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 :智慧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05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DN)疾病中诊断中尿蛋白(PRO)和尿微量白蛋白(UMA)的检验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分别抽取4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58例DN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临床检验项目包括PRO和UMA,对比分析这两项指标在D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检出PRO、UMA指标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RO、UMA阳性检出率皆高于对照组,PRO联合UMA对DN疾病检出率高于PRO、U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疾病状态下与健康状态下,通过尿液标本所检验出的PRO、UMA指标水平以及阳性检出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PRO与UMA的检验结果可对DN疾病的存在做重要提示,尤其是联合两项指标综合分析,可提高DN检查准确率.
其他文献
耳蜗毛细胞是听觉系统的机械感受器,在成年哺乳动物中不能自发再生,因此,耳蜗毛细胞损伤导致的听力损失是永久性的.毛细胞的再生疗法作为听力损失的新型治疗方法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对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几个常用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获得耳蜗毛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毛细胞再生疗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目的 通过噪声暴露构建C57小鼠不同程度的耳聋模型.方法 听力正常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一次噪声暴露组B,二次暴露组C和三次暴露组D,白噪声100dBSPL持续2小时,二次和三次噪声暴露为隔日给声.噪声暴露组分别在噪声暴露前,和最后一次噪声暴露后的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进行ABR阈值测试,第14天I波振幅测试和耳蜗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 噪声暴露后第1天和第7天ABR阈值有明显升高,但B组第7天已经呈现恢复状态,而C、D组则呈现渐进性加重趋势.第14天时,B组阈值已经完全
目的 探索振动刺激诱发前庭诱发电位(VsEP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检测系统的构建及电位记录方法.旨在建立一套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长期反复操作,结果稳定的前庭诱发电位检测系统.方法 选取健康小鼠6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3只)和庆大霉素造模组(3只).使用振动刺激诱发记录前庭诱发电位(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VsEP),并与声刺激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BR)进行比较.结果 6只小鼠均能引出稳定的VsEP波.庆大霉素造模组在SPLR波形振动刺
PCDH15基因(Protocadherin 15)(OMIN:605514)编码原钙粘蛋白,它是钙粘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神经回路和突触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CDH15蛋白在耳蜗毛细胞、前庭毛细胞和视觉细胞中高表达,PCDH15基因突变会导致DFNB23和Usher综合征1F型,表现为先天性双侧重-极重度耳聋,USH1F患者还将出现前庭功能障碍以及青春期前发病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大多数致病突变引起PCDH15翻译提前终止形成截短蛋白,另外也存在双基因遗传和拷贝体变异的致病遗传方式.绘制致病基因突变图谱,
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CI)已开展三十余年,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重获听力的重要治疗手段.CI术后儿童中前庭症状鲜有发生,而成年人CI术后出现前庭功能症状较常见,特别是老年人风险更高.绝大多数CI术后前庭功能受损的患者在经康复训练后前庭功能得到了补偿,表明术后出现的前庭症状是可恢复的.CI术后前庭功能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众多,涉及了个体、手术、检查方法、术后康复等多个方面.结合CI术前、术后评估及术后处理对策对术后前庭功能的保留提供了参考.
随着我国军事力量建设进程加快,爆震引起的耳鸣及听力损失问题日益突出.爆震性耳鸣及听力损失动物模型的建立对探究爆震性耳鸣及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和有效防治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模型动物的选择、爆震暴露条件的设置、模型鉴定的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建立合理的爆震性耳鸣及听力损失动物模型,开发该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空间听觉是中枢听觉系统对双耳信息整合处理能力的直观评价指标,声源定位是空间听觉能力的简单有效评估手段,然而由于实验空间及设备要求较高,目前针对声源定位能力的研究依然较少,且实验方案设计及数据分析方法也多种多样,进一步限制了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性.本文将对声源定位原理,研究常用的测试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目前为止该领域听力正常、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干预后和耳鸣人群的研究情况加以综述,以期为后期声源定位实验开展提供借鉴.
诸多文献报道称前庭系统参与大脑认知各个领域的形成,如空间认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执行能力等领域.大量证据表明前庭功能与空间认知能力之间具有严格的相关性,主要包括空间记忆、空间导航和空间定位.其它研究显示前庭系统同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执行力.为了解前庭功能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予以综述,以探讨前庭相关认知能力未来的研究方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i vertigo,BPPV),是成人最常见的前庭性眩晕疾病,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其高发年龄为40岁以上,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在儿童眩晕性疾病中较为少见[1,2].本文报道1例儿童BPPV,以进一步加强对儿童BPPV的认识.
主观性耳鸣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不仅局限在听觉通路的异常,非经典通路的中枢可塑性变化也参与其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利用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主观性耳鸣中枢机制进行探索.本文总结sMRI和DTI两种技术运用于主观性耳鸣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耳鸣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