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评估视阈来看,民办大学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大学文化。民办大学文化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还不成熟不完善,是制约民办大学发展的短板。民办大学存在逐利文化与求真文化、经营文化与服务文化、专制文化与自由文化、个体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冲突。民办大学要实现从依附企业文化到形成独立自主大学文化的超越、从实用主义文化到“以人为本”大学文化的超越、从企业行政文化到大学学术文化的超越和从扩张文化到质量文化的超越。
关键词:评估;企业文化;大学文化;冲突;超越
一、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对民办大学发展的意义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民办本科高校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评估可以明确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以,各民办大学都以评估为契机,不断凝练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评估给各民办大学创造了寻找问题症结、提高核心竞争力、摆脱“发展周期律”的机会,也给各民办大学不断发展创新与自我突破提供了重要平台,是民办本科高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二、评估视阈下企业文化与民办大学文化的冲突
民办大学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还不成熟、不完善,是制约民办大学发展的短板。民办大学多数由企业资本投资创办,所以从学校产生、运行、管理到发展规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等都留下了企业文化的烙印,有着明显的企业文化特征。在民办大学里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并生并存,相互激荡,不断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成为制约民办大学的发展重要因素。
1.逐利文化与求真文化的冲突
民办大学大多是民营企业办学,即使少数是非民企办学,但也深受投资回报盈利思想的影响,这必然造成民企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对立——企业“逐利文化”和大学“求真文化”的冲突。事实上,企业逐利文化长期在民办大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的民办大学直接用企业文化教育师生、管理学校,严重削弱了大学文化的影响力。例如有的民办大学实行坐班制度、签到制度、门禁制度和家长式管理,采用罚款、扣工、解聘等简单粗暴方式管理教职工,企业掌控学校财权、人事任免权、发展规划权,经常直接插手学校具体事务,从学校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没有自主权,没有生机与活力,学校发展完全按照企业运行模式进行,无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走了不少弯路,延缓了发展速度,错失了发展良机。大学文化有其特殊性,办大学不同于办企业,用大学文化理念引导学校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
2.经营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冲突
经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竞争、谋划、组织、管理,它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成果问题。经营文化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竞争性是其鲜明特征。从根本上说,大学文化是一种育人的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由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为育人“服务”是其鲜明特征,是一种服务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和大学服务文化并存于民办大学,不可避免的存在对立和冲突。经营文化的竞争性要求我们遵循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强调通过经营、竞争获得更多利益,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服务文化的服务性则要求我们遵循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强调通过提供均等的服务帮助所有学生成长成才,不具有排他性。两种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也制约了民办大学的发展。
3.专制文化与自由文化的冲突
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采用“家长式”管理,专制、独断是其突出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专制文化,命令和服从是其基本法则。企业专制文化的这种独断专行导致民办大学缺少对教职工的基本尊重和人文关怀,与大学文化追求自主、自由、自律、自强的人文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当前多数民办大学企业专制文化大行其道,大学自由文化受到严重压制,并不断与专制文化相抗争。这主要体现在从公办大学毕业或退休返聘的教师对民办大学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上。民办大学教师对民办大学缺少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教师队伍流动性高,企业专制文化盛行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4.个体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冲突
大学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既有精神层面的文化,也有物质层面的文化;既有个体层面的文化,也有整体层面的文化。在民办大学,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个体文化日益盛行,不断与学校整体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如企业董事长习惯以自己创办企业、经营企业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理念主导大学文化建设,过分强调个体文化的正确性、科学性、经验性,只看到了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联系,没有看到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区别,无视差异,强制推行,其结果可想而知。大学文化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要以遵循规律的态度,坚持大学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此前提下融入特色,创建优质文化。
三、评估视阈下民办大学文化的超越
鉴于民办大学文化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民办大学急需创新文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大学的发展出路问题,从容应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巨大压力和各种竞争、挑战。
1.实现从依附企业文化到形成独立自主大学文化的超越
民办大学在创立之初,由于自身文化的匮乏和企业投资主体的影响,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依附于企业文化的文化发展道路,这在建校之初的确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暂时解决了因文化缺失带来的管理不力、运行不畅、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民办大学应当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形成独立自主的大学文化,培养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价值理念。这就要求民办大学自觉遵循大学文化理念和大学精神,更新办学理念,做好管理架构和顶层制度设计,根据市场需变化和学校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建立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独立自主大学文化。独立自主大学文化形成以后,有利于摆脱对企业文化的依附,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在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站稳脚跟。 2.实现从实用主义文化到“以人为本”大学文化的超越
民办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的社会适用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民办大学通常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有限教育资源,抓好专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学校声誉。对通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则重视不够,认为这类教育可有可无,这样既节约了办学成本,又不影响培养技能型人才。这种根源于企业文化的实用主义文化在民办大学很有市场,值得认真反思和批判。事实上,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不管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应在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秉承“人为上,才为次”的教育理念,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把“才”的培养放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轻重颠倒。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就要求民办大学实现从实用主义文化到“以人为本”大学文化的超越,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然后再确定“才”的培养规格与层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
3.实现从企业行政文化到大学学术文化的超越
民办大学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的,其表现就是投资者积极主动收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以获取最大收益。带来的影响就是民办大学乐于开设见效快、适用性强的专业,不注重基础性专业,专业结构畸形;在招生方面不惜投入巨资,而教学投入则明显不足,教学质量提升缓慢。强势的企业行政文化和弱势的大学学术文化偏离了大学教育的规律,学术自由、教授治学从属于行政命令,极不利于民办大学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从行政文化到学术文化的超越是民办大学急需作出的选择。
4.实现从扩张文化到质量文化的超越
过分注重规模扩张是民办大学的通病,这主要是因为民办大学除学费收入外基本没有其它资金来源,要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就要走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费收入成为民办大学的生存之道。于是以增加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为价值理念的扩张文化成为民办大学主流文化。扩张文化有其现实合理性,确实是民办大学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困难的无奈之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民办大学尝到了扩张带来的甜头以后,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明知规模扩张超出了办学条件,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损坏了学校声誉,仍为眼前利益而扩张,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式,错失由规模生存到质量生存转变的良机。面对今天生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扩展文化走到了尽头。而以质量求生源、求生存的质量文化还没有形成,成为制约当前民办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从扩张文化到质量文化的超越成为民办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匡水发.浅析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及其互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15.
[2]陈飞.大学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3):39-42.
作者简介:
李长亮,男,烟台南山学院社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办高等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是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估视阈下企业文化制度与民办大学文化制度的冲突与整合”(项目编号:2013GG061)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评估;企业文化;大学文化;冲突;超越
一、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对民办大学发展的意义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民办本科高校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评估可以明确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以,各民办大学都以评估为契机,不断凝练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评估给各民办大学创造了寻找问题症结、提高核心竞争力、摆脱“发展周期律”的机会,也给各民办大学不断发展创新与自我突破提供了重要平台,是民办本科高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二、评估视阈下企业文化与民办大学文化的冲突
民办大学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还不成熟、不完善,是制约民办大学发展的短板。民办大学多数由企业资本投资创办,所以从学校产生、运行、管理到发展规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等都留下了企业文化的烙印,有着明显的企业文化特征。在民办大学里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并生并存,相互激荡,不断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成为制约民办大学的发展重要因素。
1.逐利文化与求真文化的冲突
民办大学大多是民营企业办学,即使少数是非民企办学,但也深受投资回报盈利思想的影响,这必然造成民企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对立——企业“逐利文化”和大学“求真文化”的冲突。事实上,企业逐利文化长期在民办大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的民办大学直接用企业文化教育师生、管理学校,严重削弱了大学文化的影响力。例如有的民办大学实行坐班制度、签到制度、门禁制度和家长式管理,采用罚款、扣工、解聘等简单粗暴方式管理教职工,企业掌控学校财权、人事任免权、发展规划权,经常直接插手学校具体事务,从学校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没有自主权,没有生机与活力,学校发展完全按照企业运行模式进行,无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走了不少弯路,延缓了发展速度,错失了发展良机。大学文化有其特殊性,办大学不同于办企业,用大学文化理念引导学校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
2.经营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冲突
经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竞争、谋划、组织、管理,它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成果问题。经营文化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竞争性是其鲜明特征。从根本上说,大学文化是一种育人的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由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为育人“服务”是其鲜明特征,是一种服务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和大学服务文化并存于民办大学,不可避免的存在对立和冲突。经营文化的竞争性要求我们遵循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强调通过经营、竞争获得更多利益,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服务文化的服务性则要求我们遵循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强调通过提供均等的服务帮助所有学生成长成才,不具有排他性。两种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也制约了民办大学的发展。
3.专制文化与自由文化的冲突
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采用“家长式”管理,专制、独断是其突出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专制文化,命令和服从是其基本法则。企业专制文化的这种独断专行导致民办大学缺少对教职工的基本尊重和人文关怀,与大学文化追求自主、自由、自律、自强的人文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当前多数民办大学企业专制文化大行其道,大学自由文化受到严重压制,并不断与专制文化相抗争。这主要体现在从公办大学毕业或退休返聘的教师对民办大学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上。民办大学教师对民办大学缺少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教师队伍流动性高,企业专制文化盛行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4.个体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冲突
大学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既有精神层面的文化,也有物质层面的文化;既有个体层面的文化,也有整体层面的文化。在民办大学,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个体文化日益盛行,不断与学校整体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如企业董事长习惯以自己创办企业、经营企业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理念主导大学文化建设,过分强调个体文化的正确性、科学性、经验性,只看到了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联系,没有看到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区别,无视差异,强制推行,其结果可想而知。大学文化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要以遵循规律的态度,坚持大学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此前提下融入特色,创建优质文化。
三、评估视阈下民办大学文化的超越
鉴于民办大学文化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民办大学急需创新文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大学的发展出路问题,从容应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巨大压力和各种竞争、挑战。
1.实现从依附企业文化到形成独立自主大学文化的超越
民办大学在创立之初,由于自身文化的匮乏和企业投资主体的影响,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依附于企业文化的文化发展道路,这在建校之初的确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暂时解决了因文化缺失带来的管理不力、运行不畅、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民办大学应当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形成独立自主的大学文化,培养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价值理念。这就要求民办大学自觉遵循大学文化理念和大学精神,更新办学理念,做好管理架构和顶层制度设计,根据市场需变化和学校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建立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独立自主大学文化。独立自主大学文化形成以后,有利于摆脱对企业文化的依附,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在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站稳脚跟。 2.实现从实用主义文化到“以人为本”大学文化的超越
民办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的社会适用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民办大学通常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有限教育资源,抓好专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学校声誉。对通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则重视不够,认为这类教育可有可无,这样既节约了办学成本,又不影响培养技能型人才。这种根源于企业文化的实用主义文化在民办大学很有市场,值得认真反思和批判。事实上,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不管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应在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秉承“人为上,才为次”的教育理念,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把“才”的培养放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轻重颠倒。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就要求民办大学实现从实用主义文化到“以人为本”大学文化的超越,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然后再确定“才”的培养规格与层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
3.实现从企业行政文化到大学学术文化的超越
民办大学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的,其表现就是投资者积极主动收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以获取最大收益。带来的影响就是民办大学乐于开设见效快、适用性强的专业,不注重基础性专业,专业结构畸形;在招生方面不惜投入巨资,而教学投入则明显不足,教学质量提升缓慢。强势的企业行政文化和弱势的大学学术文化偏离了大学教育的规律,学术自由、教授治学从属于行政命令,极不利于民办大学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从行政文化到学术文化的超越是民办大学急需作出的选择。
4.实现从扩张文化到质量文化的超越
过分注重规模扩张是民办大学的通病,这主要是因为民办大学除学费收入外基本没有其它资金来源,要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就要走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费收入成为民办大学的生存之道。于是以增加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为价值理念的扩张文化成为民办大学主流文化。扩张文化有其现实合理性,确实是民办大学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困难的无奈之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民办大学尝到了扩张带来的甜头以后,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明知规模扩张超出了办学条件,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损坏了学校声誉,仍为眼前利益而扩张,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式,错失由规模生存到质量生存转变的良机。面对今天生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扩展文化走到了尽头。而以质量求生源、求生存的质量文化还没有形成,成为制约当前民办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从扩张文化到质量文化的超越成为民办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匡水发.浅析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及其互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15.
[2]陈飞.大学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3):39-42.
作者简介:
李长亮,男,烟台南山学院社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办高等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是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估视阈下企业文化制度与民办大学文化制度的冲突与整合”(项目编号:2013GG0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