就对工具理性至上主义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工具理性本身是有意义的,它为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然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却不可能由它来决定,因为它并不体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目前,传统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生态问题,从方法论来说就是由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所造成的。
传统技术创新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离,是导致现在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有价值理性的回归,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够将两者重新很好的整合统一起来,从而弥补传统技术创新的不足。
(1)技术创新生态化以工具理性为基础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不可能以舍弃现代技术发展为代价,退回到农业社会或者原始社会,来缓解传统技术创新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同时从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来看,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的存在方式,
“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得以完成的境域和‘生活世界’”。也就是说,从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生存发展的时代要求,而技术创新必须借助于工具理性才能得以进行。工具理性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规律的认识、运用和驾驭的过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工具理性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改造不仅体现在破坏自然上,同时也能体现在保护自然上,因此,工具理性是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前提与保障。
(2)技术创新生态化以价值理性为引导和约束
工具理性虽然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必备条件,但技术创新的朝向问题还是需要价值理性来引导。传 统技术创新正是由于缺失了价值理性的约束,在惟有技术理性的牵引下,传统技术创新步入了现实的困境。我们承认技术理性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技术理性应有一个底线,不能像脱缰之野马任意妄为,因此这时就需要依靠价值理性来把握这个度。用价值理性引领技术理性的发展方向,是在对技术理性批判与反思后的历史回归,也是时代的期盼。正如普朗克所说的:
“科学提高了生命的道德价值,因为它促进了对真理的爱,以及敬重——对真理之爱表现在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中,即努力要达到对我们周围的心与物的世界更确切的认识,至于促进了敬重之情,乃是因为认识的每一进展,都使我们面对了我们自己存在之神秘”。
(3)技术创新生态化体现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与融合
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都不可偏废,过分追逐技术理性则会使人类急功近利陷入被动的境地,而过分强调价值理性则会使人们陷入空想,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将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是最理想的状态,而技术创新生态化则可以实现这样的状态。一方面,技术创新生态化依赖于技术理性才能够实现,因为要改变传统技术创新的方式,则要在技术上予以改进或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生态化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因为有了价值理性的指引下才不会在技术理性中迷失方向,使得技术创新真正成为全人类的福祉。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现实维度
(1)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从目前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模式,经济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并且环境的污染状况有继续蔓延和趋强的态势。就从国内的情况来说,在《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
“2009年环境健康事件高发并非偶然,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的危害后果正日益显现,甚至到了集中暴发的时期。”也就是说,中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事件的高发期。从一些污染事件也可以发现情况的严重性,例如,江苏盐城水源被污染20万人饮水受影响;湖南浏阳镉污染,509人尿镉超标,引发群体事件;陕西凤翔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武冈1354人血铅疑似超标;“铅都”河南济源1088名儿童接受驱铅治疗等。环境污染和破坏后果的显现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有污染积累到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后,它对人体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很显然这是之前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最近几年,全球异常气候的频繁发生,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大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造成的影响不仅对人体以及环境本身,同时也对经济产生了不小的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透露,中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祝光耀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被誉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传统技术创新此时也出现了“增长极限”,传统技术创新其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使得经济增长的空间逐渐缩小,从而弱化了传统技术创新的动力。
(2)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有关生态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以及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西方科幻片《后天》以及中国影片《可可西里》等,这些影片都体现了作者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忧患意识,也是希望警示世人要尊重和保护环境,否则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同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生态经济、生态设计、生态哲学、生态农业等生态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被唤醒,人们对改变环境现状的意愿也越来越迫切。近些年,民众的生态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在最近尼尔森发布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报告显示,“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有75%的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电动汽车。在有购买意愿的受访者中,大部分受访者是出于没有废气排放、保护环境的因素,以及电动汽车不需要用油,使用成本低”。这必将使人们的消费方式潜移默化的朝着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变,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态产品和生态工艺。
(3)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效益显现
技术创新生态化效益的显现,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对生态意识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产生对环保产品的潜在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有了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当人类对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更注重精神上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更注重精神需求,而生态需求将成为更高一级的潜在需求。这一需求的变化将成为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对于企业而言新市场的开拓者虽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所获得的利润也是可观的,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生态化所倡导的是节能和循环利用,因此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技术创新生态化必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够帮助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起到建立独特品牌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彭福扬等,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湖南大学学报,2004,18(6):51
[2][3]转引自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6
[4][5]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9:933
[6]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90,
[7]葛永义,陈凡,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5
[8]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9
[9]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26/content_1797990.htm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哲学维度;现实维度
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技术创新与社会的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最为直观的是,传统技术创新在“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已经将自然环境慢慢的变成了从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的“竞技场”和随意排放的“垃圾场”,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导致了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也因此受到了威胁。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理念——“技术创新生态化”便呼之欲出,而“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向绝非是偶然,本文试图从哲学维度和社会维度来剖析,“技术创新生态化”将是技术创新发展过程的历史必然。“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理念融入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从而减少和弱化传统技术创新在生态领域和人文领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倡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并非不重视技术创新的经济功能,而是把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效益。”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哲学维度
对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向,应该先从技术创新内部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剖析,技术创新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理念和发展趋势。从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哲学维度来说,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此后不同学者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他将理性分为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主观理性就是以工具的、主观的意识来理解的理性,也就是工具理性,霍克海默是这样界定主观理性的:主观理性“本质上关心的是手段和目的,关心为实现那些多少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显然自明的目的的手段的适用性,但它却很少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也就是说工具理性关注的是手段的合理性,而非目的的合理性,追求工具的效率以及对各种行动方案的行动抉择。相对而言,客观理性则是更为本质的、综合的理性,也就是价值理性。霍克海默说,客观理性指的是“一个包括人和他的目的在内的所有存在的综合系统或等级观念。人类生活的理性程度由其与这一整体的和谐所决定。正是它的客观结构,而不是人和他的目的,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量尺。在这里,关键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说价值理性所关注的是目的的合理性,所强调的是终极价值和终极关怀而非达到目的的手段。
在文艺复兴之前,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融合在一起的,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合二为一。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始,技术不断发展,工具理性也被发挥到极致,而价值理性及其所包含的道德、伦理等与工具理性的实用性、功利性相比似乎已经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传统技术创新更强调的是“利”,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在逐“利”的过程中,工具理性对他们更有效。工具理性是一种有效性思维,追求效率与行动方案的正确决策,人们所关注的是效率与计划性,而不是人的终极关怀或其他价值。因此,工具理性在不断的展现的过程中,价值理性被遮蔽起来。由于对价值理性的忽视,以及工具理性的无限膨胀,传统技术创新的弊端日益凸显,其中最直观的感受是人类目前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威胁。
工具理性的发展与蔓延,使得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增长,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当人类在享受这些成果的时候,却不自觉的陷入了对工具理性的崇拜。尽管工具理性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在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和埃吕尔的“技术系统”以及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中都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海德格尔用“促逼”、“摆置”等词表面上表达了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实质上暗含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海德格尔在文中指出了煤炭、矿石开采与农民以前耕作的不同,“农民先前耕作的田野的情形则不同;这里,‘耕作’还意味着:关心和照料”。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中并未体现出对自然的“关心和照料”,而这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极度扩张造成的后果。此外,海德格尔也意识到现代技术讲求“效率”,“但这种开采首先适应于对另一回事情的推动,就是推进到那种以最小的消耗而尽可能大的利用中去”。而讲求效率正是工具理性的一个明显特征。埃吕尔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其实也是工具理性发展的一个表现,当技术的工具理性不断延展开来,其形式结构就依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演进,成为凌驾一切的自在目的。马尔库塞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则比较明显,在马尔库塞看来工具理性是一种新的统治手段,工具理性已经扩展延伸到社会的总体结构,而成为统治着一个特定社会的社会理性,“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一起被熔接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由此现代技术成为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也意味着技术的异化。
从现代技术的产生开始,人文主义者就对工具理性至上主义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工具理性本身是有意义的,它为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然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却不可能由它来决定,因为它并不体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目前,传统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生态问题,从方法论来说就是由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所造成的。
传统技术创新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离,是导致现在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有价值理性的回归,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够将两者重新很好的整合统一起来,从而弥补传统技术创新的不足。
(1)技术创新生态化以工具理性为基础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不可能以舍弃现代技术发展为代价,退回到农业社会或者原始社会,来缓解传统技术创新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同时从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来看,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的存在方式,
“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得以完成的境域和‘生活世界’”。也就是说,从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生存发展的时代要求,而技术创新必须借助于工具理性才能得以进行。工具理性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规律的认识、运用和驾驭的过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工具理性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改造不仅体现在破坏自然上,同时也能体现在保护自然上,因此,工具理性是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前提与保障。
(2)技术创新生态化以价值理性为引导和约束
工具理性虽然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必备条件,但技术创新的朝向问题还是需要价值理性来引导。传 统技术创新正是由于缺失了价值理性的约束,在惟有技术理性的牵引下,传统技术创新步入了现实的困境。我们承认技术理性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技术理性应有一个底线,不能像脱缰之野马任意妄为,因此这时就需要依靠价值理性来把握这个度。用价值理性引领技术理性的发展方向,是在对技术理性批判与反思后的历史回归,也是时代的期盼。正如普朗克所说的:
“科学提高了生命的道德价值,因为它促进了对真理的爱,以及敬重——对真理之爱表现在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中,即努力要达到对我们周围的心与物的世界更确切的认识,至于促进了敬重之情,乃是因为认识的每一进展,都使我们面对了我们自己存在之神秘”。
(3)技术创新生态化体现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与融合
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都不可偏废,过分追逐技术理性则会使人类急功近利陷入被动的境地,而过分强调价值理性则会使人们陷入空想,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将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是最理想的状态,而技术创新生态化则可以实现这样的状态。一方面,技术创新生态化依赖于技术理性才能够实现,因为要改变传统技术创新的方式,则要在技术上予以改进或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生态化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因为有了价值理性的指引下才不会在技术理性中迷失方向,使得技术创新真正成为全人类的福祉。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现实维度
(1)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从目前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模式,经济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并且环境的污染状况有继续蔓延和趋强的态势。就从国内的情况来说,在《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
“2009年环境健康事件高发并非偶然,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的危害后果正日益显现,甚至到了集中暴发的时期。”也就是说,中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事件的高发期。从一些污染事件也可以发现情况的严重性,例如,江苏盐城水源被污染20万人饮水受影响;湖南浏阳镉污染,509人尿镉超标,引发群体事件;陕西凤翔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武冈1354人血铅疑似超标;“铅都”河南济源1088名儿童接受驱铅治疗等。环境污染和破坏后果的显现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有污染积累到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后,它对人体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很显然这是之前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最近几年,全球异常气候的频繁发生,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大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造成的影响不仅对人体以及环境本身,同时也对经济产生了不小的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透露,中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祝光耀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被誉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传统技术创新此时也出现了“增长极限”,传统技术创新其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使得经济增长的空间逐渐缩小,从而弱化了传统技术创新的动力。
(2)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有关生态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以及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西方科幻片《后天》以及中国影片《可可西里》等,这些影片都体现了作者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忧患意识,也是希望警示世人要尊重和保护环境,否则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同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生态经济、生态设计、生态哲学、生态农业等生态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被唤醒,人们对改变环境现状的意愿也越来越迫切。近些年,民众的生态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在最近尼尔森发布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报告显示,“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有75%的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电动汽车。在有购买意愿的受访者中,大部分受访者是出于没有废气排放、保护环境的因素,以及电动汽车不需要用油,使用成本低”。这必将使人们的消费方式潜移默化的朝着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变,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态产品和生态工艺。
(3)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效益显现
技术创新生态化效益的显现,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对生态意识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产生对环保产品的潜在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有了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当人类对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更注重精神上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更注重精神需求,而生态需求将成为更高一级的潜在需求。这一需求的变化将成为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对于企业而言新市场的开拓者虽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所获得的利润也是可观的,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生态化所倡导的是节能和循环利用,因此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技术创新生态化必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够帮助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起到建立独特品牌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彭福扬等,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湖南大学学报,2004,18(6):51
[2][3]转引自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6
[4][5]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9:933
[6]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90,
[7]葛永义,陈凡,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5
[8]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9
[9]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26/content_1797990.htm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