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治疗拇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6月收治6例(6指)创伤性拇指缺损患者,均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男5例,女1例;年龄28 ~ 57岁,平均41.5岁.左侧3例,右侧3例.伤后均急诊人院行拇指截指残端修整缝合术,截指平面分别为近节指骨远端4例、指骨间关节2例.受伤至该次延长术时间为20~245 d,中位数34.5 d.微创截骨并安置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于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近节指骨与掌骨每天同时分别
【机 构】
:
唐山市第二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手一科/修复重建一科 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第二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创伤五科 河北唐山063000;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河北唐山06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治疗拇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6月收治6例(6指)创伤性拇指缺损患者,均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男5例,女1例;年龄28 ~ 57岁,平均41.5岁.左侧3例,右侧3例.伤后均急诊人院行拇指截指残端修整缝合术,截指平面分别为近节指骨远端4例、指骨间关节2例.受伤至该次延长术时间为20~245 d,中位数34.5 d.微创截骨并安置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于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近节指骨与掌骨每天同时分别延长0.5 mm,每12小时延长1次.待拇指延长至健侧拇指远节指骨中段时停止,达骨愈合后拆除延长器.结果 6例患者延长时间14~23 d,平均18.8 d;截骨完全愈合时间91~ 147 d,平均120.2 d;近节指骨与掌骨总延长长度1.40 ~ 2.25 cm,平均1.86 cm;愈合指数51.0~72.2 d/cm,平均64.9 d/c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12个月,平均8.2个月.末次随访时,拇指两点辨别觉为5.3~8.5 mm,平均6.98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分为10 ~ 14分,平均12.5分;其中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患者对手部功能和外观均满意,根据上肢功能评定表(Quick-DASH)评分为2.3~9.1分,平均6.1分.结论 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是一种治疗拇指缺损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伏立康唑在成人体内呈现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受基因多态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较大.因此,治疗药物监测在伏立康唑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成人,儿童患者的药动学更加复杂,目前针对儿童群体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对于儿童目标浓度范围及剂量的调整策略尚存在争议,故该群体使用伏立康唑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分别从治疗药物监测必要性、监测策略、剂量调整策略共3个方面分析了儿童患者中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以期为儿童患者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 评价3D打印皮外导板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19例无神经损伤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22~63岁,平均4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7例.骨折椎体涉及T10~L3共40个,单个椎体骨折按AO分型:A1型29个,A2型9个,A3型2个;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按唐三元分型:ⅠA型17例,ⅠB型1例,Ⅱ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d,平均3.1d.术中采用3D打印皮外导
1 病例介绍rn患者 女,24岁.因“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6月余,左乳肿块5月余,新辅助化疗结束17 d”于2020年12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影像学检查诊断:左乳浸润性癌T2N2M0ⅢA期.拟行左乳保留皮肤改良根治术+右侧游离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受区完成左乳保留皮肤改良根治术后充分游离胸壁皮袋,进一步制备左侧胸廓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切除的腺体及肿瘤组织质量为410 g.
目的 探讨新型血管损伤快速转流装置在犬肢体损伤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取成年比格犬1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kg,于一侧后肢膝关节上方环形离断,制作仅保留皮肤、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及股骨的半离断模型后,将股动脉夹闭2h,造成远端肢体缺血环境;然后,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n=6),切除约3 cm股动脉,分别采用新型血管转流装置转流并经补液口补充生理盐水(A组)、静脉注入肝素钠注射液后置入新型血管转流装置转流并经补液口补充3%肝素钠溶液(B组)、输液管临时剪裁自制转流管转流(C组),12h后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主动脉综合征的诊疗中,除传统的影像学方式外,目前发展出四维血流心血管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基于纳米颗粒作为对比剂的血管CT检查等新型影像学方式,以评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本综述就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随着新型恒流式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研制的进展,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窘境得到了改善.这些小巧的完全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提高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虽然LVAD的植入量逐年上升,但仍有许多难点困扰着临床医生以及患者,LVAD尚未成为所有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选择,需要继续研制更先进的LVAD.本文对LVAD的历史发展进程、植入技术以及药物管理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