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执政这一年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年,金正恩治下的朝鲜,外交政策导向仍不明朗,但已经向外国投资者抛出了橄榄枝,平壤街头行人服饰的变化,手机和电脑的出现,无不向外界透露出变化的蛛丝马迹
  朝鲜的旧外交和金正恩的新体制
  金正恩时代的朝鲜,处于比金正日时期更复杂的外交局势中,外交政策导向还不清晰。目前,金正恩的主要精力仍在稳定国内政局,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权威
  朝鲜再次发射卫星,成为金正恩执政一年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又一块试金石。
  据朝中社12日报道,朝鲜当天使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光明星3号”卫星,卫星已经进入预定轨道。
  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表示遗憾。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也先后表态,予以批评和谴责。
  朝鲜习惯了外界的批评和谴责,正如习惯了同各方博弈一样。而金正恩时代的朝鲜,处于比金正日时期更复杂的外交局势中,外交政策基本是金正日时代的延续。金正恩的主要精力仍在稳定国内政局,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权威。
  “金正恩访华”仍在媒体想象中
  在东北亚错综复杂的棋局上,中朝关系举足轻重。
  2012年伊始,面对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去世后半岛局势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美国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以及韩国总统李明博先后访华,沟通情况。
  朝鲜半岛问题相关方纷纷访华的时候,中方外交部却否认了有关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金永南等人将从1月10日起访华的传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当时说:“张成泽等人访华的有关报道并不属实。中国和朝鲜是友好近邻,我们愿意与朝方加强传统友谊,推进互利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半岛的和平稳定。”
  3个多月后的4月20日,由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国际部部长金永日率领的朝鲜劳动党代表团抵达北京。
  金永日访华是为21日在北京出席中朝两党战略沟通机制第二次会议,向中方通报朝鲜党代会情况。
  4月23日下午,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金永日一行。这是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修改宪法并推举金正恩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以来,中朝的首次高层接触。
  《日本经济新闻》引用中朝消息人士的话称,金永日向中方转达了金正恩想访问中国的意愿。据称中方对此表示欢迎,并希望能早日实现。
  报道称,金正恩上台后拥有一定威信,由此判断可以展开以中国为首的外交工作,“这是因为朝鲜意识到为改善国内经济需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朝鲜有意同下一届中国领导班子构建对话机制。” 与此同时,“由于朝鲜发射卫星,导致朝鲜和美国的关系又回到‘白纸状态’,而发射失败又让朝鲜失去有效的‘外交牌’,因此朝鲜试图通过强化与中国的关系,改善国际环境”。
  根据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朝鲜对韩国以外国家的贸易额中,中国所占比例已经从2004年的48.5%上升至2011年的89.1%。中国还在不定期地提供援助。
  从惯例看,中朝两国领导人的互访,都由党组织推进。金正恩已担任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具备了访问中国和中国最高领导人会晤的对等身分。
  不过,当时美国有情报称,朝鲜正准备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美国军方计划趁朝鲜核导弹部队尚未成军之际,与日韩一起对朝鲜地下核设施进行精确打击。对中国国家安全而言,严峻性将远过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浮现的美苏之间核危机。
  日本《东京新闻》也曾“从多位中朝关系消息人士处获悉”,“作为接受金正恩访问的条件,中国要求朝鲜承诺不进行第三次核试验。朝鲜现阶段虽未进行核试验,却并没有承诺,而金正恩的访华时间也并未确定。”
  《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朝中社消息称,朝鲜“人民保安部”代表团4月底曾访问中国,“商讨如何加强追捕朝鲜外逃人员,也是为了商讨金正恩访问中国期间的警卫方案”。
  又是三个多月后,今年7月30日,也就是金正日逝世半年之际,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国际部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率代表团抵达平壤,开始对朝鲜进行友好访问。期间金正恩与王家瑞举行了会谈。
  “金正恩上台后,很想到中国访问,但北京似乎一直没有给出明确回应,还在权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半岛问题观察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1月30日,金正恩在平壤会见了正在朝鲜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按照“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的精神,宾主双方问候依然亲切,祝愿依然良好。
  金正恩会见李建国一天后,朝方即宣布发射卫星计划,令世界紧张。
  部分外媒认为,如今,金正恩用推迟卫星发射的方式,来促成北京之行,“如果执意发射卫星,访问北京的计划恐怕要流产。”
  另一方面,“金正恩访俄”也被日媒多次“预告”。俄罗斯与朝鲜正在互相拉近彼此的关系。俄方已获得罗津港3号码头的使用权。罗津港码头的使用权基本定为俄罗斯三个、中国两个。
  英国《金融时报》不久前也披露,俄罗斯同意免除朝鲜拖欠了几十年的110亿美元债务中的90%,表明莫斯科和平壤可能会推进新的双边经济和政治关系。
  东南亚优先战略
  也是在今年7月,“金正恩的朝鲜”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正式亮相,提出了“东南亚优先战略”。朝鲜参加了7月9日至13日在柬埔寨召开的东盟地区安全论坛,展现了面向中国和东南亚的高强度外交行动。
  7月11日,朝鲜外务相朴义春与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进行了一小时的会谈,接着一一会见了缅甸、印尼、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的代表。仅在一天之内就消化了与7个国家的双边会谈日程。在朝中会谈中,双方一致同意恢复自4月朝鲜火箭发射之后处于僵局的两国双边对话。在与东盟国家的会谈中则讨论了政治、安全、经济合作的方案。   朝鲜在国际社会上展开如此高强度的双边会谈实属例外,在朝美、朝韩的接触很难成功的情况下,朝鲜把对韩半岛问题持中立态度的东南亚国家当做最优先的合作伙伴,试图寻找外交的突破口。
  然而面对媒体,朴义春保持了一贯的沉默。当被问及“是否有意进行韩朝接触或朝美接触”时,他依然对媒体的提问默不作答,只是以明朗的表情摇了摇手。
  某种意义上,此次会议是5月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金永南访问印尼和新加坡,6月劳动党国际部部长金永日访问老挝和越南后,朝鲜对东南亚的外交延长线。
  “现在看来这一系列的出访,只是金正恩政府在国际外交上的一种试探。它传递了信号,但并不强烈。”日本上智大学教授中野浩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金正恩对六方会谈会有什么新的态度,现在还不好说。尤其对于日本和美国,经历了近年来的种种‘意外事件’,关系更是雪上加霜。”中央党校教授、朝鲜半岛问题专家张琏瑰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今年2月29日,朝鲜和美国几乎同时发布第三次高级别对话结果:朝鲜同意暂停铀浓缩项目及核试验和远程导弹测试,作为条件,美国将恢复粮食援助。
  “不过,朝鲜向来善变,就在弃核不久、各方以为六方会谈有转机之时,金正恩决定发射卫星,谁都无法挽回。”张琏瑰说,“朝美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对立的。”
  比起朝美关系,近来,朝日关系显得更加紧张。纠缠于绑架者问题不放,日本本来就是六方会谈的搅局者,更想利用朝鲜问题向中国施压。日本对于朝鲜的态度,在金正恩时代还没有出现变化。
  金正恩体制逐步牢固
  有人说,半岛问题的核心是朝韩关系。而分析人士认为,在政权尚未稳定的情况下,金正恩不会轻易地同韩国谈判沟通,更无从开启改革开放。
  让人悲观的现实是,从2009年到现在,只要朝鲜发射卫星,都会像刮起寒冷的北风一样,令朝韩关系的温度剧烈下降,直到现在,接近冰点。
  “朝鲜对韩国的外交,历史包袱很沉重,现实也非常复杂。金正恩时代开始了,我们还没有找到乐观起来的理由。”中野浩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1世纪以来,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经历冰火两重天。从金大中、卢武铉时期“阳光政策”带来的某种缓和、和解和合作,到李明博执政之后至今的紧张、冲突和对峙。媒体也把李明博称作“抱着火药桶的总统”。
  金刚山,朝鲜半岛著名旅游胜地,以奇峰、怪石、飞瀑著称,近年来,它也成为韩朝关系的风向标。
  2008年7月,一名韩国游客在金刚山旅游时误入朝方军事禁区,被哨兵开枪打死。刚上台5个月的总统李明博立即单方中断韩朝合作的金刚山旅游项目。在他看来,这正是实践上台时提出的“无核、开放、3000”对朝政策的良机。该政策核心是促使朝鲜以弃核为前提,通过对朝援助,使朝对外开放后人均收入达3000美元。
  “李明博上台以后,首先提出今后凡是对朝鲜提供援助,都要与朝鲜弃核进程挂钩。这显然是朝鲜不能接受的,双方关系就急剧变冷。”张琏瑰说。
  2009年初,朝方宣布朝韩关系进入全面对抗期。
  2011的年末,金正恩在安葬金正日后随即向韩国发布强硬声明,“朝鲜将永远不会和韩国李明博政府合作,并将清算韩国政府的行为。”
  时隔半年,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又对韩国总统李明博及7家韩国媒体下“公开最后通牒”,威胁对方如果不“对毁损朝鲜最高领导人尊严的恶行”道歉,就面临朝鲜报复式的“圣战”。
  随着12月19日大选,韩国会进入到后李明博时代,朝韩关系会延续现在的凛冽北风,还是会重返和煦的阳光呢?回答这个问题,韩国新领导人和1983年出生的金正恩都需要时间。
  舆论认为,金正恩应该比他父亲更了解国际时局,心态更加开放,但目前,他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国内局势。
  朝鲜在金正日时期长期推行“先军政治”,军队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在朝鲜的政治、经济跟社会生活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乃至于朝鲜的对外贸易和金融,都被军队所垄断。
  有消息说,金正恩上台以后,一个重要的政策举措就是,把军队长期垄断的对外贸易、对外金融和外汇交易收归政府。
  11月29日,韩联社报道称,朝鲜军方七八十岁为主的军级干部最近换岗了30%,全部换为四五十岁左右的人士接任。4位“托孤大臣”李英浩、李永春、金正阁、禹东测相继下马或隐退,老臣大量换血,金正恩正在开始抹去“父亲的痕迹”,同时向外界展示金正恩体制正在逐步牢固。
其他文献
中国新闻周刊:你现在还是手写吗?  王安忆:我的初稿全部都是手写的。然后再输入电脑,输入过程再去修改、润色。  中国新闻周刊:《天香》是一个结构很精巧的故事。但是它和当下毫无关系。以你写作了几十年,还会只为了满足自己讲故事的欲望而写这么一部与当下无关的、篇幅如此长的作品吗?  王安忆:其实这正好证明我对故事的迷恋,我就是喜欢讲故事。当时写《长恨歌》,我就是被一个故事吸引了,很多人说我怀旧,我不是怀
国庆长假前,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意见》中明确了“党管人才”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在他看来,“党管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作为执政党,一是要在人才发展方面提出大政方针,明确大思路和大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组织怎样为人才的发现、发展、成
在美国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政府不是泛泛而谈的话题。说到政府,在美国大概有三个层次: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大家各有各的税收,各有各的权限。他们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不是层层任命。至于地方政府,比如市、镇、村的政府,更是让联邦和州政府鞭长莫及,邻居乡亲们喜欢谁就选谁。  最近著名的PEW民调显示:美国人对联邦政府的喜好率持续走低,从2002年的64%,降到2012年的33%;同期,对州政府的喜好率
“双规”许宗衡,不仅带来深圳官场的震动,也给刚刚重启的深圳行政体制改革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但另一种声音认为,许的落马,或会为“行政权三分”的推行扫清人事障碍。  6月5日凌晨,深圳市长许宗衡被中纪委工作人员从家中带走。8日中纪委证实,许因严重违纪已被免职。10日,人民网援用香港媒体报道称,深圳另有3名副市长亦接受调查。  在此前一周,由许宗衡推动重启的“行政权三分”改革高调宣布,坊间亦流传许宗衡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转型、大变化、大发展的年代。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挑战,转变增长方式成为新兴国家探讨的热点话题。而欧洲国家深受债务危机的缠绕,如何平衡财政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期对欧洲的访问则为今后的中欧关系和中俄关系发展探索新的增长之路。  访问欧盟总部是李克强副总理行程中的重中之
尽管城外战火纷飞,但耶路撒冷在我的记忆中仍然是一座别样的“和平之都”。    有人出书把耶路撒冷收入一生必须要去的35个地方之一。我认同这个观点。甚至在想,把这座城市当作一生要去的10个地方之一也不为过。  宗教古籍《塔木德》曾经这样形容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城。  到耶路撒冷寻找美,首先需要找到一位好向导。博古通今的萨尔成了我的好伙伴。他读过书、当过兵、经过商,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
我开始喜欢上了这里。剥去陈旧的表皮,它的内在是那么可爱,甚至那种陈旧也成为某种“稳定”状态的象征。一个大而空洞、几乎从来不使用的词汇从我脑袋里冒了出来:文明    这是一座特别旧的城市。道路老旧,没有气派的八车道,两旁的树木粗壮茂密,枝枝蔓蔓,叶影掩映,似乎在那里扎根几十年没人打扰过。  房子则看起来不知道用了多少年,旧得发绿。高矮楼房的牌匾都向街面抻长脖子,挤挤挨挨恨不能打起来。补习班美容院私人
中国新闻周刊:近几年,去南沙的渔船有减少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赵中社: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距离遥远,而这几年柴油价格又上涨。国家有柴油补贴,但补贴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海南是按照11000艘船补贴的,实际上是27000艘左右。  11000艘是2002年建立数据库时候的数量。当时,有两个原因让这个数据不准确:一、当时海南还收特产税,很多渔民为了逃避税收,没有登记。二、在2002年,海南省的生产力非
1953年,13岁的马珮进入女12中(即现在的北京166中学),成为一名初一学生。  父亲马叙伦工作忙,身体也不太好,马珮跟他很少交流,也不会知道,这位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次长的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正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走向。  那是1950年6月,一份反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营养不够、健康水准有所下降的报告,摆在了马叙伦案头,深感忧虑的他向毛泽东做了汇报。  学习负担过重,从来不是
奥巴马现在该干什么  美国《时代》(2月1日)    入主白宫的这一年,奥巴马努力稳定遭金融危机重创的经济,在海外,积极反恐的同时恢复了外交的应有作用。但他的主张在很多方面都遭到了多方的质疑和反对。为什么奥巴马这位最出色的雄辩家不能将自己的意见清楚地向美国民众解释和传达呢?他应该做些什么来扭转形势呢?    奥巴马的麻烦  美国《新闻周刊》(2月1日)    执政一年的奥巴马,经常被人指责政策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