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者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200630990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谁又是战胜宿命的逆流者?
  《摆渡人》是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它那细腻入微的刻画与扣人心弦的情感深深吸引著我。它既是少男少女冲破重重阻碍后心灵相依的青涩罗曼史,也是在噩梦与阴霾中含泪涅槃的灵魂协奏曲。
  几年前,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有个疑问:崔斯坦摆渡过的灵魂千千万万,为什么偏偏是迪伦这个普通女孩打动了他冰封的心?又为什么偏偏是迪伦,跨过一道道难关,成为第一个重返荒原、又成功和自己的摆渡人回到现实世界复活的人呢?
  当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我渐渐看到迪伦瘦弱身躯里的强大力量,看到她碧绿色眼眸中独一无二的耀眼光芒。她的传奇故事并非我所想的主角光环或者戏剧化、夸张化,她是命运之河的逆流者。
  当崔斯坦告诉迪伦她已经死去的真相后,迪伦感到悲痛万分:“然而一种内心的宁静感又遮住了忧伤的思绪。她还在这儿,她还是她,如此已经是万幸了。”乍一看似乎很平淡,似乎是迪伦的年轻和懵懂稀释了她对宝贵生命的沉痛惋惜。然而她又怎么会不懂,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闹矛盾的妈妈和解,也无法见上自幼分离的父亲一面。在其他灵魂沉浸在难以挽留此生的遗憾与悲哀中,万念俱灰一蹶不振的时候,迪伦却选择关注下一秒该向哪里迈步。她向崔斯坦寻根究底,像还活着一般向他做鬼脸、抱怨腿酸——而有什么证据证明她不是活着呢?即使遭遇厄运,只要还有思想,还能感觉到疼痛,就是一种幸运。人们往往困陷于自己失去的,却忽略了接下来需要继续拼搏、需要努力适应的崭新路途。还有希望就不要盯着身后,这是我从迪伦身上看到的单纯却难能可贵的乐观。
  如果仅有这份乐观,也不足以让迪伦如此特别。纵然途中与崔斯坦创造了触动心扉的一幕幕,她最终也只能被留在死后的世界,过着安逸却平淡至极的生活,与挚爱永不得相见。但她没有屈服,她只是自言自语“我不应该待在这儿”。她不甘于重新接受孤寂枯燥的生活,她想回到荒原——那个真正令她神往的地方,与心上人重聚。是怎样深沉炽热的渴望,让重返荒原的通道为她打开;是怎样坚定勇敢的信念,让失去庇护的她敢于赤手空拳踏上凶险的归程。她是那般独特的逆流者。这份与众不同的渴望与信念,注定了崔斯坦遇见的是她迪伦,注定了最终创造奇迹、重获新生的,是她迪伦。
  当我们的命运被套上枷锁、囚于牢笼的时候,当我们的未来被判处死刑、遍体鳞伤的时候,当我们的人生被打上“无可救药”的死亡烙印的时候……我们会疲倦,会麻木,只消一念,便可沉沦堕落于枯燥狼狈的现状;只消一念,我们却也能改变一切,创造奇迹。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永不服输不放弃的炽热的心,支撑我们的躯体在滚烫如熔岩的荒原上艰难前行。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我愿做一个永不言弃的逆流者,追寻泉源之光,以光为笔改写未来。
  (指导老师:张鲜明)
  创作感悟:
  吸引人一步步走进的情节,细腻生动的描写,恢宏阔大的场景,无不令人赞叹佩服。作者构造了一个体系完整的死后的世界,想法大胆而完美,还带了些许浪漫色彩,且极富逻辑性。
  这里又有一个绝妙的设计让人赞叹不已:重回荒原的方法很简单,只要随意拉开一扇门就会到达想去的地方。也有许多灵魂想要回去,但他们拉开门看到的往往是一个普通的房间,只有少数人能看到火红的荒原。那是因为,那些灵魂并不是真心想回到荒原,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念,只有真正想要回去的人才能拉开抵达荒原的任意门。
  没错,迪伦重生了。也许这里用“复活”贴切些,但我更喜欢“重生”,因为“重生”这个词带一点点神秘,一点点感动,我喜欢用“生命的逆流者”“时间的逆流者”“战胜宿命的逆流者”来形容她。
  是什么让迪伦重生?是勇气,是信念,是希望,是爱。不管活着还是死去,爱都是永恒的主题。
  自然法则中上帝必须是冷漠的,残酷的,魔鬼般的。然而在爱面前,上帝从来不会将你逼至绝路。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或者,不管有没有神,心中有爱的人从来不会脆弱。
  《摆渡人》教给我们的爱是伟大的,神圣的,纯真的,不加修饰的。在这样的爱之中,蕴藏着凤凰涅槃的力量。
  相关链接:
  《摆渡人》故事简介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著作,讲述的是十五岁单亲女孩迪伦在寻找生父的路上遇到车祸,逃出来后发现自己身处荒原,没有救援队也没有其他乘客,只看见不远处山坡上坐着一个男孩。这个叫崔斯坦的男孩什么也没有解释便带着迪伦不停地前进,在荒原的黑夜中,迪伦终于发现了真相:自己已经死了,崔斯坦是她的摆渡人,要带她去往死后的世界。
  一起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迪伦爱上了崔斯坦,可是摆渡人是不可能来到荒原之后的世界的。就这样,没有摆渡人的保护,迪伦一个人再度踏入了荒原。她要回去,回到列车失事的地方找到自己的身体,还要带崔斯坦一起回去。既然这边的世界容不下摆渡人,那边总可以吧?
  故事的最后,救生员们把迪伦抬出,迪伦看见崔斯坦就坐在一开始坐的那个小山坡上,微笑着。
其他文献
学分不达标,本科变专科;考试不过关,有可能退学、留级……近日,多所高校一改“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念起“紧箍咒”,“严进严出”正在成为一些高校的普遍做法。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经过几年的培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达到毕业标准,准予毕业。学生完成一次蜕变,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为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高校的重要功能就是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合格人才。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学习
期刊
《新作文》杂志自创刊以来已走过将近2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今天的遍布全国,我们始终离不开千千万万读者的支持。而最让每位编辑感动的,是曾经的少年在成长后的不离不弃,是新读者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新老读者一起把别样的祝福和期盼献给你们每一位。  我们的结缘之旅  那些随风起舞的日子  余姝雅  结缘《新作文》  正式开始接触《新作文》是从初中开始,有一次在班里看到一个优等生一下
期刊
编者按:  《項羽本纪》是高中课本中的篇目。它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项羽是悲情英雄,关于他,人们众说纷纭。本期“课堂延读”,我们且看贵州省六盘水市北大培文学校的师生,对《项羽本纪》一文有着怎样的看法和体
期刊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高一、高二提倡自由寫作,高三年级转为应试作文,这似乎是我们学习作文的常态。应试作文,自然离不开种种套路,那么,自由写作和套路作文之间究竟应如何取舍?让我们看看几位老师的观点。
期刊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端,事情的起因,无端,即没有缘由,是怨怪之词。  鉴赏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取诗第一个词语为题目,实为无题诗。关于诗的主题,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
期刊
【以明确的观点做标题,显化文章的中心。】  俗话说,戏如人生。演戏必须根据既定的剧本演出,要演什么像什么,不可任性,这就是演员的角色意识。其实,做人也必须具备角色意识,每个人都应当明确自己的身份位置,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把自己的“戏”演好。【有针对性地引述文题材料,发表看法,提出论点,直奔中心,要言不烦。】  《红楼梦》里,贾琏与人私通,凤姐吃醋,打了平儿,贾母要凤姐给平儿赔不是,可平儿却主动
期刊
写给植物  植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为:生物的一大类,细胞多具有细胞壁。一般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  也许,正因为具有如此的特征,植物成为了常常被忽视的生物类别。人是有神经,有感觉的生物。有痛感,有喜感;有表达,有倾诉;有时沉默,有时张扬。多变是人类的特點,引发关注是人类的常态。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如此,其他动物也是如此。非洲大草原上动物的各种情感,被无数次演绎
期刊
我们脚下的土都是星辰,随风飘散;而在一杯水中,我们饮下了宇宙。  ——伊哈布·哈桑  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在我们这个可爱的蓝色小星星里面,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令人惊奇的事情:有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有沙起雷鸣地震海啸;有新生命诞生,有新科技变革,有恐怖袭击,有贪腐落马……运动和变化是世界的永恒主题。然而,这些运动和变化到底是谁在主宰和决定?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更奇妙的是,出现能思考、能询问“为什么”的生
期刊
又是一个周末,提一箱行李,去奶奶家。  我站在地下车库门口,静静地等爸爸开车出来。  在压抑沉闷的城市里,四周只有灰白的墙,残破的漆艰难地吸附在上面。太阳终于露出了脸,虽然是那么的苍白。零星的鸟儿飞过,卷起几片匍匐在地面上的枯枝败叶。时间化作锐利的羽毛,融入厚实凝重的水泥地,融入城市里孤独的人们的血液里。映衬着枯燥乏味的青春,在卷子铺天卷地的压迫下,我艰难地喘息着……  车轮运转,缓缓驶向老家。 
期刊
编者按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够抓住问题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的一种清晰敏捷的思维。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进行评估与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