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在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开展油菜“3414”肥效试验,对影响油菜产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氮肥、磷肥、钾肥最佳施肥量,即纯N183.45kg/hm2、P2O553.4kg/hm2、K2O88.35kg/hm2。结合试验地当地的土壤肥力情况及肥料、油菜籽的单价,建议单季油菜推荐施肥量分别为纯N180.0kg/hm2、P2O552.5kg/hm2、K2O90.0kg/hm2,折合46%的尿素391.30kg/hm2、12%的过磷酸钙437.5kg/hm2、60%氯化钾150.0kg/hm2。
关键词:油菜“3414”;肥料效应;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81-02
为了提高施肥技术,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油菜田间开展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在山门村某农户油菜田块中(一年两熟,前茬为水稻品种两优3905)进行,为潴育水稻土扁石泥田,海拔为125m,地理位置在北纬30°40′45″,东经118°51′09″,代表面积为6hm2,灌溉条件一般均可以满足。试验地pH值为酸性,约为5.4。经过对田块中0~20cm的土壤进行养分含量的测定,有机质、全氮分别为26.8g/kg、1.83g/kg,有效磷、速效钾分别为21.1mg/kg、51mg/kg,Fe、Mn、Cu、Zn的含量分别为44.8mg/kg、4.7mg/kg、2.1mg/kg、2.0mg/kg,综合的肥力水平为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浙杂903,常年产量平均约为1875㎏/hm2。供试肥料包括尿素(46%,产地在山东省)、过磷酸钙(12%,产地在铜陵铜官山)、氯化钾(60%,产地在俄罗斯)。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共设氮磷钾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4个水平,共14个处理。N0、N1、N2、N3分别为0、105、210、315kg/hm2;P0、P1、P2、P3分别为0、37.5、75.0、112.5kg/hm2;K0、K1、K2、K3分别为0、45、90、135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互相之间随机排列[1-2]。每个处理之间开沟(宽、深均为25cm)隔开,保证沟的底部没有积水,为平整状态。小区面积24m2(4m×6m),周围设耕作行(宽为30cm)。各重复之间及外围设置空白行(宽为2m)[3]。
1.4 试验方法 2015年9月30日点播油菜,基肥采取撒施的方式施入,施肥量为全部的磷肥、1/2的氮肥、3/5的钾肥;追肥分2次进行,分别作为腊肥(30%氮肥)、薹肥(20%氮肥、40%钾肥)施入。除了施肥设计各处理存在差异,其余的定苗(11月10日进行)、除草等措施均一致[4]。
1.5 调查方法 2016年5月18日随机在各小区中取10株油菜进行室内考种,5月21日全部收获,每个处理单独收获、单独计产(鲜重),3次重复取平均值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调查结果分析 试验期间,对各处理田间的油菜株高等农艺性状以及实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3次重复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根据表1分析可知,N0水平下的2个处理株高均比较矮,叶片的颜色为淡黄色,长势较弱。5月18日取样时,处理1和处理2的株高分别为120cm、124cm,显著比其他处理矮,有效分蘖数分别为3.6、3.9个,也是少于其他的处理。处理7、9的单株角果数较多,分别为123.0个、121.3个,处理1、2的较少,均在100个以下,其余各处理均在100个以上。处理5、11的有效分蘖数比较多,分別为5.7个、5.6个,处理3、8的每角实粒数较多,分别为24.9个、24.3个。千粒重以处理7为最重,达到4.81g左右。
2.2 产量结果分析 通过多各处理的产量、产值、效益等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2.2.1 显著性分析 对表2中各处理产量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显著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9,标准误差值为4.50,F值(32.63)>F0.01(14.66),由此可知差异水平极显著
2.2.2 肥料效应分析 (1)各施肥因子对目标产量的贡献量及肥料利用率。将各处理油菜的产量进行比较,计算各施肥因子的肥料当季利用率,得出氮磷钾肥的当季肥料利用率分别为15.9%、6.9%、8.3%。土壤养分的综合贡献率为46.37%,其中氮肥为65.47%,磷肥为90.31%,钾肥为87.84%。在分析中还发现,随着各种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肥料的当季利用效率并不是随之增加,而是逐渐降低;油菜生产上以施用氮、磷肥的单位养分增产效果较好,这一结论与前面土壤中养分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保持一致。(2)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用软件对各处理油菜的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纯N、P2O5、K2O的最大施肥量分别為212.4kg/hm2、57.9kg/hm2、113.25kg/hm2,带入回归方程中计算得到油菜的最高产量为2150.7kg/hm2。结合试验时市场上的油菜籽及肥料的单价,得出当地纯N、P2O5、K2O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83.45kg/hm2、53.4kg/hm2、88.35kg/hm2,最终得到油菜的最佳经济产量为2123.85kg/hm2。(3)肥料效应。对各肥料因子的肥料效应的分析表明,对油菜的肥效为氮肥〉〉钾肥,由此得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偏施氮肥的主要原因。分析中还发现,当施肥到一定值时,油菜的产量达到最高值,之后继续增加施肥量,油菜的产量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氮磷钾3种肥料因子的交互作用不会显著影响到油菜的产量。
2.3 经济效益 由表2可知,产投比最高的为处理11,为3.12;其次是处理12,产投比为2.90;处理13、8、3、4产投比不大,为2.16~2.19,产投比最小的为处理10,产投比为1.27。此外,还可以看出,随着肥料成本的增加,油菜的产量不是随之增加的,只有当各种肥料合理搭配,才能取得最高产量。
3 结论
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表明,油菜产量最高、最低的处理分别为处理7、1,分别为2245.5kg/hm2、1027.5kg/hm2,其他处理分别较处理增产41.17%~118.54%,除了处理2之外,其余处理都与处理达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当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下,油菜对氮磷钾肥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15.9%、6.9%、8.3%,适当地施肥对油菜产量的提高有利,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肥料因子为氮。各处理中,产投比最高、最低的处理分别为处理11、10,分别为3.12、1.26。试验中氮磷钾3种肥料因子的对油菜产量的综合贡献率为46.37%,3种因子各自的养分贡献率分别为65.47%、90.31%、87.84%。经过对试验中各处理条件下的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纯N、P2O5、K2O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83.45kg/hm2、53.4kg/hm2、88.35kg/hm2,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荐纯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180.0kg/hm2、52.5kg/hm2、90.0kg/hm2。
参考文献
[1]汪志武.油菜“3414”肥料效应研究[J].农技服务,2013,30(6):591-592.
[2]洪惠煌,程扶旗,何小卫.绩溪县油菜“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01-102.
[3]曾宪寿.宁国市油菜“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07-108.
[4]李大群,雷廷英,汪森富.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0(9):53-54.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油菜“3414”;肥料效应;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81-02
为了提高施肥技术,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油菜田间开展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在山门村某农户油菜田块中(一年两熟,前茬为水稻品种两优3905)进行,为潴育水稻土扁石泥田,海拔为125m,地理位置在北纬30°40′45″,东经118°51′09″,代表面积为6hm2,灌溉条件一般均可以满足。试验地pH值为酸性,约为5.4。经过对田块中0~20cm的土壤进行养分含量的测定,有机质、全氮分别为26.8g/kg、1.83g/kg,有效磷、速效钾分别为21.1mg/kg、51mg/kg,Fe、Mn、Cu、Zn的含量分别为44.8mg/kg、4.7mg/kg、2.1mg/kg、2.0mg/kg,综合的肥力水平为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浙杂903,常年产量平均约为1875㎏/hm2。供试肥料包括尿素(46%,产地在山东省)、过磷酸钙(12%,产地在铜陵铜官山)、氯化钾(60%,产地在俄罗斯)。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共设氮磷钾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4个水平,共14个处理。N0、N1、N2、N3分别为0、105、210、315kg/hm2;P0、P1、P2、P3分别为0、37.5、75.0、112.5kg/hm2;K0、K1、K2、K3分别为0、45、90、135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互相之间随机排列[1-2]。每个处理之间开沟(宽、深均为25cm)隔开,保证沟的底部没有积水,为平整状态。小区面积24m2(4m×6m),周围设耕作行(宽为30cm)。各重复之间及外围设置空白行(宽为2m)[3]。
1.4 试验方法 2015年9月30日点播油菜,基肥采取撒施的方式施入,施肥量为全部的磷肥、1/2的氮肥、3/5的钾肥;追肥分2次进行,分别作为腊肥(30%氮肥)、薹肥(20%氮肥、40%钾肥)施入。除了施肥设计各处理存在差异,其余的定苗(11月10日进行)、除草等措施均一致[4]。
1.5 调查方法 2016年5月18日随机在各小区中取10株油菜进行室内考种,5月21日全部收获,每个处理单独收获、单独计产(鲜重),3次重复取平均值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调查结果分析 试验期间,对各处理田间的油菜株高等农艺性状以及实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3次重复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根据表1分析可知,N0水平下的2个处理株高均比较矮,叶片的颜色为淡黄色,长势较弱。5月18日取样时,处理1和处理2的株高分别为120cm、124cm,显著比其他处理矮,有效分蘖数分别为3.6、3.9个,也是少于其他的处理。处理7、9的单株角果数较多,分别为123.0个、121.3个,处理1、2的较少,均在100个以下,其余各处理均在100个以上。处理5、11的有效分蘖数比较多,分別为5.7个、5.6个,处理3、8的每角实粒数较多,分别为24.9个、24.3个。千粒重以处理7为最重,达到4.81g左右。
2.2 产量结果分析 通过多各处理的产量、产值、效益等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2.2.1 显著性分析 对表2中各处理产量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显著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9,标准误差值为4.50,F值(32.63)>F0.01(14.66),由此可知差异水平极显著
2.2.2 肥料效应分析 (1)各施肥因子对目标产量的贡献量及肥料利用率。将各处理油菜的产量进行比较,计算各施肥因子的肥料当季利用率,得出氮磷钾肥的当季肥料利用率分别为15.9%、6.9%、8.3%。土壤养分的综合贡献率为46.37%,其中氮肥为65.47%,磷肥为90.31%,钾肥为87.84%。在分析中还发现,随着各种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肥料的当季利用效率并不是随之增加,而是逐渐降低;油菜生产上以施用氮、磷肥的单位养分增产效果较好,这一结论与前面土壤中养分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保持一致。(2)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用软件对各处理油菜的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纯N、P2O5、K2O的最大施肥量分别為212.4kg/hm2、57.9kg/hm2、113.25kg/hm2,带入回归方程中计算得到油菜的最高产量为2150.7kg/hm2。结合试验时市场上的油菜籽及肥料的单价,得出当地纯N、P2O5、K2O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83.45kg/hm2、53.4kg/hm2、88.35kg/hm2,最终得到油菜的最佳经济产量为2123.85kg/hm2。(3)肥料效应。对各肥料因子的肥料效应的分析表明,对油菜的肥效为氮肥〉〉钾肥,由此得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偏施氮肥的主要原因。分析中还发现,当施肥到一定值时,油菜的产量达到最高值,之后继续增加施肥量,油菜的产量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氮磷钾3种肥料因子的交互作用不会显著影响到油菜的产量。
2.3 经济效益 由表2可知,产投比最高的为处理11,为3.12;其次是处理12,产投比为2.90;处理13、8、3、4产投比不大,为2.16~2.19,产投比最小的为处理10,产投比为1.27。此外,还可以看出,随着肥料成本的增加,油菜的产量不是随之增加的,只有当各种肥料合理搭配,才能取得最高产量。
3 结论
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表明,油菜产量最高、最低的处理分别为处理7、1,分别为2245.5kg/hm2、1027.5kg/hm2,其他处理分别较处理增产41.17%~118.54%,除了处理2之外,其余处理都与处理达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当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下,油菜对氮磷钾肥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15.9%、6.9%、8.3%,适当地施肥对油菜产量的提高有利,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肥料因子为氮。各处理中,产投比最高、最低的处理分别为处理11、10,分别为3.12、1.26。试验中氮磷钾3种肥料因子的对油菜产量的综合贡献率为46.37%,3种因子各自的养分贡献率分别为65.47%、90.31%、87.84%。经过对试验中各处理条件下的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纯N、P2O5、K2O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83.45kg/hm2、53.4kg/hm2、88.35kg/hm2,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荐纯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180.0kg/hm2、52.5kg/hm2、90.0kg/hm2。
参考文献
[1]汪志武.油菜“3414”肥料效应研究[J].农技服务,2013,30(6):591-592.
[2]洪惠煌,程扶旗,何小卫.绩溪县油菜“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01-102.
[3]曾宪寿.宁国市油菜“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07-108.
[4]李大群,雷廷英,汪森富.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0(9):53-54.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