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的思考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新媒体已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产业,其职业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促成了對网络新媒体人才供给的迫切需求。该研究就网络新媒体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网络新媒体职业市场进行了样本数据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教学平台四个维度,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50-04

一、专业入口


  1997年前后,网络的应用进入我国平常百姓的生活。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国网民数从当年的62万飙升到今天的9亿。为了顺应新媒体的发展,国内高校开始了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教育的尝试。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招收了全国第一批网络传播专业的本科学生,此后全国有多家院校纷纷跟进,但一直身份模糊,大都是分属于不同专业。直到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才正式成为新增专业。
  笔者所在的广州大学从2002年开始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下设置网络传播方向,是南粤地域第一家招收网络新媒体类专业本科生的高校。随着时间的推进,广东地区其他院校已行动起来,纷纷设立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或相近、相邻、相似的专业,我们的探索由此变得更有意义。

二、专业出口


  笔者所在课题组在2017年春季通过百度招聘搜索,再次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关键词对人才需求做了样本数据的调研。其信息发布来源于赶集网、58同城、中华英才网等18个网站,发布时间以1个月为期,岗位地域限定在广东,共获得招聘结果552个职位,通过人工筛选清除掉无效和重复数据后,结果为511个。
  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与新媒体就业有足够多的窗口机会,甚至是一种极其缺人的状态。我们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职位界定成三大类即网络研发、网络运营和网络营销,不难看出第一类岗位基本上是面向计算机、通讯类专业,是对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人才的需求,其所占比例很小,它应该归属于另一领域,而后面两类加起来百分比达到95.4%,才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真正要面对的职场。
  学历要求项,硕士以上只有1个(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招新媒体驻地记者实习编导),本科140个,大专及以上194个,高中47个, 中技中专15个,初中22个,对学历不限的92个。这提醒我们高学历在新媒体市场不一定再是敲门砖,对大专及以上和本科的需求占到了学历结构的65.4%,可见市场与本科教育层次的呼应最为强烈。
  在每份招聘广告中都有对所招聘职位的职责与能力要求的详细说明,通过对这些职责与能力描述的关键词聚类处理后,我们发现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具备数据收集、整理、过滤、分析的能力,77.8%的用人单位提出了这个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文理融合”必须落实到实处,一定要有具体的课程模块来支持。二是PC端和手机端网络产品的服务能力,高达95.4%的用人单位要求能够策划并执行相关线上的微博、微信、QQ的运营。

三、从专业入口到专业出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学理念的创新
  优酷网副总裁魏明在中国首届新媒体教育高峰论坛上说:“没有新媒体,只有新思维。”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认为办新媒体教育要“敢想、敢做”。现有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大都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的层面,缺乏对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比如移动网络架构师、产品经理、用户体验师这些职业的出现,网络传播服务化和商业化的趋势等。原有工业社会的基本构架已大体饱和,如果想让学生在职业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那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蓝海”——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办学理念的创新其实就是要落实到如何不走学科规划的老路,如何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把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承上升到能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层次。
  从学理上讲,创新有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和建构式创新3种。第1种创新力度往往不太够,10年来我院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一直就是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其实全国很多高校也与此类似。而第2种创新往往可遇不可求,讲究不破不立,它所带来的颠覆式革命需要制度、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的高度匹配。相比较而言,真正最具可操作性的创新是第3种。建构式创新是什么?那就是混搭、跨界、脑洞大开。它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词即连接,不同概念、不同功能、不同东西、不同行业、不同人之间的连接,这正是我们所希求的办学理念。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全部建立在这一创新理念之上。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三个类型:一是复旦模式,以传播学训练为主, 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二是人大模式,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 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三是华中科大模式,互联网应用技能训练和传统新闻学训练并重。总体而言,课程体系都是偏重于理论教学。《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重道轻器”的价值观让我们的人文教育缺乏对科学思维、科学技能的应用培养。而互联网世界是技术的迭代发展推动新媒体的变革,在“技术”驱动代替“内容”驱动的局势之下,知识跨界融合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回归其行业需求本位刻不容缓:一是减少课堂纯理论教学(比如史论、概论类课程),素养类课程的分量要加大,其学习时间可以通过课余扩充来实现。二是压缩新闻传播类课程,其时间总量设置以1年以内为宜,这也是与欧美新闻传播教育接轨。三是增强网络实务类课程(例如网页设计、网络视频制作、网络编辑、网络动画等)教学。四则是一个全新的范畴:2013年除夕之夜,央视《新闻联播》栏目首次采用百度地图定位大数据,用指数来解读春运、年货、年夜饭等新闻。大数据与新闻的巧妙结合,令此次报道成为近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成功的创新。这就是国际上最新的社会计算学,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把它称为“科学新闻学”,我国网络舆情的控制监管和商业市场调查也是建立在这门新兴学科之上。所以第四个分支就是网络前沿课程(数据采集与分析、大众传播调查方法、数据新闻制作、html5语言、网络产品策划、微商等)。其中第三与第四部分的网络指向性课程并非固定不变,可以根据新媒体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做出超前的预判,然后令它们再进行变形组合以达到重构的目的。重构之后所形成的由基本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能力塑造课程、实践(实验实习模拟)的四大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特点。   这部分改革的意图在于力求改变专业以“学术本位”理念開设课程的惰性思维,根据新媒体业界需求定制有价值的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各种知识单元之间的界线,从而对教育教学体系做持续的更新和拓展。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网络指向性课程开设如何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传统的观念是引进人才。可是人才引进往往在人事制度上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未必能如愿以偿(比如现在进高校,学历都要求博士以上,但网络通信专业的博士又未必想到新闻传播学院来)。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中理论研究者的比例占到了80%,任课教师往往缺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实践经验。后来很多学院通过安排教师到传媒单位挂职锻炼来弥补其教学工作实用性和科学性的不足。然而,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基因是“技术”驱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快的打车等众多信息产品正改写以往“内容为王”的媒体核心地位,“跨院合作”“院媒互动”文理交叉融合的根本原因。可以考虑师资“三个三分之一”模式:三分之一由本学院现成教师构成,三分之一由本校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兼任(在同一所大学里实际上也是专职教师,这是师资的共享),三分之一来自业界。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最近3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还有一条师资建设的途径。本专业10级里有学生组织团队自己研发了“易传媒”这一产品,其运作过程已显露出一定的商业价值,负责的学生在毕业留学前手把手带着学弟学妹运营;13级里也有学生带领5个同学为手机公司开发移动端产品。“亦友亦师”,相对于正规老师,他们之间没有代沟,却更有创造的激情,这与互联网创业的特点相吻合。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育过程中这是不容轻视的另一种师资力量。
  (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平台的开放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育一般都是在真实的物理空间进行。随着视频技术、社交网络和协同软件的进步,网络课程给全世界成千上万有志成材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尖端技能的另一种途径。美国教育部负责教育技术的副主任Richard Culatta说:“开放课件加上围绕这些课件的交流互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方式。” 全球多个名牌大学联合参与了一项开放课程项目计划,旨在开创一个有利于全球知识分享的平台。国内网易视频公开课频道首批1200门课程上线,其中有200多门配有中文字幕。
  在线教育这个虚拟平台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平台的短板。比如html5, 2014年10月29日,万维网联盟宣布,经过将近8年的艰苦努力,该标准规范终于制定完成,它实现了台式网络和移动网络的无缝衔接。这么短的时间,它的教学平台在哪里?就在网上视频教程中。我们大二的学生团队通过在线支付的方式购买了该课程,并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该语言的学习。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各级政府要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因此我们可以用有偿的方式从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而这种O2O教学模式让教育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关于教学平台的开放研究有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移动网络时代,学生人手一台智能手机,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怎么才能让手机不仅仅是学生的娱乐工具,也成为一种开放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他们需要一定的管理、督促、勉励、跟踪,原来封闭的教学平台要完成这些功能有一定难度。但移动网络与学生、老师如影随形,网络产品微博、微信、第三方APP,都是最好的教学双向反馈通道,特别是对碎片化时间的有效组织利用,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具长尾效应的延伸,让知识的传授和接受都更加具有灵活性。我们应该努力尝试。
  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刚刚起步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当然会遭遇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学生的学业,更应看到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威.大数据时代“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拼图[J].采写编,2014(6):66-67.
  [2] 宋永琴.国内高校推进媒介融合型教育的“冷”思考[J].现代传播,2012(9):123-127.
  [3] 黄建友.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J].当代传播,2008(6):77-79.
  [4] 单波,陆阳.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湖北大学学报,2010(4):116-118.
  [5] 匡文波,孙燕清.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J].现代传播,2010(8):110-113.
  [6] 王明.网络新媒体人才的供给与培养机制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36-139.
  [7] 余红,吴琼.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探索与思考:对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十七年“试错”的反思[J].东南传播,2014(5):55-58.
  [8] 燕道成.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138-144.
  [9] 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85-189.
  [10] 姜卫玲.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J].新闻界,2011(4):150-152.
  [11] 燕道成,周亚梅. 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策略创新[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142-143.
  [12] 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7):29-34.
  [13]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09(1):21-24.
  [14] 谭天,刘方远.探析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J].新闻与写作,2013(10):28-31.
  [15] 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考试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考试对学生的影响以及不同考试方式的适用性,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考试方式,提出对考试方式的改进建议,同时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电类非计算机专业编程实验课成绩组成及评定的具体做法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大学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积累经验。  [关键词]大学教育;考试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
期刊
[摘要]该文结合“双一流”国际化教学培养目标和研究生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材料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开设相图与材料热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了这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了策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积极推行学生主题报告的教学形式,形成特色鲜明、比较完善的双语教学内容体系和风格。  [关键词]双语教学;相图与材料热力学;教学改
期刊
[摘要]依托高层次科研基地,借助优势仪器资源和人才资源,探索仪器分析类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该文在分析当前仪器分析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改革措施,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仪器分析类课程;教学改革;科研基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自教育部启动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以来,相关研究中心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学科从边缘地位跃升为教育部重点建设工程,然而国别和区域研究也面临大小中心发展不平衡、青年教师缺乏积极性等问题。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发展经验,学科建设应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相关研究中心间的合作;通过调整科研和教学评审制度鼓励年轻教师投身学科发展,选拔培育储备师资弥补小中心师资不足的缺陷;运用信息技术协调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北方民族大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民族高校;微生物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科研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社会生产水平不断进步,使得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进行。高职院校进行核心课程精细化管理研究是课程编制、协调、实施、支持、评价等行为的确切保障。在新时期,进行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精细化管理,对于推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更有组织,更加协调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高职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
期刊
[摘 要]基于经济学课程难度偏大及其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的背景下,应用实验经济学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论文简述实验经济学在翻转课堂的应用,既是对实验经济学教学的革新,也是探索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具体途径。为了使翻转课堂和实验经济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学教学,以公共物品为例探索根据实验经济学教学的基本流程设计实验。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翻转课堂;公共物品;路径  [中图
期刊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形成了以高速铁道为代表的国家名片。铁道工程作为系统输出的组成部分,势必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该研究基于此系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铁道工程的教育模式,指出其存在“苏联教育模式的痕迹依旧清晰”和“半军事化”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历史演进,提出了我国铁道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寻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平衡点;以同济大学铁道工程教育为例,通过调整课
期刊
[摘 要]无论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是新工科行动,实习环节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最大阻力。协调高校、企业、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给,解决实习环节的问题,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环节;资源依赖;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44-03  随
期刊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等學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引起了全国各地高校的积极响应。通过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措施,全国各地高校的创业教育成效显著,但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河南省的高校创业教育更是如此。项目组在对河南省10余所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后发展,高校在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