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真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h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报刊上曾披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在一篇学生作文的评语中,在肯定这是一篇写得很不错的文章的同时,认为该文章存在的一个重要的不足是“可惜成语使用得太少”。尽管上述状况的存在并不能代表目前整个语文教学情况的全部,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与语文的实质相关联的、引人思索的实际问题。
  语文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人对此曾有过不同的理解,出现过语言文字说、书面语口语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化说等种种不同的认识。不管人们对此曾有过怎样的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就语文的本质而言,今日之语文作为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与课程相并立的一种学科与课程,语言问题(包括语言和言语)始终应该是语文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这也是今日之语文区别于历史上一些学科内容尚未分立时期的传统语文,区别于今日与之并立的政治、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学科与课程,并使其成为今日之语文的根本所在。因为语言文字说也好、书面语口语说也好,说到底,都属于语言问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实际上也是语言的架构,所以,语言文学说也好,语言文章说也好,主要还是语言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不同于文化的本身,语言的运用要承载一定的文化的运用,但语文课毕竟不是也不该是文化课,所以,语言文化说说到底,也主要还是语言问题。
  语言实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音义结合的表现符号。其中,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语言的底层本质,表现是语言的核心本质,符号是语言的特殊本质,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习与掌握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衡量语言运用恰切与否的标准,是要看语言运用的实践表现情况,也就是看语言在表现其所要表现的对象与内容时是否得体。而语言得不得体,主要又要看其适不适合所要表达的题旨与情境(语境)。在语言的运用上,没有放到哪儿一定都绝对好的那样的语言,也没有放到哪儿一定都绝对不好的那样的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与不好,只有得体与不得体之别,或者说是适不适合所要表现的题旨与情境之别,而并不在于一定要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及不适切的假大空套话,甚至也不在于语言一定要完完全全地合乎生活的本真才好,更不在于是否用了多少成语之类的词语了。大文豪鲁迅先生一生著述等身,其作品中所使用的词语也不过几千个,也很难见到其作品语言中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其语言运用的功夫与功力,完全体现在其寻常词语艺术的得体运用中。鲁迅当年在其《立论》一文中,曾通过一个课堂上教学生如何立论的先生之口,讲述了一个与语言如何得体地运用密切相关的很经典的例子:说的是一个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全家高兴透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来客中的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了一番感谢;又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了一句恭维;还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这个故事里面存在的令人深思的东西是:前两个人说话不一定合乎这个孩子将来成长的实际,带有夸着说的“许谎”的成分,但却因合乎这种喜贺的情境及相应的国人的文化心理,因此令主人高兴,取得了比较好的语用效果与交际效果;第三个人说的话则是合乎人将来都终有一死的规律的,是句大实话,但却由于不合乎这种喜贺新生儿的情境及相应的国人的文化心理,因而遭致在场的人们的一顿痛打,取得了很不好的语用效果与交际效果。语言运用得得体不但要适合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时间、地点,也要适合一定的对象。有一个笑话说,一个秀才在买柴时对卖柴的农夫说:“荷薪者过来!”卖柴人根本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何意,因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试着把柴火挑到了秀才跟前。 秀才又问:“其价几何? ”卖柴人仍听不太懂,但因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又对秀才说了柴价。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柴火外表挺好里头并不好,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降些价钱)此时,听不懂秀才话的卖柴人挑起柴火就走了。上述例证说明,语言应用得得体与不得体,不在于使用者所使用的言辞是否辞采文雅与华丽,也不在于言语的表达一定都要与生活的真实情况完全相合,而是要看其适不适合所要表达的具体题旨与情境:适合就合适,不适合就不合适;适合,平常的表达也很合适,艺术真实也很合适;不适合,即使是辞采文雅华丽、符合生活真实也不一定能有好的表达效果。而这一切的把握,只能依据具体的实际状况而定。至于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中写贾府的下人焦大醉酒骂人时所说的“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之描写,则完全没有必要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需要改为正常的“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因为前者的写法恰恰非常符合醉酒人说话颠三倒四的情形与口吻,恰恰属于是非常适切的、很得体的也是很高明的写法。若改为后者的正常说法,就不是醉酒之人颠三倒四的说话情形与口吻了,反倒是不得体也不合适了。
  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需要伸开两手一起抓:一手伸向书本,抓理性规律,即从前人已有的相关理论总结中汲取相关的理论营养、理性规律,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避免语言学习运用上的盲目与盲从;一手伸向生活,抓实践素材,即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体味鲜活的实践素材、语用典例,吸收其精粹,以为相关的语言运用实践服务,避免语言学习运用上的空乏与干瘪。这两手都要抓,这两手都要硬。语言教学亦同此理。没有理性规律支撑的语言教学与运用,是失魂的语言教学与运用;没有实践生活积淀的语言教学与运用,是落魄的语言教学与运用;二者皆失的语言教学与运用,是丧胆的语言教学与运用。
  窃以为,这是今日之语文教研、语文改革,包括语文学习,需要认真研究与思索的东西。
  语文必须回归到语文的本真状态。
  于全有(1962-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兼任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语言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语言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辽宁社会科学院中国民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职。著有《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现代汉语专题研究》《普通话概论》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辽宁省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辽宁省语言文字优秀论文一等奖、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沈阳市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优秀语言文字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校友、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奖等。
其他文献
小引  贾老师得知我未来会常驻新疆莎车,便以半个导游身份谆谆善诱,语重心长地说:“你算是来对了,新疆可是造物主赐予自然界的天堂,地大物博山河美,人文歷史浩瀚悠久啊!莎车是个文化神奇独特,传说纷呈的地方呢!  我回:“不到新疆,不知中国的辽阔,不到莎车,不知西域之美吧?嘿嘿嘿!”。  他又说:“到了莎车定要了解当地的古西域文化,要去拜见一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她是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音乐大师
道生宇宙,  道法自然,  道化阴阳。  舞万亿星河,  旋转激荡;  千亿光年,  其大无外。  万物能量,  暗物缠绕,  圆满具足藏数象。  道意想,  有无变易中,  玄妙非常。  银河如此多娇,  日月星辰道中笑。  祖龙泰伏羲,  一画开天;  华胥孔老,  天下為公。  泽东红阳,  中华崛起,  道宇灵人共同体。  俱合一,  天地人中和,  道光普照。  2020年12月26日 
人生的岁月,如春笋般的青笋。自从你破土后,再也没法回头的青笋,只能慢慢地等待着你长大,变成人见人爱的春笋。然后,再慢慢看着你,慢慢地变老。现在,你就像春笋般的成长经历,最后就变成了你的人生经历。  也许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一些欢乐,一些悲伤,也会遇到很多无奈的生活奇遇。但那都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在命运中的生命使然。我曾在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1850年他的那本《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读到了一些知识
“觉得就像本月从黑暗处招手叫我过去似的。他嘴里说:喂,直子,咱俩可是分不开的哟!给他那么一说,我真不知怎么才好了。”  “那种时候怎么办呢?”  “嗯,渡边君,你可别觉得奇怪哟。”  “好的。”我说。  “让玲子抱我。”直子说,“叫醒玲子,钻进她被窝,求她紧紧抱住,还哭。她抚摸我身体,直到心里都热乎过来。这——不奇怪?”  “不奇怪。只是想由我来代替玲子紧紧抱你。”  “马上就抱,就在这。”直子说
冯其庸1950年至无锡市第一女中任教。1954年至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年、1981-1982年赴美国讲学。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05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學国学院首任院长,2008年1月任名誉院长。2009年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先后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将军出使拥楼船,  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  三杯拔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  临行将赠绕朝鞭。  从诗意看,羽林陶将军出使之地是很危险的,因而此一去能否如期平安归来,当令人担心。在这种情况下送别,照理应有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这位充满“胆气”的诗人,一反送别诗常有的感伤情调,写得豪情四溢,壮怀激烈,真有令人拔剑起舞之势。  首联写陶将军出使时的壮观场面和叱咤风云的气概。“将军”,
㈠走着走着,我就变了  走着走着,我就变了,变得从自卑到自恋,从从来不敢看自己的暴丑到现在看着照片就会会心一笑。大概,这就是笑着接纳自己。  走着走着,我就变了,性格越来越温和,越来越宽容,不会像以前那样斤斤必较。  走着走着,我就变了,对亲情,爱情,友情,都没有那么多向往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知即可。  走着走着,我就变了,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云淡风清。  走着走着,我就变了,
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
世界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一旦爱情化解为亲情,那份根基,才不是建筑在沙土上了。  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做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  一刹真情,不能说那是假的。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  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爱情不是必需,少了它心中却也荒凉。荒凉日子难过。难过的岂
于坚简介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1]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  于坚人物经历  于坚幼时因病致弱听,14岁辍学。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16岁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  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1983年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