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公共领域中的公众话语空间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398699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显著,微博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在2010年、2011年两会期间微博问政渐成风潮,成为两会新热点。本文着眼于微博的传播特性探究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条件,针对微博传播及两会微博问政现状作一些反思,由此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两会微博 公共领域 公众话语
  
  一、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
  1、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
  “公共领域”概念最初由德国女思想家汉纳·阿伦特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并不受官方干预的社会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其范围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通讯、交通、出版、书籍、杂志等等,这个“由私人构成的公共领域”是“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①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公共领域中,私人较之于各种政治权力、官方机构具有独立性,私人就各种公共性话题与权力组织展开理性对话或批判性讨论,形成某种一致性的判断及取向(公众舆论)。通过这一系列讨论与对话,作为独立个体的私人逐渐形成公共领域的主体——公众。
  2、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条件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p、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小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实时分享。在后web2.0时代,微博的低准入门坎,吸引更多的私人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使得微博信息传播更为迅捷广泛,受众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反应,从而加快公共性话题的提出、传播、循环以及相关公众舆论的形成。
  在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和严格的准入壁垒,其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传播的高效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都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两会微博营造的公众话语空间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形成的最大障碍是话语平台的垄断。传统媒体时代,公共舆论往往相对集中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是由于大众媒介“把持”了公众话语权,掌握了对话语平台的垄断,直到互联网兴起,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才逐步打破大众媒介传统的“科层式”中央控制。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新闻机构开通微博发布信息,微博成为其与公众沟通的一种新平台。由于微博言论具有快捷方便、匿名、不受限制等特性,通过微博平台,公众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话语权,拓展了公众的话语空间。
  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中,微博亦成为各种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公共政策的讨论平台。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微博问政”初露锋芒,一些代表委员通过微博征集民意,晒提案议案,与网友互动交流,成为“微代表”,一时间两会微博问政现象方兴未艾。
  众多主流媒体也不约而同地通过微博征集两会话题、报道两会,微博问政渐成风潮,其中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于2010年2月1日正式推出的“人民微博”对外开放公测,成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的第一家微博客”。
  2010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建立了“新闻专题”,其中下设的“微博报两会”成为新闻专题最大的亮点。人民网打出“微言大事 博论两会”的口号,开辟“代表委员微博”、“两会记者微博”、“微博放映厅”、“博眼看会”等多个栏目,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中的“两会”议题。②2011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再次以微博直播“2011,微播两会”形式报导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两会实时播”、“代表委员现场播”、“上会记者现场播”、“两会微博日报”,让公众轻松获取代表委员的两会提案议案及关注点、记者两会前方精彩播报、网友们的最新热门评论。人民网微博的尝试为公众进行微博问政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因而受到了众多网民的追捧。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两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重视。两会期间出现的微博问政热潮,一方面是公众在两会微博营造的公众话语空间中,利用微博参政议政,发表自己政治观点及见解;另一方面,通过微博这一公众意见平台也使代表委员们,听到了更为广泛真实的民声,使得民意能够快速直达“两会”,因而两会“微博问政”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对微博传播及微博问政现状的反思
  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介形态,微博的兴起,拓宽了公众的话语空间;而两会微博问政热潮的出现,使微博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股“微动力”。然而,纵观当前微博发展现状,微博传播亦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1、微博传播层面
  (1)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由于微博用户的每条博文都必须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超过则无法发布成功,因而许多微博往往较为简短,缺乏必要的事件要素,内容呈现得不完整或者碎片化,微博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够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较为详尽的报道而只能着眼于对事件发展进程的及时更新。此外,这种短平快的微博信息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内容中充斥着大量无效信息,信息的真伪难以辨识,从而影响公众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除此之外,微博强化了传播主体的个性,消解了专家、权威对现实社会公共领域的主导权,所呈现的微博信息则更为多元、分散、充满个人化色彩。
  (2)传播把关人的泛化。“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过滤”的作用,它们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较之于传统大众媒介对公众话语权的垄断或控制,微博的高度开放性、互动性以及低准入门坎吸引众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权力精英的把关人被网络这一具有机械性功能的角色所取代,传播的主控权力被削减。”③具体表现在:微博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往往较为模糊,微博的去中心化,使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经媒介选择加工后的信息,而可以在微博搭建起的更广阔的平台上自由地浏览信息,发表见解,因而每一个参与微博传播的人均可作为信息的“把关人”。
  (3)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网络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由传播者“推送”信息的方式而改由受众主动“拉出”信息,因而议程设置的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④在此前提下,微博中网民就某些重要的公共话题或某一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信息交换和民意表达,相关议题的设置本质上由网民的评论转发行为形成,这种民意的公开表达是多方公众意见的集合,这其中便存在一种多向性的议程设置功能,它扩大了公众信息的选取面,打破了由于信息垄断及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从而促进民主不断向前推进。
  2、微博应用层面——两会微博问政现状
  微博的兴起、广泛应用以及产生的重大影响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微博问政”现象的出现,这其中更以两会期间最为明显。据统计,2011两会期间,共有160位代表委员(进入代表委员微博群)在人民微博(http://t.people.com.cn/)开通自己的微博。代表委员通过微博与网友分享两会新鲜事和自己的所想所思,晒提案议案、征意见建议、听民意民声,更有不少代表委员通过微博直播会议、讨论,让网友可以随时微评、分享。⑤
  针对两会微博问政热现象,胡泳教授分析认为,两会微博火起来,主要是在这特定的时间段——两会,特定的人群——两会代表委员的一小部分人在使用。然而就2010年两会结束后,已有许多代表委员和官方媒体放弃了微博的使用,甚至有些微博像部分政府网站那样长期无人更新而荒废,这不禁让人质疑所谓的“微博问政”是否真正起到了吸纳民意、促进民主的效用?从网友对众多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中,我们看到公众对于微博问政寄予了一定期望,但是单单凭代表委员在微博上的寥寥评论和回复恐怕又很难兼顾庞大的网络民意。除此之外,一些公众对于微博问政还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目前看来多数政府机构、官方部门微博,更多发挥的还是信息发布平台作用,而在与网友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少有突破。⑥
  四、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对2011年网络舆情展望中提出,“微博客将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分析称“预计在2011年,微博客的巨大作用将继续体现在对公共事件走势的深刻影响上。随着微博客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如果这种舆论载体能解决其合法身份的问题(目前中国内地所有微博客均为测试版),无疑将在未来的网络舆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是否允许微博客的发展,以及给予多大言论空间,还在观望和思考。”⑦
  此外,针对目前微博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完善技术控制微博的发表内容,制定与微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体系,在微博公共领域中为公众营造更为宽广的话语空间和更好的意见交流平台,从而让公众更好地享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②张庆永,《人民网“微博报两会”看微博传播特点》,《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下
  ③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P85
  ④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⑤http://www.people.com.cn/BIG5
  /32306/184620/215340/216898/
  ⑥谢建伟:《“微博问政”:进展与困惑》,《人民日报》,2011-3-29,第14 版
  ⑦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社会蓝皮书》,2011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学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新民网对上海“11·15”火灾事件的报道为例,试分析新民网新民微博“上海滩”在报道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新闻报道在微博的参与下,呈现出现场化、细节化和集中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如何处理微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与突破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新民微博作用上海火灾事件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突发性事件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末日谣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博用户的转发行为和转发动机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受众伦理角度对如何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用户对于末日谣言微博的转发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娱乐心理和吸引他人注意的心理,而对于转发行为的道德责任意识较为缺失。受众应当提高伦理意识,承当应有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新媒体的便捷性,多方面查找信息来源,了解不同声音,减少“第三人效果”造成
【摘 要】1898年于上海创立的《女学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女性刊物,它在维新派男性精英的支持和协助下,由女性创办并以其为宣传对象的历史产物。它的出现给中国妇女办报带来了一次高潮,而相继创办的《女报》也是在其影响下的产物。结合两报办报的历史背景,它们同时又是在近代中国男性办报的影响和社会政治活动的需要下萌发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近代女报 妇女刊物 《女学报》  一、《女学报》与《女报》诞生
【摘 要】如今网络等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报纸这一传统媒介受到很大的冲击。地方都市报没有电视形象生动,没有网络新闻丰富快捷,更没有可与国家级、省级媒体匹敌的经济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应从加强策划,立足本地,关注民生,报网互动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地方都市报的竞争力。  【关键词】都市报 竞争力 本土新闻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其即时报道、海量信息、图文视频
经历过几十年前动荡与经济困难时期上了年纪的人们,在社会安定经济生活大为改善的今天,都渴望能多活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尽情享受生活,弥补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合情合理的希望与追求,也是人之常情。  希望归希望,人老了,患上这样或那样的小毛小病也是不可避免和自然的事,所以如何保健和养生就成了老年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受到特别地关注和重视。  然而,老年人群这一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却被一些不良商家,巧
【摘 要】最近几年,好莱坞连续推出了诸如《血红帽》、《白雪公主与猎人》、《韩赛尔与格蕾特:女巫猎人》等一系列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的影片,但在剧情与主题的处理上却具有颠覆性创作,原本那个无数观众耳熟能详的童话城堡已经逐渐变成一个陌生而冷酷的黑森林。本文从“黑童话电影”这个概念入手,探讨研究其出现的历史原因,以期通过对此类影片出现的原因及独特之处的分析,能更有效地掌握并了解此类电影。  【关键词】黑童话
【摘 要】党报新闻照片不仅仅是记录领导活动的载体,更是树立领导形象、展示领导风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党报摄影记者而言,如何在方寸之间更多地集聚新符号,更好地刻画新时代领导的精气神,是一项常思常新的任务。  【关键词】党报 新闻摄影 领导人形象  地方领导代表一方形象,展示一方精神,其活动也是一方群众关注的焦点。党报新闻照片不仅仅是记录领导活动的载体,更是树立领导形象、展示领导风格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
【摘 要】2010年以来,微博以其简洁、开放与透明的特点,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产品并不断发展,对地方社区网站的浏览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仅姑苏网2012年首页浏览量与2011年相比,就下降了60万次。因此面对微博的冲击,地方社区网站如何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微博 社区网站 发展策略  1997年,大陆的BBS论坛发展火热,各种BBS网站纷纷涌现。同时,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些
几乎所有的人都做过这样的梦:等我中了五百万,我会怎么办?我和老婆是这样想的:除了交一百万的税外,实际到手的也就四百万。拿出一百万来,赡养双方的父母;再留一百万给孩子做教育基金。剩下二百万,我想都买成房子,每月的房租比我现在的工资还多,我就辞去工作,天天在家读书写作,换来的稿费大概够我们的日常开销,房租收入就用于每年的旅游。前两条,我们意见比较一致,但在另外二百万的处置上,我们谈崩了。老婆说,你太理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地掀起了节事活动的热潮,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重大节事比比皆是,节事活动在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还使国家、城市的形象得以提升。本文分析了节事活动带来的积极作用,更深入地探讨了节事活动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以期提供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节事活动 传播效果 评估体系  举办大型节事活动,能推动举办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众多国家和地区对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