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川端康成以塑造女性形象著称,长久以来,人们对其笔下的男性形象关注甚少。川端康成在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质的男性形象。通过根据男性的年龄分段,参照其突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精神特征的表现,将男性形象分为少年、中年和老年男性,并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形象特点的成因,以期对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川端康成;男性形象;年龄分段
川端康成是日本的文学大师,同时也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其作品“以卓越的感受能力,变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精华”,历来为人们所热议。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颇为关注,对作者笔下的男性形象却少有研究。或许是女性形象太过完美,致使人们忽略了作品中的男性,认为男性形象可有可无。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被遮盖在了女性的光辉下,成为了女性的陪衬,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根据男性形象的年龄,参照男性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精神特征表现,可以将作者笔下的男性形象分为三类:少年男性形象、中年男性形象与老年男性形象。
一、清纯忧伤的少年男性
作者笔下的少年男性,多是还处在学生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性格上纯洁、天真、单纯、羞涩,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感伤。这一时期的少年男性有着对爱情的萌动和向往,也怀着对爱情的患得患失和青春期独有的忧郁,因此男性形象有一种清新而又独特的感觉,在情感上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感伤和忧愁。在对待男女关系方面,男主人公对女性有着单纯的好感,停留在单纯的欣赏和彼此的吸引,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
《伊豆的舞女》中的青年大学生“我”为摆脱忧伤而旅行伊豆,巧遇舞女一行,“我”在与熏子的同行中,产生了爱慕之情,在离别之时仍念念不舍。“姑娘们早已芳踪渺然,一种剐心的寂寞从我心底油然而生”[1],仅仅是因为熏子和同伴早走一会儿,“我”就有说不出的不舍,很容易就看出一股淡淡的忧郁和感伤充斥在“我”心里。在此后四天的旅途中,从相遇到相识,作品所表现的少男少女的纤细心理,一片纯情。“我”对舞女最初爱恋的感情,隐含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羞怯、难以忘怀的情愫。作品后面的“是个好人”,更是冲淡了“我”心中的孤伤和屈辱感,因为这份感激和满足,“我”对薰子产生了朦胧的爱意和情愫,也消除了对艺妓的歧视。结尾处“我”乘上船,心仍留在伊豆,留在舞女那里,望着渐渐远去的灯火阑珊的海港,百感交集。忽忽几日,恍如一梦,头枕书包,不仅悲从中来,泪流滚滚,委婉的描写出了感情的亏欠和耿耿难灭的幽思隐情,更是增强了那份感伤和淡淡的忧愁。整篇小说中,“我”与舞女之间并没有直抒胸臆,只是在对方的精神中汲取心灵上的温暖与慰藉,结局也只有在离别愁续中画上沉郁的句点。
我们不难发现,少年男性形象的突出特点是清纯和忧伤,这种忧郁是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类男性形象多出现于作者的早期作品之中,究其原因,是日本传统古典美学及童年经历对作者的影响。川端康成家中有六口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姐姐和康成,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本应拥有幸福和快乐的小康成却经历了令人震撼的灾难和打击:2岁丧父,3岁丧母,7岁失祖母,10岁时姐姐夭折,15岁时相依为命的祖父又离他而去,他成了一个孤儿。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奈、对亲人亡故的无助,使少年的川端康成过早地感受到人生的虚无和命运的无常。这种经历成为他后来带有浓重悲观色彩的人生观的萌芽。川端康成作为孤儿的寂寞孤独的人生体味,失去家庭温暖、漂泊無着的哀伤和幽怨,形成了川端康成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并始终挥之不去,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根性——孤儿根性,从而决定了一切故事发生的根源。再加上作者对平安时期“物哀美”的追求,就形成了早期作品纯真、清新自然、还带着淡淡哀思的风格,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孤寂与惆怅,成功的塑造出一批清纯的少年男性形象。
二、寂寞颓废的中年男性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中年男性形象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几乎出现在所有重要作品中:《雪国》中的岛村,《舞姬》中的竹原,《美丽与悲哀》中的大木,《千羽鹤》中的菊治等。中年男性形象更多的是一种寂寞和颓废:此类男性形象多是已经成婚的中年男性,性格成熟稳重,然而由于自我价值的失落,人生信念与生存意义的丧失,中年男性形象在心里上表现出一种悲观颓废的虚无主义,一种游离于正常社会之外的孤寂与空虚。在对待男女关系上,这类男性形象拥有无限的优越感而毫无责任感,朝三暮四。他们厌倦了平淡无趣的婚姻生活,企图在婚姻之外去寻求精神的慰藉。
(一)婚外恋型
婚外恋型男性形象多是苦恼于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心理上则是极度地空虚和寂寞,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企图从与婚外女性的邂逅去寻求慰藉,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救赎。代表人物是《雪国》中的岛村,《美丽与悲哀》中的大木,《舞姬》中的竹原等。
《雪国》中的岛村三次背离妻子去多雪的北国山村,与名叫驹子的艺妓由邂逅到情爱,同时又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流露出倾慕之情。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是借岛村对浮生如梦的喟叹,驹子爱而不得的怨念,叶子对意中人生死两茫茫的忆念,营造出一种悲凉的基调,处处显现出男主人公的孤寂、颓废与虚无。“我不向你求欢,要知道我是个游客啊。”一句话点出了岛村对待驹子只是一种游戏的态度,也折射出岛村的颓废,进而表达的却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忧郁和寂寞。岛村将自己看作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既没有目标,也没有追求,他迄今为止的生命及未来的人生都是一场虚无,“岛村仿佛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跑”[2]。在岛村堕落行为的背后,隐忧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企图在与女性的邂逅中,将自己从自身寂寞忧郁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然而伴随着驹子理想世界的幻灭和叶子的离去,岛村又陷入无限的悲哀与颓废之中无法自拔。
《美丽与悲哀》描写的是大木诱骗音子,后又遭庆子(音子的学生)的引诱与报复,最终伤害了妻子文子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充满了悲哀与感伤:一方面,大木不仅玩弄了音子的感情,还将它写成小说,大肆宣扬,充分的显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性形象;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大木心中那种无法排遣的空虚和孤寂。作品将大木作为音子与庆子感情线索的衔接点,在大木与音子、庆子的感情纠葛中表现大木感情的泛滥和多情,折射出一种寂寞与颓废的心态。 (二)“乱伦”型
这里的“乱伦”是我们眼中的,而并非日本人眼中的乱伦。日本人并不将与父亲的情人和情人的女儿当作亲人。这一类人物形象更多地在心理上表现出性的苦闷、情欲的压抑以及人性的扭曲。他们将目光投向自己身边的人,甚至于亲人,以期从这种禁忌的情感中去释放自我压抑下的病态心理。作者关注性爱与人性的精神性的关系,借以展现隐秘的人间的爱与性的悲哀,以及病态的无法愈合的寂寞感与虚无感。
《千羽鹤》描写菊治与身边几个女人错综复杂的纠葛,在这种情感纠葛中表现男性主人公的孤寂和虚无感。他一面与亡父生前的情妇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发生苟且情事,同时又对先父另一个情妇雪子爱慕不已。作者把菊治与太田夫人母女置于道德的冲突中,并为自己的罪孽苦恼不已:菊治一方面极力摆脱太田夫人,一方面又觉得于心不安,在太田死后觉得自己很卑鄙,诅咒自己“简直就是个罪人”。他认为死者不会用道德制约活着的人,于是又染指文子。他常常背负着一种“畏罪”、“请罪”的心情,虽然在道德上自责,但又无法消除矛盾的心理。在最后的段落里,当菊治在失望与悲愤中恶狠狠地扔下“让栗本一个人活下去……”时,一种无言的悲哀与颓废感明显弥漫在其中。
中年男性行为放荡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日本文化尤其是婚姻制度的尴尬之处:在日本男人眼中,婚姻仅仅是传宗接代而已,而爱情只有在婚姻之外去找寻。正是这种根植于日本人心中的婚姻文化制度,造就了男主人公在男女关系上的荒唐。无论是岛村,还是大木,亦或者是菊治,在对待男女关系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恋爱模式,他们追逐女性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和填补心中的空虚,在与一个个女性的交往中去掩盖自己心中的空虚和颓废。有时候当普通身份的女性已经吸引不了自己的注意力的时候,他们便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边的人,去追逐那份刺激,以满足心中的寂寞和空虚,以掩盖由此带来的颓唐。
在中年男性形象的塑造中,主人公的情绪基调是相近的:惆怅的心境,充溢着寂寞、空虚和孤独。在男主人公们悲观颓废的虚无情绪背后,充斥着作者的“物哀”和“虚幻”之意。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社会的现状,以及新感觉派文艺思潮和战争对作者的影响。川端康成借助笔下的男性,宣扬对人生的悲观体验:人生是悲苦的,存在是虚妄的,作为是徒劳的。在岛村、大木及菊治身上体现的是战争所带来的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颓废和道德沦丧,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则与作者青年的情场经历有关。情场的多次失意,给他留下了较多的苦闷、忧郁和哀伤,在他孤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使他感到人与人之间、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距离,产生了一种胆怯和自卑,一种自我压抑、窒息和扭曲,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男性形象的悲观颓废,以及对人生的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关注于病态的官能感受和“恋母情结”。幼年丧母,缺乏母性的关爱,对母性的憧憬和渴求,对女性的敏感和向往,对女性的赞美和同情,对女性禁忌之美的维护和保全……这些经历形成了川端康成的一道情感潜流——“恋母情结”。《千羽鹤》中“太田至少有45岁开外”,她使“菊治忘却了她年长的感觉”,但同时“还有一种母爱的感受”,明确地凸显了作者的“恋母情结”。
三、失落病态的老年男性
失落病态的老年男性不仅指年龄上和生理上的衰老,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衰败,如《睡美人》中的江口老人。在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开始有意地将男性摆在突出的位置。这类男性身心衰老,在面对死亡临近的恐怖绝望,对生命的留恋和青春不复的哀怨无奈,以及人生中无法排遣的空虚和压抑时,他们极力寻求精神的出路,努力寻求慰藉和补偿,随之带来的却是对待女性的那种畸形、病态的心理和“回归意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就是一种近乎变态的失落和病態。
《睡美人》讲述的是67岁的江口由夫五次造访一个秘密俱乐部,先后与6个睡美人相遇的经历。这个秘密俱乐部利用药物使一些妙龄女孩沉沉入睡,陪伴一些失去了生理功能的老人们。在小说中,江口老人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临近死期的恐怖感,对丧失青春的失落感,同时还夹杂着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悔恨感。前后五次的秘密光顾,遇见的六位不同少女,带给主人公江口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第二次造访睡美人之家,遇到的“俨然是熟睡中的一个年轻妖妇”[3]。正是这个“妖妇”令江口想到了自己已经出嫁的女儿。“纵令男子燃烧起烈火般的爱情,这对于女儿的生理结构,也是无法抗拒的。作为父亲来说,难道这不是一种超出常规的心理吗?”[4]江口在睡美人旁边并不是追求生命本能的欢悦,而是追念那逝去的年华,抑或还想以这种方式忘掉以前所作的恶事,忏悔着过去的罪恶和不道德行为。作品中的老人既天性地要得到生理上的排解,却又几近于无能,为找不到爱情和生理的支撑而感到苦恼,为排解不了孤独的空虚和寂寞而感到压抑,只有在背弃伦理道德中追寻对失落的青春的回忆和眷恋,无不透露出一种失落之感。
老年男性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受传统思想以及“回归意识”的影响,也就更多的带有传统老年形象的痕迹。这时候的作者也已经步入暮年,对死亡的恐惧,对衰老的感悟,反映出一种深深地失落和悲哀。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老人,由于青春不再、身心衰老,他们便被无情地抛在社会的一隅,成为社会、家庭、子女的累赘和多余者,在苍白而又无意义的岁月中,消磨着无人理解的冷漠、孤独和绝望。老人已成为社会的“弃儿”,充斥着一种“孤儿情结”的空虚感和失落感。老人们在这种压抑的情感下,再加上受历史、社会、生活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就会寻求一种宣泄,而这时一般的宣泄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只能够通过一些变态的行为,甚至是背离伦理道德的想法去满足自己病态的心理和失落感。川端康成透过这类男性形象来阐明自己的“佛魔”观和生死观,并将生死轮回和“回归意识”深植其中,去表达自己晚年的美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四、结语
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形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表现:少年男性是一种纯洁和淡淡的忧伤,是一种羞涩、感伤和惆怅感;中年男性则是一种寂寞和颓废,是一种空虚、颓废和虚无感;老年男性却是一种失落和病态,是一种哀伤、无奈和挫折感。当我们不再紧紧的盯着女性形象,而转换目光重新审视这些被忽视的男性形象时,或许能够在男女形象的互动中,对川端康城文章中的女性美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
【注释】
[1]叶渭渠,唐月梅.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6
[2]叶渭渠,唐月梅.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4
[3][4]叶渭渠,唐月梅.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42,35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川端康成以塑造女性形象著称,长久以来,人们对其笔下的男性形象关注甚少。川端康成在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质的男性形象。通过根据男性的年龄分段,参照其突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精神特征的表现,将男性形象分为少年、中年和老年男性,并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形象特点的成因,以期对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川端康成;男性形象;年龄分段
川端康成是日本的文学大师,同时也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其作品“以卓越的感受能力,变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精华”,历来为人们所热议。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颇为关注,对作者笔下的男性形象却少有研究。或许是女性形象太过完美,致使人们忽略了作品中的男性,认为男性形象可有可无。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被遮盖在了女性的光辉下,成为了女性的陪衬,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根据男性形象的年龄,参照男性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精神特征表现,可以将作者笔下的男性形象分为三类:少年男性形象、中年男性形象与老年男性形象。
一、清纯忧伤的少年男性
作者笔下的少年男性,多是还处在学生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性格上纯洁、天真、单纯、羞涩,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感伤。这一时期的少年男性有着对爱情的萌动和向往,也怀着对爱情的患得患失和青春期独有的忧郁,因此男性形象有一种清新而又独特的感觉,在情感上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感伤和忧愁。在对待男女关系方面,男主人公对女性有着单纯的好感,停留在单纯的欣赏和彼此的吸引,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
《伊豆的舞女》中的青年大学生“我”为摆脱忧伤而旅行伊豆,巧遇舞女一行,“我”在与熏子的同行中,产生了爱慕之情,在离别之时仍念念不舍。“姑娘们早已芳踪渺然,一种剐心的寂寞从我心底油然而生”[1],仅仅是因为熏子和同伴早走一会儿,“我”就有说不出的不舍,很容易就看出一股淡淡的忧郁和感伤充斥在“我”心里。在此后四天的旅途中,从相遇到相识,作品所表现的少男少女的纤细心理,一片纯情。“我”对舞女最初爱恋的感情,隐含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羞怯、难以忘怀的情愫。作品后面的“是个好人”,更是冲淡了“我”心中的孤伤和屈辱感,因为这份感激和满足,“我”对薰子产生了朦胧的爱意和情愫,也消除了对艺妓的歧视。结尾处“我”乘上船,心仍留在伊豆,留在舞女那里,望着渐渐远去的灯火阑珊的海港,百感交集。忽忽几日,恍如一梦,头枕书包,不仅悲从中来,泪流滚滚,委婉的描写出了感情的亏欠和耿耿难灭的幽思隐情,更是增强了那份感伤和淡淡的忧愁。整篇小说中,“我”与舞女之间并没有直抒胸臆,只是在对方的精神中汲取心灵上的温暖与慰藉,结局也只有在离别愁续中画上沉郁的句点。
我们不难发现,少年男性形象的突出特点是清纯和忧伤,这种忧郁是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类男性形象多出现于作者的早期作品之中,究其原因,是日本传统古典美学及童年经历对作者的影响。川端康成家中有六口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姐姐和康成,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本应拥有幸福和快乐的小康成却经历了令人震撼的灾难和打击:2岁丧父,3岁丧母,7岁失祖母,10岁时姐姐夭折,15岁时相依为命的祖父又离他而去,他成了一个孤儿。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奈、对亲人亡故的无助,使少年的川端康成过早地感受到人生的虚无和命运的无常。这种经历成为他后来带有浓重悲观色彩的人生观的萌芽。川端康成作为孤儿的寂寞孤独的人生体味,失去家庭温暖、漂泊無着的哀伤和幽怨,形成了川端康成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并始终挥之不去,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根性——孤儿根性,从而决定了一切故事发生的根源。再加上作者对平安时期“物哀美”的追求,就形成了早期作品纯真、清新自然、还带着淡淡哀思的风格,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孤寂与惆怅,成功的塑造出一批清纯的少年男性形象。
二、寂寞颓废的中年男性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中年男性形象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几乎出现在所有重要作品中:《雪国》中的岛村,《舞姬》中的竹原,《美丽与悲哀》中的大木,《千羽鹤》中的菊治等。中年男性形象更多的是一种寂寞和颓废:此类男性形象多是已经成婚的中年男性,性格成熟稳重,然而由于自我价值的失落,人生信念与生存意义的丧失,中年男性形象在心里上表现出一种悲观颓废的虚无主义,一种游离于正常社会之外的孤寂与空虚。在对待男女关系上,这类男性形象拥有无限的优越感而毫无责任感,朝三暮四。他们厌倦了平淡无趣的婚姻生活,企图在婚姻之外去寻求精神的慰藉。
(一)婚外恋型
婚外恋型男性形象多是苦恼于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心理上则是极度地空虚和寂寞,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企图从与婚外女性的邂逅去寻求慰藉,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救赎。代表人物是《雪国》中的岛村,《美丽与悲哀》中的大木,《舞姬》中的竹原等。
《雪国》中的岛村三次背离妻子去多雪的北国山村,与名叫驹子的艺妓由邂逅到情爱,同时又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流露出倾慕之情。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是借岛村对浮生如梦的喟叹,驹子爱而不得的怨念,叶子对意中人生死两茫茫的忆念,营造出一种悲凉的基调,处处显现出男主人公的孤寂、颓废与虚无。“我不向你求欢,要知道我是个游客啊。”一句话点出了岛村对待驹子只是一种游戏的态度,也折射出岛村的颓废,进而表达的却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忧郁和寂寞。岛村将自己看作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既没有目标,也没有追求,他迄今为止的生命及未来的人生都是一场虚无,“岛村仿佛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跑”[2]。在岛村堕落行为的背后,隐忧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企图在与女性的邂逅中,将自己从自身寂寞忧郁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然而伴随着驹子理想世界的幻灭和叶子的离去,岛村又陷入无限的悲哀与颓废之中无法自拔。
《美丽与悲哀》描写的是大木诱骗音子,后又遭庆子(音子的学生)的引诱与报复,最终伤害了妻子文子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充满了悲哀与感伤:一方面,大木不仅玩弄了音子的感情,还将它写成小说,大肆宣扬,充分的显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性形象;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大木心中那种无法排遣的空虚和孤寂。作品将大木作为音子与庆子感情线索的衔接点,在大木与音子、庆子的感情纠葛中表现大木感情的泛滥和多情,折射出一种寂寞与颓废的心态。 (二)“乱伦”型
这里的“乱伦”是我们眼中的,而并非日本人眼中的乱伦。日本人并不将与父亲的情人和情人的女儿当作亲人。这一类人物形象更多地在心理上表现出性的苦闷、情欲的压抑以及人性的扭曲。他们将目光投向自己身边的人,甚至于亲人,以期从这种禁忌的情感中去释放自我压抑下的病态心理。作者关注性爱与人性的精神性的关系,借以展现隐秘的人间的爱与性的悲哀,以及病态的无法愈合的寂寞感与虚无感。
《千羽鹤》描写菊治与身边几个女人错综复杂的纠葛,在这种情感纠葛中表现男性主人公的孤寂和虚无感。他一面与亡父生前的情妇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发生苟且情事,同时又对先父另一个情妇雪子爱慕不已。作者把菊治与太田夫人母女置于道德的冲突中,并为自己的罪孽苦恼不已:菊治一方面极力摆脱太田夫人,一方面又觉得于心不安,在太田死后觉得自己很卑鄙,诅咒自己“简直就是个罪人”。他认为死者不会用道德制约活着的人,于是又染指文子。他常常背负着一种“畏罪”、“请罪”的心情,虽然在道德上自责,但又无法消除矛盾的心理。在最后的段落里,当菊治在失望与悲愤中恶狠狠地扔下“让栗本一个人活下去……”时,一种无言的悲哀与颓废感明显弥漫在其中。
中年男性行为放荡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日本文化尤其是婚姻制度的尴尬之处:在日本男人眼中,婚姻仅仅是传宗接代而已,而爱情只有在婚姻之外去找寻。正是这种根植于日本人心中的婚姻文化制度,造就了男主人公在男女关系上的荒唐。无论是岛村,还是大木,亦或者是菊治,在对待男女关系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恋爱模式,他们追逐女性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和填补心中的空虚,在与一个个女性的交往中去掩盖自己心中的空虚和颓废。有时候当普通身份的女性已经吸引不了自己的注意力的时候,他们便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边的人,去追逐那份刺激,以满足心中的寂寞和空虚,以掩盖由此带来的颓唐。
在中年男性形象的塑造中,主人公的情绪基调是相近的:惆怅的心境,充溢着寂寞、空虚和孤独。在男主人公们悲观颓废的虚无情绪背后,充斥着作者的“物哀”和“虚幻”之意。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社会的现状,以及新感觉派文艺思潮和战争对作者的影响。川端康成借助笔下的男性,宣扬对人生的悲观体验:人生是悲苦的,存在是虚妄的,作为是徒劳的。在岛村、大木及菊治身上体现的是战争所带来的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颓废和道德沦丧,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则与作者青年的情场经历有关。情场的多次失意,给他留下了较多的苦闷、忧郁和哀伤,在他孤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使他感到人与人之间、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距离,产生了一种胆怯和自卑,一种自我压抑、窒息和扭曲,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男性形象的悲观颓废,以及对人生的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关注于病态的官能感受和“恋母情结”。幼年丧母,缺乏母性的关爱,对母性的憧憬和渴求,对女性的敏感和向往,对女性的赞美和同情,对女性禁忌之美的维护和保全……这些经历形成了川端康成的一道情感潜流——“恋母情结”。《千羽鹤》中“太田至少有45岁开外”,她使“菊治忘却了她年长的感觉”,但同时“还有一种母爱的感受”,明确地凸显了作者的“恋母情结”。
三、失落病态的老年男性
失落病态的老年男性不仅指年龄上和生理上的衰老,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衰败,如《睡美人》中的江口老人。在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开始有意地将男性摆在突出的位置。这类男性身心衰老,在面对死亡临近的恐怖绝望,对生命的留恋和青春不复的哀怨无奈,以及人生中无法排遣的空虚和压抑时,他们极力寻求精神的出路,努力寻求慰藉和补偿,随之带来的却是对待女性的那种畸形、病态的心理和“回归意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就是一种近乎变态的失落和病態。
《睡美人》讲述的是67岁的江口由夫五次造访一个秘密俱乐部,先后与6个睡美人相遇的经历。这个秘密俱乐部利用药物使一些妙龄女孩沉沉入睡,陪伴一些失去了生理功能的老人们。在小说中,江口老人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临近死期的恐怖感,对丧失青春的失落感,同时还夹杂着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悔恨感。前后五次的秘密光顾,遇见的六位不同少女,带给主人公江口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第二次造访睡美人之家,遇到的“俨然是熟睡中的一个年轻妖妇”[3]。正是这个“妖妇”令江口想到了自己已经出嫁的女儿。“纵令男子燃烧起烈火般的爱情,这对于女儿的生理结构,也是无法抗拒的。作为父亲来说,难道这不是一种超出常规的心理吗?”[4]江口在睡美人旁边并不是追求生命本能的欢悦,而是追念那逝去的年华,抑或还想以这种方式忘掉以前所作的恶事,忏悔着过去的罪恶和不道德行为。作品中的老人既天性地要得到生理上的排解,却又几近于无能,为找不到爱情和生理的支撑而感到苦恼,为排解不了孤独的空虚和寂寞而感到压抑,只有在背弃伦理道德中追寻对失落的青春的回忆和眷恋,无不透露出一种失落之感。
老年男性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受传统思想以及“回归意识”的影响,也就更多的带有传统老年形象的痕迹。这时候的作者也已经步入暮年,对死亡的恐惧,对衰老的感悟,反映出一种深深地失落和悲哀。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老人,由于青春不再、身心衰老,他们便被无情地抛在社会的一隅,成为社会、家庭、子女的累赘和多余者,在苍白而又无意义的岁月中,消磨着无人理解的冷漠、孤独和绝望。老人已成为社会的“弃儿”,充斥着一种“孤儿情结”的空虚感和失落感。老人们在这种压抑的情感下,再加上受历史、社会、生活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就会寻求一种宣泄,而这时一般的宣泄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只能够通过一些变态的行为,甚至是背离伦理道德的想法去满足自己病态的心理和失落感。川端康成透过这类男性形象来阐明自己的“佛魔”观和生死观,并将生死轮回和“回归意识”深植其中,去表达自己晚年的美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四、结语
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形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表现:少年男性是一种纯洁和淡淡的忧伤,是一种羞涩、感伤和惆怅感;中年男性则是一种寂寞和颓废,是一种空虚、颓废和虚无感;老年男性却是一种失落和病态,是一种哀伤、无奈和挫折感。当我们不再紧紧的盯着女性形象,而转换目光重新审视这些被忽视的男性形象时,或许能够在男女形象的互动中,对川端康城文章中的女性美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
【注释】
[1]叶渭渠,唐月梅.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6
[2]叶渭渠,唐月梅.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4
[3][4]叶渭渠,唐月梅.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42,35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