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灵共鸣而愉悦、顿悟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创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快乐数学,正在形成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而心灵共鸣在和谐课堂构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两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共同活动中产生了一种精神的无限延展和沟通,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一致,达到配合默契的互动,从而让交流双方在情感上产生愉悦,在思维上产生顿悟。那么,应该如何以心灵共鸣为切入点,达到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目标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营造积极的思维情景,促成心灵共鸣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师生双方处在积极的思维情境中,才可能引起心灵共鸣。对教师而言,首先自己要有随学而导的思想准备,随时关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闪光点。如,教学公倍数一课时,为了引出最小公倍数,让学生体会最小公倍数的特殊地位,老师设计了师生共同参与找两个数的100以内所有公倍数的比赛游戏,教师心中想的是最为快捷的一种方法,即先找到两个数最小的一个公倍数,然后用它乘1乘2…从而找所有的公倍数,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先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挖掘学生想法中的合理成份。如果有学生想到的方法已经很接近老师想的方法,就可以因势利导。只要能达到最后学生能体会到最小会倍数和其他所有公倍数之间关系,就可顺势而为,顺利导出。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较为积极的思考状态,课堂上所研究的问题要尽可能多一点思维含量。如有位老师试教《游戏规则》一课时,先是引导得出游戏规则要公平这一结论,然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摸球比赛游戏。结果,学生比赛结束后都沉浸在因输嬴而激动的情绪之中,并没有人主动去领悟为什么要比赛?比赛结果又说明了什么?等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于是,在听课评课老师的建议下,把这一环节改成先让学生猜测:游戏规则公平情况下,比赛结果可能会怎样?比赛就变成了有思考的验证。当比赛结束后,再追问:“如果摸的次数是二百次,你认为摸到红球会接近多少?”,然后把每十组统计结果合计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再追问如果抛硬币,次数很多,结果会怎样?再呈现教材阅读材料中介绍的几位科学家实验的结果对照。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在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下,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也才有可能出现期待中的共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促成心灵共鸣
  产生于两个以上的思维主体的共鸣,其基础是情感和谐与价值观相同或相近。课堂上,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共鸣,都是产生于相互关注对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取得共鸣,需要关注下列三件事。第一,教师要有强烈关注学生的意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上课老师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教师心中关注的是学生还是自己的设计。第二,要能吸引学生来关注教师的问题和想法。怎样才能既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诱发学生的思维?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是否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挑战性。比如笔者曾经听到两节《解决问题策略》(一堂是倒推,一堂是替换),其导入部分都用了同一个故事(“曹冲称象”)。从课堂效果看,“倒推”的一节课,称象只为引入策略一词起了一点作用,无法让学生感悟倒退。“替换”的一节课,由于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讨论大臣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曹冲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接着,紧紧抓住用石头换大象突出一个“换”字,从而引出“替换”的概念。由于材料的针对性强,讨论也围绕关键点展开,使得学生在良好的互动中清晰地领悟了“替换”的妙用。当然,课堂上除了通过提供合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教师的语言包括语音、语调,表情包括眼神、手势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资源。第三,要引导学生关注同伴的想法,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例如,前面所述找公倍数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根本顾不上关注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或者更好的办法。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领悟不同方法基础上,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哪种方法更简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关注同伴、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思维的训练和转换,促成心灵共鸣
  数学课只有注重思维的训练,才能有效促成心灵共鸣。教师首先要要想学生所想,注重抓好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师生双方思维的水平、思考的方式接近(靠近),共鸣才有可能如期产生。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可能会想到先圈一份再圈这样的几份的方法,也有可能用其他画的方法,当然也有可能会想到用计算的办法。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用除法计算是最常用办法呢?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进行比较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学生是很难领悟到的。其实,教师只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教材提供的材料中学生是无法体验到的。因为材料数据太简单,学生用前面的方法同样也很容易找到结果。所以,要想让学生产生共鸣,领悟到除法是最常用的,而其他方法都有局限性,就需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材料让学生体会。比如,假设一个数很大很大,那么用画和圈的办法就需要很多很多时间。其次,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想法的机会。一般而言,学生间的思维水平最为接近。如能巧妙利用学生的想法,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比如,在教学方块统计图时,最后要让学生领悟,当统计数字比较大时,每一个方块如只表示一个物体,很麻烦,需要用一个方块表示几个物体。有位老师就在出现数字比较大的情况下,大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于是,很多同学想到了用更简单的符号如钩、甚至点来表示,结果有同学提出异议,认为观察个数太麻烦。直到有同学想到用一个方块来表示10个物体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赞许,这种自发的点头就是学生内心共鸣的外在表现。由此看来,在民主、开放氛围之下,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想法的碰撞,很容易引起共鸣,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性格的内向、自卑与孤僻。在留守儿童家长中,溺爱型家长特别多。究其原因,首先是隔代教育更容易溺爱孩子,他们相对落后的管教方式、观念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对孩子性格产生影响。其次是外出打工父母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在家时把全身心爱都给孩子,对他们百依百顺。特别是习惯于通过物质方面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弥补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内疚感。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与逆
期刊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因此,我们要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注意学生的细微变化,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具体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赢得教育的胜利。  一、帮孩子找回自信  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因此,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唤起孩子的人生自信心。  小曦一直是个乖乖女。最近身体不舒服,父母带她去了好几家医院,都没见好转。每天早晨都说肚子痛,嚎啕大哭,不愿意上学,在家长的再三劝说下
期刊
一、童话剧教学的意义  1、童话剧会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在为幼儿选择童话剧故事时,应该精心选择那些不仅娱乐性强,易于使幼儿生成美感、有助于幼儿精神成长与情感发育的精品。好的童话剧好似阳光,照耀着每一条童年的路;好的童话剧似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孩提时代“迷恋童话剧”的记忆,如果沿着记忆的轨迹摸索和探寻,我们甚至会进入某个童话剧的情境之中。鲁迅小时候就很迷
期刊
教育态度,是指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和行为。幼儿对教师态度的体验是最敏感、最细微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幼儿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幼儿。”  一、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对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富有热情。每天
期刊
一、发现问题  案例一:  一天,开开家的“妈妈”跑来跟我说:“老师!老师!我们家的宝宝生病了!”老师:“那怎么办呀?”“妈妈”说:“他需要找爸爸。”说着“妈妈”掏出“手机”(一只洗发水瓶子):“喂喂喂!爸爸!快回来!我们宝宝生病了!”……  二、分析原因  其实,那天因為理发店的生意不好,没有小客人去理发,那个“手机”只是理发师在“翘班”的时候不小心落在开开家,正好被“妈妈”巧用了。  孩子的想
期刊
偶读《商界》杂志中《最佳路径》一短文,感触很深。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众所周知,其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其最了不起之处就在于那些各景点间的小小通道都是游人自己踩出来的。当然,格罗培斯这一创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他以游客作为创造主体,自由的选择路径。忽发奇想:看似杂乱无章的条条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是众多游客自己踩出来的吧。这与我们今天施行的学生自主学习是多么
期刊
特色区域活动是我园教师根据特色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模仿为主,并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的一种个性化学习活动。开展特色区域活动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幼儿拉丁舞的发展。  但是有些幼儿园的特色区域活动却流于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  一是区域活动能否充分感受到快乐,促进幼儿
期刊
在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常规的传授式教学,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理念不清,方法模糊。教师普遍认为,品德课是无关重要,随意教学,教师没有开启教学智慧,课堂平淡无奇,效果不明显。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品德课,提出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学到知识。要达到新课标要求,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让师生做主,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有所主动,灵活运用教材,适当选择,针对开展,回归
期刊
题记:曾经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会有厌学情绪,没想到在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有,只不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厌学情绪的程度是不同的。  今天又是星期一,小旭又是肚子疼,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这一次可不能轻视。小旭妈妈哽咽着给我打电话:“郭老师,您说这孩子是怎么了,怎么一到星期一就肚子疼呢?……”我心里也是一震,莫非小旭有了厌学情绪?在所有任课老师的心目中,小旭性格活泼开朗,在班里是一个品学兼优
期刊
隐蔽性德育就是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然地、自主地养成“德性”。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即我们常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化的方法,应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吧。笔者认为,对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叛逆思想的独生子女而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注重隐性化教育,即当采取教育措施或开展活动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