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北省部署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4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宣贯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会.会议通报了2021年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情况,对《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进行解读,部署2022年度重点工作.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李贤明出席会议并部署工作.
其他文献
运输是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运输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物流人才素质.物流管理“1+X”证书试点,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以运输管理项目为切入点,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寻找运输管理课程课证融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运输管理课程改革思路,以促进运输岗位职业能力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先后经历了“政社合治”“集权式”管理和“乡政村治”,并在进入新世纪后步入多元共治的新阶段.多元治理相较于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具有明显优势,能有序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采用政策文本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厘清国家乡村政策发展脉络的同时,揭示多元主体的作用过程与复杂性特征,研判国家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以推行农业税费改革、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为历史性节点,我国的乡村治理进程可分为2004—2012年“乡村共治雏形初现”、2013—2017年“市场资本主体活跃
城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城市郊区规划一直是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行业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9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各地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郊区发展.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近郊区纳入城市规划区,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大部分都绘制了城市郊区规划图,根据郊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对郊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建设作出合理安排.2000年以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成为规划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西方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始于20世纪
期刊
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解决传统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固化的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各节点之间缺乏协调以及供需错位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强化对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识,采用拉动式供应链运作战略,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人才培养供应链评价与激励机制.
文章针对民族山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均等和优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为例,采用密度分析法和改进的潜能模型分析其小学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可达性.研究表明:石屏县小学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密切相关,且受地形条件影响,主要分布于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区域;小学服务能力差距悬殊,山区民族小学服务能力整体低于坝区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好的小学也向坝区倾斜;小学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低,少数民族聚居区空间可达性更低;空间可达性高值区位于异龙—宝秀两镇交界处的坝区,次高值区位于石屏县城区和宝秀镇镇区及其辐射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历史载体,其空间分布是不同时空背景下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宏观层面、基于市域和个体双重视角,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呈现区域不均衡和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3个传统村落集聚区;(2)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但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3)坝山相间的地形塑造出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地理区隔为传统村落保存创造条件;(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中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历史城镇数量较多、发展类型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其出现山水关系破坏、平面布局涣散、街巷格局消失、节点标识丧失的保护困境.为实现西南地区历史城镇有序发展,本研究总结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在山水关系、平面布局、街巷格局、节点标识等方面的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历史城镇的山水关系延续、平面布局更新、街巷格局再塑、节点标识焕活四个方面提出面向西南地域的历史城镇空间形态保护策略,实现其空间形态活化更新的目标,以期为西
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中,村落空间承载着历史文化与人文底蕴,游客行为承载着社会物质文化需求与消费意向,应聚焦村落空间与游客行为的互动关系,使二者相互契合,更好地激发空间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会同村为例,运用“行为—空间”关联性理论及其方法体系探究游客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互联互构.通过行为注记等调研方法对村落重要空间的特征与游客行为分布进行统计与总结,进一步对行为集聚量差异较大的空间进行对比,探寻空间对行为的客观限定机制、行为对空间的主观选择机制.最后提出“游客行为—村落空间
在“两山”理论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的背景下,本文以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为例,探索“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基于生态本底评价和异质要素遴选对中源乡“绿水青山”进行旅游要素评价,综合研判城乡环境、大气环境、文化传承、带动作用、规划建设等异质性要素集合的耦合关系,明确打造避暑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和规划战略.通过产业、交通、风貌、保障等方面的规划实践,拉动当地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本文在乡镇空间尺度下,以旅游要素评价为切入点,为全国生态环境本底优越
面对当前小城镇“特色不显、千镇一面”的困境,亟待科学识别小城镇特色要素、探索特色营造策略.文章通过对我国小城镇特色发展历程的梳理,基于“产、城、人、文”的产镇融合理念辨析了小城镇特色新内涵,并从“产业发展、城镇风貌、人居环境、文化资源”多维度构建了小城镇特色识别体系.以江苏省兴化市小城镇为典型案例展开实证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精准识别小城镇特色要素,进一步提出小城镇特色分类营造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城镇特色识别和特色营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