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抗风湿药物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十年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cimer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传统抗风湿药物(cDMARDs)治疗AS患者的疗效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随诊记录10年以上的AS患者,选取其中全程仅用过cDMARDs、NSAIDs、糖皮质激素,至少连续治疗3年以上者为治疗组,未治疗或治疗不超过3个月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10年前后的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影像学结果、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对照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166例,治疗组111例,对照组55例,2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初次就诊的主诉病程、年龄、性别比、HLA-B27阳性率、晨僵时间、夜间痛、外周关节炎、ESR、CRP、影像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年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晨僵时间更短[(8±18)与(22±34),U=2 228,P=0.008],夜间痛比例更低[(2/1.9%)与(19/36.5%),χ2=37.037,P<0.01],外周关节炎发生率更低[(23/20.7%)与(25/45.5%),χ2=10.946,P=0.001),ESR更低[(14±13)与(20±19),t=2.249,P=0.026],CRP更低[(6±6)与(10±11),t=2.154,P=0.033],骶髂关节炎进展比例更低[(28/25.2%)与(46/83.6%),χ2=50.922,P<0.01],脊柱进展比例更低[(8/7.2%)与(51/92.7%),χ2=117.407,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主要用药及占比情况:柳氮磺吡啶(100%),甲氨蝶呤(86.5%),NSAIDs(98.2%,其中87.3%自行按需服药),糖皮质激素(78.4%),沙利度胺(62.2%)等。治疗过程中出现过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晕、月经异常、可逆的肝功能异常。

结论

不治疗的AS患者几乎均有骶髂关节与脊柱影像学进展。cDMARDs联合用药可有效控制大部分AS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延缓骶髂关节与脊柱影像学进展,同时无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根据从医经历,从"树立理想、掌握技能、甘愿奉献与团队协作"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强调:①病史、体检及检验的重要性;②要善于总结反思与创新;③治人与治病同等重要。
目的探讨OA患者血浆微RNA(miRNA)表达谱特征,并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与OA相关的血浆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20例OA患者及15名健康体检者静脉血,通过Agilent miRNA芯片表达谱检测OA血浆miRNA的表达谱。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聚类分析(GO)功能分析及KEEG通路聚类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选取独立验证样本采用方差分析对差异表达miR
目的分析SSc合并三叉神经病变(TN)的临床特点、免疫学异常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SSc并发TN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SSc合并TN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5例及文献报道8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0±9)岁。TN可早于、同时或在SSc确诊之后出现。以雷诺现象(100%,13/13)、肺部受累(75%,9/12)及
报道1例因痛风性关节炎而诊断出Gitelman综合征的病例。患者系27岁青年女性,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3年余,期间多次查血尿酸偏高,血钾偏低,均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后查血钾、血镁偏低,左膝关节双能CT扫描提示尿酸盐结晶沉积,血气分析示代谢性碱中毒,肾素醛固酮(卧立位)均明显升高,Gitelman综合征基因检测示检测到2个杂合变异,根据以上结果诊断其为Gitelman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予补钾、消炎止
目的回顾性分析狼疮足细胞病(L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肾活检证实的LP病例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7例LP中6例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3±12)岁,SLE平均病程(69±64)个月,其中3例为初发初诊,6例为初次诊断狼疮肾损害。6例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2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
目的探讨微RNA(RNA-21-5p)通过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4(PDCD4)对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经临床确诊的SLE患者30例,采用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磁珠法分选B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细胞比例;采用电转染法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iRNA-21-5p阴性对照组、miRNA-21-5p Inhibitor组、PDCD4阴性对照组、PDC
目的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核仁小分子RNA宿主基因1(SNHG1)对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组织块培养法培养RA和创伤患者FLS,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二者SNHG1的表达情况;在RA-FLS中,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SNHG1表达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
目的分析SLE患者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LTP)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诊断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113例,收集患者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分为难治组(RLTP组,25例)和非难治性组(NRLTP,88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χ2检验方法比较分析2组临床表现、血常规、生化及免疫学等指
RA是以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病,辅助性T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衡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IL-2从促炎因子到调节免疫耐受因子的重新认识,与IL-2共享γ链的IL-2家族成员IL-9作为一种多效性因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发现其主要来源于一种新型T细胞亚型Th9细胞。许多研究认为Th9/IL-9可能通过调控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平衡从而参与RA滑膜炎症和病情活动,
目的探讨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P)对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发生的协同影响。方法选择389例住院的RA患者和同期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法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摄脊柱X线正侧位片并以半定量法进行脊柱骨折的判定。统计学方法: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项分类资料的多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