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下肢动脉血管的高频超声特征

来源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u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运动员与正常人下肢动脉的高频超声特征差异,以及运动时间对下肢动脉超声特征的影响,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职于当地体育局及就读于体育学院的职业长、短跑及自行车运动员为实验组,共96人,从事体育训练时间5个月~11年不等,另选取同时间段同年龄段的无运动习惯的健康青年人108人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分别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的超声影像学检查,观察并测量血管内径(ID)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内径及IMT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实验组A、B、C组的内径及IMT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法。

结果

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的内径及IMT比较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上述动脉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内径及IMT比较,可见两组间的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3、4.488、2.245、5.834、-3.692、3.210,P均<0.05),实验组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IMT小于对照组。对实验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内径及IMT比较发现,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在不同运动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37、9.902、8.293、25.814、9.444、6.572,P均<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内径在A组与B组、腓动脉IMT在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动脉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下肢运动训练可使动脉管径增大,减小动脉IMT,且在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以及强度情况下,随着运动时间延长,动脉管径逐渐增大,动脉IMT逐渐减小,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其他文献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在各国不尽相同,总体来说茶叶进口国的限量标准比茶叶出口国的限量标准更为严格。我国作为茶叶出口大国之一,对各国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研究使
针对现有的基于关联分析的动态多指标决策模型存在的不足,根据新信息优先原理,提出了基于矩阵范数的时序权重确定方法,并利用差异驱动原理,提出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在时序权重
模糊语言具有意象美、含蓄美、朦胧美和神秘美等审美具体形态;清晰与模糊,具体与抽象,相对与绝对的不确定性;简要、委婉、幽默的审美表达的选择原则。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迭能
针对当前车底阴影分割算法在复杂环境下鲁棒性较差以及最大类间方差(maximum between-class variance,MBCV)多阈值分割算法不能自动确定阈值个数的问题,提出利用峰值自适应方法自动确定MBCV多阈值分割算法中阈值个数;然后,以阈值的个数为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中粒子的维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SO-MBCV算法的车底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