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原版英文增量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外国语大学霍庆文教授指出:“目前中国的英语教育岌岌可危,学了八、九年的英语,初三学生写出的仍然是错误百出,没有深度的作文,这是中国英语教育的悲哀。”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深有同感,常常思索:外语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北大教授刘润清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带学生好好念书,体会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优美和力量,启迪学生的思想。”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语言教育的价值。基于这个理念,笔者与同年级英语教师统一思想,在所任教的八年级16个班做了原版英文增量阅读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原版英文阅读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6-01
  国家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门交流的工具,还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事实上,目前国内英语教学基本沿袭国外三十年前的思路:功能+语法结构。教师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学生,并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中以字词句为核心,记单词,背句型,抠语法,做练习,老师讲,学生练,很少考虑到语言教学的其他价值。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深有同感,常常思索:外语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笔者与同年级英语教师统一思想,在所任教的八年级16个班做了原版英文增量阅读的实践研究。
  一、原版英文閱读与读后写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1.传统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一般都以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为主要阅读材料。不可否认,这些材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部分材料内容单调乏味,缺少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缺乏对学生心智的启迪,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巩固语言知识为目的、注重应试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阅读训练,使阅读失去了其本应有的魅力和趣味性,也是违背阅读心理规律的。
  2.传统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通常把布置作文看成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语法项目的手段,指望学生写出没有语法错误的作文。教师批改作文也是划出错误,让学生订正错误。或者教师围绕某些话题,整理出一些漂亮的句子,或较优美的书面表达范文,让学生去机械背诵。据统计,近些年的中招考试中,书面表达的平均得分在 8-11分之间 (总分为 15分),可见写作水平的低下。具体表现在:单词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严重,表达不地道,言之无物等。
  3.原版增量阅读与读后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语言的输出要以语言输入为基础。写作能力是语言输出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大量阅读则是学生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习得语言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学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 10 万字”。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外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而采用文学读本阅读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知真正的文化气息,了解地道的外语文化,促进学生对语言的习得。
  二、阅读与写作的三阶段教学模式探索
  要从根本上解决阅读与写作方面的问题,还要从增加学生阅读量做起。我校引进了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享誉世界的英国学生学习母语使用的读物《典范英语》7,《典范英语》8,和《典范英语》9。这三套读本分别是针对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水平来编写的。这套读本的内容均是一个个有趣又有内涵的故事。通过教学实践,逐渐探索出三阶段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学生跟读与模仿发音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朗读、分组角色朗读、集体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直至读得有声有色且富有情感。为了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和热情,教师对于学生精彩的朗读片断及时作了录音后,再播放给同学们听,让他们在评析中提高,进步。
  第二阶段: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与读后感的写作训练阶段。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在第二阶段,教师主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和写作训练。阅读技巧主要包括怎样猜词义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怎样快速把握故事主旨思想等。在读后感写作上 ,教师引导学生在概括故事大意的前提下,学会思考,学会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赏析水平,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后感写作多样化。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通过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以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兴趣。甚至组织学生观看和故事有关的影视作品,提升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本阶段的读后感写作,学生自由发挥,体现出读后感写作的多样化特点。
  三、经验总结:
  通过实验,老师们也积累了一些实用的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1.妙句摘抄
  通常同学们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喜欢摘抄一些认为有用的单词。单词积累很多,但很少能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而摘抄的句子,学生却很容易在作文中使用。
  2.师生共同阅读与写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凡是教师能够和学生一样认真读完每部作品并认真写作的,会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和写作效果。教师只布置给学生阅读和写作任务,自己没有深入到阅读和写作中来的,学生的热情就不会高。时间一长,阅读和写作不免流于形式。
  3.想方设法保护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随着阅读难度的增加及其他学科的课业加重,学生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为此,教师要积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优秀读后感作品,分析其精彩之处,让学生一起欣赏。或在教室的展板上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总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反思与展望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带领学生认认真真阅读,踏踏实实写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但这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与困惑。比如:个别老师的教学理念还没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阅读课堂上仍然会大量讲语法,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记。阅读并没有带来享受,反而是更重的记忆负担。原版阅读与写作的开展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分层,对于那些少数懒于阅读与写作的学生,他们的能力远在其他学生之下产生的自卑感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心。相信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我们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会出现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刘润清.《论课堂的五个境界》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就需要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这也赋予21世纪教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
辽东栎是一种优良的用材林树种。喜光,耐侧方庇荫,耐寒性在栎类中最强,深根性,主根发达,耐干旱瘠薄。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本文详细阐述了辽东栎播种育苗技术措施,其对育苗同
通过对麦积区人工林摸底调查, 就区属范围内人工林退化情况进行了考究与成因分析, 初步掌握了林分退化原因.结合区情实际, 针对林分结构特点, 准确把握修复原则, 归纳总结出
协同模式识别是一种全新的有着抗噪声、抗缺损等诸多优良特性的模式识别方法,但将其用于核爆地震和天然地震的分类时,采用现有的原型模式选择方法识别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提出了
【摘要】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构建创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共建微企式教学科研实训平台,通过微企式职场实战平台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微企的技术知识资源和人才提供平台保障,是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  【关键词】微企式实训平台 开放式教学体系 创新教育 工作过程  【项目编号】2015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示范特色专业课程群及实践平台建设专项
电力参数通常使用电流、电压表、功率表、频率表、谐波表、三相不平衡度计、电压波动和闪变仪等传统仪器进行检测。仪器通用性差,测量烦琐,自动化程度低。针对这个问题,开发设计
新课程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当的情境,使知识的学习赋予生活的意义。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为了提高情境创设
【摘要】微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它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理念,注重个性化学习,满足多种学习情境,为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经。发现分析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对推进微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程 移动学习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摘 要:电话通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可靠地传递和交换信息,而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决定了它对电话有着更高的时效性、稳定性要求;对医院来说大于3‰的故障率也是无法容忍的。因此,如何保持内线电话的高效、稳定、畅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医院 内线电话 维护  中图分类号:TN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074-01    “内线电话”,或者称为“内部电
介绍了α点测仪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设计,建立了α点测仪的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