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人文关怀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差异性人文关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内在一致性,着力考察了当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差异性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缺失。指出应从社会、高校和广大师生员工三方面入手解决当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差异性人文关怀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缺失。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差异性 人文关怀缺失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思想核心,强调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关注生命与人生,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要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同时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所谓差异性人文关怀就是尊重群体、个体的人格、权利和需求, 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使不同主体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高校来说,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格、权利,关怀大学生的成长,关注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让大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让学校成为教职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前,和谐校园理念已深入人心。大学校园作为教育基地,必然要肩负起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建设一个师生员工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方面关系得到协调发展的和谐校园是和谐校园理念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应以差异性人文关怀为突破口。
  
  一、差异性人文关怀与和谐高校构建的内在一致性
  
  差异性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人本文化的内涵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差异性人文关怀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客观需要。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在和谐校园中,各种教育要素之间要稳定有序、良性互动。高等院校主要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人,人也是各高校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源泉。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是内部人员的协调与互动建设。如果高校的工作不从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势必加重他们的负担,使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突出,导致各种矛盾不断产生甚至进一步演化,阻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在注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突出注意他们思想情感的丰富和性格的多样 ,关注他们各自的生存、发展和利益追求, 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才能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广泛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造就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职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身心俱安的和谐高校,使高校内的不同主体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差异性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要求。
  第一,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人的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体,是促进校园和谐的主要力量,离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校园的建构也就无从谈起。差异性人文关怀,从人的个性差异出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容易形成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二,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全体师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硬件投入的增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体师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差异性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差别,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这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丰富多样的和谐氛围中敬业、乐业,为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而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第三,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差异性人文关怀。差异性人文关怀能使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受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承认和发挥,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从而使得个性化服务、教育和管理成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试金石。
  第四,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平安校园的建设。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差异性人文关怀,通过关心人,尊重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校各主体和睦相处,同心同德,共同创建和谐校园。
  
  二、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建设中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忽视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忽视不同教职员工与大学生的物质需要;二是忽视教职员工与大学生的不同精神需要。
  (一)差异性人文关怀在物质需求方面忽缺的表现。
  1、差异性人文关怀在社会教育系统支持中的忽视。由于我国社会教育系统对长期以来对各高校的投入都存在着差别化对待,而非差异性对待,至使人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关注不足。如一些急需资金的高校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有的高校甚至还有拖欠教师课时工资等现象,致使一部分有特色的高校因投入瓶颈而长期得不到发展;近年来由于如房价等部分物价的快速上涨,更使高校教师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差距扩大,部分教师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就无从谈起;从学生方面看,上世纪90年代实行了教育收费改革,其它配套改革措施却未能及时跟上,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背负了较重的经济包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工挣钱,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2、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建设中的忽视。高校本应使师生员工感到自己的校园赏心悦目, 从而对学校产生一种美好感情。但近几年, 许多大学大兴土木, 将大学校园规划似商务中心, 将教学楼盖成如写字楼,在设计建造中整齐划一,缺少多样性与特色性文化品位的内涵,文化娱乐设施种类单一,配套不到位,这自然是不可能做到让绝大多数师生员工的心田得到滋润, 心灵受到净化,从而使他们的人生目标明确和清晰。硬件建设如此,软件建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后勤服务单调,文艺活动形式单一,人才的地域差异化不明显,等等。
  (二)差异性人文关怀在精神需求方面忽缺的表现。
  1、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方面的忽视。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理念是高校实现和谐发展的核心。从当前我国的教育系统和高校内部管理看,刚性规范约束突出,在管理上多半没有注意到教师群体及学生群体内的差异性需求。许多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往往拘泥于教材及教学大纲,强调同化,忽略内化,忽视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从而造成教师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僵化,学生墨守陈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整体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2、差异性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的忽视。当前许多高校仍然延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起着传声筒的作用,不能把自己的理念、学品融入教学过程,进而渗透进学生个体生命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失去了教学自主权,就谈不上工作的创造性,谈不上能够心平气和地享受教育过程中的苦乐,自身主体性价值的体现也难以到位,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将教育当作一种自己生命活动展示的事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从而缺乏生命激情和快乐体验。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强调社会价值,强调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所具有的作用,忽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单调,使学生厌学、逃学。这些现象在许多高校还表现的比较突出。
  3、差异性人文关怀在教师自我追求中的忽视。教师自身对差异性人文关怀意识的欠缺,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主体性方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曾说,主体性是具有一定素质水平的主体性,素质也是具有主体性的素质,没有无素质的主体,也没有无主体的素质。人的主体性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四方面的特征。而许多高校教师在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往往是为了迎合管理和教学程序的需要,放弃主体性追求,其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征得不到充分展示,至使个性特征表现不突出。
  4、差异性人文关怀在学生自我追求中的忽视。人是一种能动性、主体性的存在,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习惯于将教育对象看作一种实然存在,却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从不满足周围的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之此时—此地—如此的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超越环绕它的现实——其中包括他自己当下的现实”[1])的应然向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使许多学生一味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甚至是感观刺激,而忽视内在的个性修养和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追求,忽视了那种人之为人的终极性关怀,使自己的发展处于内在的停滞状态。
  这些现象的存在, 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宏观方面有: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方法长期未能根本改善;二是一系列负面的社会亚文化的影响;三是现阶段众多高校的一味扩张,无力顾及差异性文化建设等。微观方面有:一是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二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三、差异性人文关怀与和谐校园构建
  
  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人的无限丰富和多样存在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校园时要充分关注到师生员工自身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际和谐,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下基础。根据当前我国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建设中的缺失表现,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寻求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视与支持。
  社会教育系统作为每个高校建设的大环境,理应为高校开展差异性人文关怀提供物质基础与精神保障。社会给予的关怀应从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人手,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
  1、加大社会的物质支持力度,改善贫困生的物质需求,提高困难职工的经济地位。因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当低层次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社会应当通过社会分配与再分配,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提高待遇,满足贫困学生和困难职工的基本的物质需求,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让他们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为师生员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有助于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学生的能力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下岗、失业、教育无用论,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程度下降。这些都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应该有意识地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对教育改革中出现个别问题持客观的态度,不能以偏概全,搞一刀切。
  (二)高校应树立差异性人文关怀的建设理念。
  在管理中树立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理念,营造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管理环境,构建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服务机制。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以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为前提,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注重差异性;管理制度的改革注重参与性,让有兴趣的师生员工参与到制度改革中来,尊重他们的创新性。管理的目的在于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师生员工的个性和专长都得到充分发展,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2]要做到这些,构建良好的服务机制是有力的后盾。因此,高校应着力构建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服务机制,解决师生员工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积极引导师生员工的自我教育,突出个性塑造。
  “人的存在不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觉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的力量。”[3]因此,人的发展,主动性在其自身,个体的人对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追求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作为高校主体的师生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自己的个性人格与创造精神,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成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43.
  [2]李俊: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人性化问题[J].理论月刊,2006,(12).
  [3]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责任编辑 张荣辉
其他文献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系统阐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任务、对象、作用等一系列基本理
城市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是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在城市落实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加强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升其组织力、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近些年被提出来的,随着社会结构产生变化,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生态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了问题,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环境破坏基础上这一现状得到了高度重
介绍了南水发电厂φ2500蝴蝶阀的动水关闭试验方法和过程,详尽地描述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系统地分析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力设备专业委员会和辽宁省电机工程学会高压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11月9日至14日在沈阳联合召开了“高压开关技术标准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辽、吉二
SINO 铁矿委托试验单位进行了放粗自磨球磨产品粒度、海洗预先提精的扩大连选试验,在给矿粒度P80=53μm 、给矿品位57%-60%时 ,海洗精矿品位可达到680以上 ,海洗作业精矿产率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其极大的财政方面的扶持,这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的总额持续增加,而国有资产也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基础推动力。通过加强高校的国有
当前,农科大学毕业生作为重要的农技推广人才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并为农业科技推广做贡献的比率明显很低。本文结合农科大学毕业生特点,通过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在农业科技推广的SW
如何让高三学生掌握更多的答题技巧,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三生物复习课的“五个注重”-注重错因分析、注重思路引导、注重技巧传授、注重思维发散、注重策略训练.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行业无序竞争严重,教育模式、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并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高职教育要实现跨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