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山春秋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个春秋在这一派山水中流转?又有多少的心事在这一派山水中安放?岁月是一坯一坯积下的土,凝成满山的清幽。山水在风云变化里变得深沉,默默如愚者无言。
  年幼的我初入愚山,带着登顶的希望。任何一个热血的少年走进一座山,就如闯入一幅春山水墨图,眼里只有山顶,却不曾顾及画中暗藏的漫漫山路。山里的世界不同于父母伙伴围绕的温暖人间。没有尽头的青石小路,只有依靠自己的双脚走过。春光恣意地倾洒,两旁的花草在阳光里肆意生长,争夺着每一束光,每一滴水。峻峭的岩石冷硬淡漠,它们从未有过温和的笑颜。山林万物自顾自地生长,自顾自地沉默。来者的所谓征服,不过如沧海一粟。没有人声,没有关注,没有照顾,年幼的我第一次尝到独处的可怖,仓皇落败,逃回烟火人间。
  人间没有孤独,我这样想。终于有一天,我背上行囊,去远方读书。在惟有灯火相伴的长夜,我对着错误百出的试卷抽泣,泪眼婆娑里抬头,一轮冷月,满空流霜。
  总算明了,山间有难走的路,生活有难挨的孤独。
  一个秋日,外出散心,不自觉想再游愚山。愚山又老了十几岁。穷秋无红枫,处处草零落。曲径通幽,没了春的张狂,反添平和。我望着深远的路,记忆里的一个个瞬间向我涌来。初次独行的慌张,分别送行的感伤,走投无路的绝望,无所可依的彷徨……此番滋味,心头常绕。久而久之,我习惯了这样的孤独与成长。秋风送爽,我站在路旁静享幽寂。浮萍在深潭里打转,浓绿带黄,七分宁和,三分凄凉。世间的哪条路不是靠着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世间哪条路没有艰辛而只有荣光?走过许多路才发现,自我的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想至此,我拥有了镜湖似的宁静和安详。
  就学学柳宗元吧!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落后,在经历了难言的困苦和孤寂后,找一条山溪,唤作“愚溪”,自己亦做一个“愚人”,对着过往一幕幕,不惊不诧,若无其事地饮酒,敬孤独一杯。
  过往皆可亲,心拙则无怨。即使是每一个孤独的瞬间,我亦可静心欣赏。
  我将此山唤作愚山,在这愚山的春秋里,我走过一段段寂寞光阴,转过一条条寂寞山路,终而成為山中一“愚人”。
  岁月啊,是一抔一抔的土。没有这一坯坯土,就没有愚山的宁静清幽。
其他文献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年末,春意已动,中国大地上又会出现蔚为壮观的大迁徙,几万万人像千万条河流蜿蜒流向各自的故乡,干涸
期刊
走廊的尽头,急诊室的门内,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着,每分每秒都被深深的牵挂紧紧包裹。  我知道,此时的你正在与命运作最后的抗争,随时都有可能远离我们而去。想到这里,我心里一揪,努力地咬紧嘴唇,噙着泪水,望着一言不发、默默蹲在地上不断地吐烟、叹气的父亲。我縮紧身体,靠在过道旁的一排椅子上,试图努力把自己埋在角落的深处。  “滴答,滴答……”墙上的秒钟不停地旋转,每一次震动都敲击着我易碎的心。  沉默,一
期刊
初读唐温如的一句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想象半醉半醒的意境里,一天一水竟可以挨得如此近,现实与梦想必亦相融了,行船经过,惟见一片星河,绚烂无比。  现实逼仄平庸又色彩黯淡,想必唐温如亦明了,然而他以“一颗清明宁静且非常关切的灵魂”,依然使得“满船清梦压星河”。  正如那个生前只卖出一幅画作的梵高,贫困潦倒,却依旧以自己的方式画着色彩绚丽的画。他仰望星空,绘出《星夜》,一颗璀璨的金星
期刊
又是一年秋风起,白果熟了。  白果是银杏的果子,秋来九月,飞雁划过天,桂子飘香,把那银杏染就成金黄,白果便长在枝头了。  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树大根深、子孙绵延的样子,两三个孩子才能将它合抱起来。银杏的枝丫捺着性子一点点地舒展,长成了伞盖,枝繁叶茂;叶子一片挨着一片,像是四季的旗,风来时,可以听到一棵树的涛声。    盛夏,银杏树是养人的。在暑热消散的黄昏,一张竹榻,几碟小菜,一碗凉粥,似乎是夏天
期刊
丰子恺和我  邱华栋  能够获得丰子恺散文奖,对于我完全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此前我获得的所有文学奖都是小说奖和诗歌奖,获得散文奖还是第一次。因此,感谢《美文》杂志和桐乡市政府设立此奖,感谢评委们的美意。  我在想,丰子恺和我有没有关系?我得说,很有关系。  这首先体现在,我现在每天喝茶用的一套茶具,一把茶壶和几个茶杯上面,绘制的都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也就是说,我每天喝茶的时候,都在和丰子恺先生相遇
期刊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说到织机,总让我想起这首诗。木兰未从军时,坐在织机前,将左手的木梭子往右手一送,两层丝线交织着上下翻转,梭子又从右手换至左手,丝线再交错一次。织线翻飞间透着蝶翅翩跹的美丽,连那“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也优雅无比。然后,她想到了父亲的困境,机杼声停下,却响起女子幽幽的叹息。这是我对织机唯美的想象。  但伴我成长的,却是这织机的升级版。它与美扯不上半分关系。现代织机庞大而夯重
期刊
清明节,在母亲的坟前烧过纸钱,从山上回到城里,竟不由自主地走到了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小巷里,在伸手去敲那扇铁皮大门的瞬间,仿佛听到了门里窸窸窣窣的开锁声,还有那夹杂在轻咳声中的苍老的我的乳名……“妈——”这一声回响在心底却发不出声的呼喊,惊醒了我!望着紧闭的锈迹斑驳的铁皮大门,我蓦然意识到,母亲唤儿乳名的声音永远不会再在门里响起!母亲离开这个小院、离开我、离开她的孩子们已经整整十年了。    我对母亲
期刊
关于《心经》  任继愈说:“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有些译著写成后即无人问津,束之高阁。数万卷的典籍中,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发生广泛影响的不过十来部。其中流行更为广泛,达到家喻户晓程度的不过三五部。这三五部中就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序》)】    《心经》的汉译本有几十种。  《心经》分为广本(又叫大本)和略本(又叫小本、简本)。广本的
期刊
古之祭祀  祭祀是华夏礼典之一,是儒家礼仪的主要部分。《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对象为天神、地只、人鬼。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古代祭祀等级严格。“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天神地只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祖先和灶神。  天地人乃自然物,祭祀的内涵为敬畏自然。  祭祀从示。示是碑牌的象形抽象符号。立于陵园门外坟茔前者叫碑,碑置赑屃背,刻尊者撰写的祭文;坟茔前碑正
期刊
我生长在一个叫兰州的城市,“两房两室”里全都印满它的模样。左心房和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处处张贴着从小到大的故事,不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兰州。一  兰州不光有“天下黄河第一桥”,有《读者》,有牛肉面,有南北两山,有黄河风情线,还有我儿时的军医学校,贪玩的大教梁军区大院,度过少年时光的春风大厦,还有引吭尖叫的人文情趣。  兰州春天比起江南来,总是姗姗来迟。可以理解,要爬上大高原,小脚碎步,走不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