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联合脐血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及临床研究

来源 :临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y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监测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脐带血干细胞的植入,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脐血输注(IS+CBI)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AA患者30例(初诊组),均采用IS+CBI治疗。其中23例患者有效(有效组),7例患者无效(无效组)。以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22、IL-17、IL-21、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使用DNA可变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STR-PCR)检测脐血干细胞的植入情况。结果:1SAA初诊组IL-22、IL-17、IL-21、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有效组治疗3个月后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6、12个月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无效组在治疗前后各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2STR-PCR检测发现治疗后有效组1、3个月脐带血干细胞有嵌合性植入,治疗6个月后均排斥;治疗无效组未观察到有效植入。3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相比,IS+CBI的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恢复时间均明显延长(均P<0.05),但总有效率为76.67%,与PBSCT的77.0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供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性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SAA患者体内IL-22、IL-17水平升高,可能与SAA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2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早期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植入和中晚期免疫抑制剂调节的桥接机制,治疗后前3个月依靠脐血干细胞植入来促进造血恢复,治疗3个月后依靠免疫抑制剂来维持正常造血;3IS+CBI是无合适HLA配型SAA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供患者的HLA配型相合性与疗效之间无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EBV)相关性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后一种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本研究对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