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必要性探析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诸多的新形势、新背景下,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就要牵好质量建设的牛鼻子,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本文从独立学院遇到的新形势、新背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及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困境三个角度出发,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分析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独立学院改革教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独立学院;新形势;教学管理;改革;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54-02
  立德树人,培养人才,这是高等教育之根本所在,而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实现此目标的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政策导向由限制走向管扶并举;办学规模由弱小走向庞大;办学层次由底层走向高端;教育质量由粗劣走向提升[1]。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背景、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想要实现良性发展,需要优质的教学质量做支撑,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独立学院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改革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独立学院发展中遇到的新形势、新背景
  (一)党对高校的政治要求更高
  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各高校一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
  (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要求更严格
  2018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对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3]。新的标准从规范发展和内涵发展出发,对于普通高校的办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化要求,教育部拟根据这一标准,在五年内完成对2000年以来成立的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如果专业达不到指标硬性要求,将视情况要求高校专业减招20%乃至裁撤专业。
  (三)各项综合因素对高校改革叠加倒逼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偏好产生了重大改变。经过20多年来的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老百姓由以前要求“要上学”变为“上好大学”“上优质大学”“上有特色大学”。需求偏好的改变,导致部分高校招生困难,出现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情况。
  高考人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学龄学生人口的下降和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未来高考报名人数还将持续降低。部分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的高校可能就会面临完不成招生计划和关门的危险。
  新高考改革要求高校办学专业特色化。改革的核心是不再按照批次录取,而是按照专业(类)和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平行投档。改革之后,强调的是专业特色。这一新的制度设计,让考生有了选择的权力,打破了原来高校211、985等身份界限,给一些拥有特色学科的高校提供了逆袭和超越的机会,也给高水平大学一些优势不明显的专业敲响了警钟。各高校原本的名气、排名的重要性将逐渐减弱,更趋向于在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上竞争。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冲击。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技术方面对高等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如果故步自封没有特色则难以生存。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创新与运用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由机器替代,这对人才需求、专业与课程设置和开发以及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会让一部分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并带来相应专业的消亡。
  独立学院面临转设。《2018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提出,要加快独立学院的改制,进行转设,与母体院校脱钩。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指出,各独立学院要在2020年底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选择适合的转设路径,并且达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文件规定的设置标准,学校各项办学条件指标,均须具备相关证明材料。
  总之,新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要讲政治、讲规范发展、讲内涵发展、讲特色发展。民办高校野蛮生长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新形势下,高校间的競争愈发激烈,独立学院必须要规范发展、特色发展,否则极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按照高校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对全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规划、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它是教学有序开展的基础,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管理具有动态性
  教务部教学管理人员、教学单位的负责人和教师都包括在教学管理者范围内。教学管理实际上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要根据教师、教室、时间等要素的变化,实事求是做出相对应的改变,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管理具有导向性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计划去执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它是高校办学思想的体现。教务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都有很强的导向性。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而混乱的教学管理,则会使教学管理水平下降,对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学管理具有民主性
  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这是教学管理的最终价值体现。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管理方式,激发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开展师生座谈会、意见箱等方式,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听心声、广纳言,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教学管理具有服务性
  实现教学管理方式的规范与科学,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并贯穿工作始终。只有优质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服务,才能使高校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三、当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困境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特殊时期的产物,出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投资方资金有限等客观原因,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4]。
  (一)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够
  独立学院起步晚,经验不足,教学管理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够健全的现象:一些制度从母体院校直接复制,缺乏与独立学院实际匹配的可操作性;一些制度尚未制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标准可遵循,在遇见问题时才临时商讨对策,起草制度,执行力不够,问题解决时效性不足。
  (二)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管理秩序欠佳
  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从无到有,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在教学监控方面,许多独立学院的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力度不够,也没有配备相应的督导人员对教学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进行适时的监控,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三)人员配备不合理,创新性不足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年轻化,刚毕业的大学生和无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占到二分之一及以上,這就造成了教学管理队伍的质量普遍不高。再加上独立学院投资方控制成本,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在岗位设置上,存在一人多岗、一人多责的情况。教学管理工作本身琐碎复杂,再加上其他事务性工作,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不能专心地履行主要管理责任,缺乏工作热情,创新性不足。
  (四)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大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虽比教师繁杂,且需每日坐班,但在薪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却不及教师。心理落差大、晋升渠道少,造成独立学院的行政人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在内,流动性很大,几乎每年都有离职入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效良好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所面临的教学管理工作困境,使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十分必要。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不能简单模仿其他院校经验和做法,而要充分关注和研究自身,充分融入学院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育成,确立和凸显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教学优先、学术强管、开放协同、变轨超车、服务至上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5];注重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善用人、用好人、留住人;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与科学,促进队伍稳定,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独立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立足。
  参考资料:
  [1]阙明坤,费坚,王慧英.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经验与前瞻[J].高校教育管理,2019(01):11-18+35.
  [2]新华社.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陕西教育(综合),2018:5-6.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钱静,徐驰,韩士连,等.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难题与策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04):17-22.
  [5]李丹,雍霞.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破窗效应[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187.
  (荐稿人:迟子孟,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淳洁)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方面。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日常专业课程教学机制的调整与完善,结合现代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不断地采取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建立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体系,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思政教育课程的实际开设意义,以此更好地促进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知识的积累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从而更加全面地满足现代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国家战略。本文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提出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学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以思政课程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并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新形势下的思政教学质量。
摘要:如何通过成人教育达到帮助相应就业群体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是现代社会成人学历教育院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创新特点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此教学模式的匹配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师生缺乏有效沟通、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切合实际、缺乏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等。本文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探讨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工作,意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
“治未病”理念是一种个性化干预健康观,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高度总结,也是防微杜渐、一日三省、绝不重蹈覆辙的决心。本文从某农业大学学生出发,通过简易问卷、走访和谈心谈话的方式,了解并分析了学生存在的压力,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压力、恋爱压力,并用“治未病”理念进行引导,发现“治未病”思想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减轻学生部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新时代“四有新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蕴含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本文按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内容,挖掘并梳理出了其在文化发展上存在的“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线索。了解这条线索,有利于大学生明晰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对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坚定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但英语课堂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讲解,再加上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出现断层。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对于学生,可以提高其思想和语言等方面的水平;对于教师,可以促进其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研究;同时,也督促师生讲好中国故事,为文化输出和培养文化自信做贡献。本文结合文献研究,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带入课堂,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测试等方法得出对比效果及结论,以期为课堂教学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新时代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环境监测课程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监测课程之间的契合点,提出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存、借助案例开展教学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以期构建环境检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加速了我国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应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但是在教学管理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管理信息化观念落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建设程度不够,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匮乏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加
三全育人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理念,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育人工作开展的指导原则,其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多维立体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四维联动”实践育人模式,从理论教育、文体活动、师资建设与实践平台建设等四个维度实现联合联动,为实践育人提供有效的实践模式,促进形成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