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外一篇)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ly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爷爷到我这辈,已是三代单传。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兄弟的爹过得很憋屈。比如,遇上挖沟修路的活,分给爹的一定是最重的。但是,爹却笑着对支书袁叔说:“您放心,我一定干好,保您满意。”比如,我家种的麦子,年年都会被地邻王婶多割去一垄,娘要找王婶理论,爹一把揪住娘说:“找啥找,谁吃不是吃?多吃你一垄,能把你饿死?”还有一回,邻居家翻新房子,硬朝我们宅基地里盖了一尺,两个姐姐骂邻居欺负人,爹却慌忙劝住两个姐姐,陪着笑脸对邻居说:“小孩子家不懂事,您尽管盖,尽管盖。”
  娘总是骂爹窝囊,两个姐姐说爹懦弱。爹吼道:“你们懂什么?谁想这样当孙子?还不是因为我没有个兄弟,你们没有个叔伯?靠我们这一家几口,在这个村子里怎么能蹦跶开?恐怕还没等我们蹦跶呢,人家早把我们踹飞了。”说着说着,爹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流下了浑浊的泪。
  我们都不吭声了,爹说的是实话。我们一家到这个叫袁楼的村庄,才两代人。千把口人的村庄,除了我们一家姓王,其他人都姓袁。他们姓袁的人都是不出五服的亲族,如果我们惹了其中一家,就相当于惹了其他姓袁的人家;如果我们得罪了他们中的一人,就相当于得罪了一千多口人,结果,只能是我们吃不了兜着走。我终于明白了,爹那么忍辱负重,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全家人能在这个村庄里生存下去。我为爹在人前的卑躬屈膝感到耻辱,但也为爹为了生存不惜委曲求全而心疼。我只能告诉自己,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告别这个让我备感憋屈的村庄。
  但是,我還是哀叹我没有爹的定力深厚。终于有一天,我打了王婶家的宝贝儿子,原因是他当着我的面叫我“王八”,我姓王,可我不叫“八”,他们这样叫我,分明是侮辱我,而且他们还喊我:“大王八生出来的小王八。”这岂不是连我爹都骂上了。我的眼前浮现出我爹在他们的爹和妈面前卑躬屈膝的样子,一股热血冲昏了我的头脑,我疯狂地把他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等我松开脚,他们就哭爹叫娘地回家了。这件事的后果是,王婶堵住我家的门连骂了三天。
  又过了一个月,村里要重新划分责任田了,每人一亩三分地,可我们家却没有分到。爹惨白着脸找到支书袁叔。但是,袁叔却说:“你们本来就不是这村的人,这村的人不愿意给你们地,我也没办法。”王婶则直接得意地说:“哼,想跟俺袁家斗,这下就把你们扫地出门。”王婶的丈夫是村里的文书,也是袁姓中有威望的人物。
  爹含泪想了一夜,天明时,他捶着胸口说:“没有地,这一家人哪还有活路?他娘的,我忍了大半辈子,没想到临末了还是被人骑到头上拉了一脖子屎!”接着爹扳过我的肩膀说,“儿啊,等到你这一辈可一定要开枝散叶,别像我,连个兄弟也没有,逢着个事,也没人替我出头。”我点点头,虽然不懂得开枝散叶的意思,但是,我觉得,那一定对人的生存很重要。
  虽说没分到责任田,可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过,只是在那一天一天里,爹没少重复那一番话。
  那突然降临的一天和平常的一天一天一样太阳东升西落,可是那一天发生的事太特别、太出人意料了,村里重新给我们家补了责任田。爹也仿佛变了一个人,腰杆也直了,说话也大声了,见了那个支书袁叔也不再低头哈腰了。至于那个王婶,见了我爹,眼神里竟好像有了几分畏惧。
  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一下子一切就都改变了。只是一次听到王婶和村里几个妇女们嘀咕:“咱可别惹老王家,听说他有个兄弟在市里当什么纪检书记哩。那个纪检书记一个电话打到乡里,乡党委书记就吓得屁股离了板凳说:‘俺这就办,这就办。’乡党委书记一个电话把袁支书叫到乡里,当面训了一顿,袁支书吓得回来立马给老王家分了地。”
  听了王婶的话,我马上跑回家,问爹:“爹,王婶说你有个在市里当纪检书记的兄弟,是真的吗?”爹说:“瞎扯,纪检书记叫杨正超,他姓杨,我姓王,咋会是兄弟?”我又把王婶的话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爹听了,笑了:“这个杨书记,他倒是叫我哥了哩,他可算得上是咱家的亲人哩。那天他碰巧在路边上碰到我,就和我攀谈起来,问我这问我那,我就把责任田的事对他讲了。不曾想,别看他说话和和气气的,办事还真行。正是他做的工作,让咱家重新分到了责任田。”我说:“这么说,他真的是你的兄弟?”爹点点头,然后他好像对我,又好像自言自语地说:“杨书记是我们所有老百姓的好兄弟啊!”
  以后,爹再没唠叨过什么开枝散叶的事。
  
  车桥
  
  大李村的桥塌了!大李村一千二百多口村民在望“河”兴叹的同时,心头还在萦绕着昔日走在危桥上的那种胆战心惊的感觉。
  村支书李四有跑到乡里,向主抓农田水利的田副乡长作了汇报:“田乡长,这几天天降大雨,把俺们村的危桥给冲垮了。”田副乡长哦了一声,继续埋头看他的报纸。李四有等了一阵,没见田副乡长吱声,就又一次提醒:“田乡长呀,你看,大李村千把口子人,出行都得走这个桥。现在桥没了,咱是不是拨点款,再……再修一座?”田副乡长冷冷地笑了:“李四有呀,修桥的事太大,我管不了,你还是直接向书记汇报吧。但是我告诉你,乡里财政很紧张,乡长那辆破车,早就说换,到现在还没换哩。”
  李四有又慌忙找书记汇报了有关桥的问题。书记皱着眉头,苦着脸说:“李四有呀,乡里财政困难,现在申请拨款更难,要不这样吧,先叫乡亲们等一等,只要有机会一定给你们修桥。”
  李四有又慌忙回到村里,向村民传达了书记的指示。村民慌了,等?等到什么时候?眼看到麦收时节了,可咋办?
  在村民们的叫苦声中,桥的问题还是整整等了三年,大李村的村民一边骂娘,一边各自想办法过河外出。村民凑钱造了一只小船,开始准备打持久战。
  后来,村支书李四有听说乡里的车换了,领导也换了,但是,大李村的桥仍然没修。李四有不知听了村民们的多少嘟囔,也不知往乡里跑了多少趟。但是每一次提到桥的问题,领导的回复都是:“李四有,大李村桥的问题我们很关注,但是,乡里财政困难,实在无能为力呀!”
  来乡里次数多了,乡里人一看见他,干脆都不叫李四有,而直接说:“看,老桥又来了。”办公室秘书还把他名字的“四有”作了新解:说是有耐心、有缠劲、张口有桥、闭口有桥。
  李四有心里说,我就是将腿跑断也要把桥修成,我就不信等不来个为老百姓办事的官。
  工夫不负有心人。李四有的诚心终于打动了一个人。
  有一次纪委的杨书记下乡调研,刚好遇到了李四有。李四有一看这杨书记文文气气的,没有丝毫的官架子,一张嘴就是那一句:“俺村的桥啊!唉……”
  杨书记听了李四有的诉说后,立刻随李四有去了大李村。看着村民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听着村民那一声声无奈的诉说,杨书记掏出一个小本子,不停地记着。乡里的陪同领导苦着脸说:“杨书记,乡里财政困难,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杨书记只是点了点头,脸色却越发地凝重。
  回县城的路上,杨书记在思索。到办公室后,杨书记还在思索……
  第二天,办公室人员欣喜地来到了杨书记的办公室说:“杨书记,你的车款已经到账,什么时候去看车呀?”杨书记从沉思中抬起头,突然,他惊喜地一拍额头:“好,大李村修桥的问题可以解决了。”杨书记忙安排秘书:“把钱送到大李村村委会,先帮他们把桥修好。”秘书站着没动,“那辆车去省城开一次会,路上都得修两次车。说句实在话,让一个乡党委书记坐,人家都未必乐意。这好不容易换车的款批下来了,怎么能……”杨书记坚定地说:“我坐的那车再修修还可以用,大李村的桥是不能再等了!”
  村支书李四有接过杨书记递来的沉甸甸的款项,眼睛一热,泪水扑簌簌就下来了。
  竣工踩桥那天,杨书记也来了。经村支书李四有提议,大李村给这座新桥起了个很别致的名字:车桥。
其他文献
元旦,我站在2012年街口  花已凋落,叶离枝头  浮云万千绪,载走忧与愁  唯思 拂风送欢笑  轮回 又一个  冬春夏秋    元旦,我站在2012年街口  來来往往,人流如织  何辨孰人成与败 期盼   理想如毯,骏马竞秀  碧空如镜,鹰雁齐游     元旦,我站在2012年街口  将逝去的岁月辗成一卷行囊  望远方,向前走   又
期刊
孩子写完作业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0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雨。我在电脑旁一边浏览着网页,一边催促着她早点睡觉。只见她小小的身子钻到被子里面,拿起枕头下的手机准备设置闹钟,发现手机没电了,嘟嘟啷啷的说要给手机充电。天这么冷,我就知道她不愿意再爬起来。耳边就响起她娇娇滴滴的声音:   “妈妈,我手机没电了,明天还要上学,我还是值日生,要赶早。你六点半,不,六点五十的时候叫我起床吧。”看着她撒娇的表情我笑着说:
期刊
叔叔英年早逝,他的经历和故事常是长辈们谈论的话题。  小时候,叔叔曾被一位地主抱养过,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几经周折又回到奶奶身边。在地主家生活期间,上过私塾,颇有才气,拿到今天来说,也算是半个艺人。他会很多乐器,如:笛子、二胡、口琴等,特别是夏天乘凉时,会招来许多听众。但最拿手的还是书法、篆刻,在他房间的墙上经常更新的就是书法作品,但大多是写在旧报纸或废纸上的,记忆中没有见到过宣纸。每年春节前几天,
期刊
题记:2012,俗话说良辰美景,而龙年亦為辰年。故取其二字,作龙景赞一章,以寄对神龙之愿。    孔丘李耳,儒道千年,现有龙吟啸苍穹,东有鸾凤翔九州。汪洋恣肆,德才兼备,舒心而为画青竹,水云之间鸥沧海。逢吉丁辰,祥瑞绵延,千丝万引召贤才,文治武功驭神龙。  黄钟大吕,浩然正气,海纳百川气不凡,涛声依旧美名扬。冬雷震震,上下齐心,狮吼豪情彻云端,标新致远卓天下。魏公横槊,东临赋诗,文辞大气即从容,三
期刊
快到下班时间了,余则凡靠在椅子上想着下班该去哪。孩子放暑假了已经去了外婆家,老婆昨晚就说了,同事孩子考上了大学,要请客,就不回家吃饭了。  余则凡决定去医院。同事周毅腰椎盘突出,前几天住进医院动了手术,他跟周毅关系不错,并且周毅年长,探望一下,人之常情。  坐公交车到站下车,又走了十五分钟路,余则凡到了中心医院住院部。周毅住三楼11病室。第三张床上躺着周毅,旁边的凳子上坐个四十上下的女人正削苹果,
期刊
好學生贾小文是被闹铃惊醒的。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差不多都是被闹铃叫醒的,你要躺在床上等爸妈叫醒试试?爸爸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和妈妈望子成龙的唠叨会让你一整天没个好心情。  贾小文这会儿心情就不怎么好,大脑昏昏沉沉的,她以为是门窗关紧了缺氧所致,就打开门窗,到阳台上作了个深呼吸。  结果是,深呼吸让她的头昏更加剧了!贾小文是洗脸时对着镜子才发现自己双颊发红的,一摸,居然有点烫,不用说,她感冒了!  在这个
期刊
中午,吴明下班后一进家门,就听到卧室里有手机的鸣响。他知道这是妻子王晓晓的手机在响,就没有理会,自顾换上了拖鞋,脱下了外衣,然后直奔洗手间。一推门,没推动,妻子在里面说,等一会儿。  吴明就来到卧室,他想先躺一会儿休息一下。妻子的粉红色手机就在床上躺着。他随手拿起来,一看,有一个未读信息,就调了出来,调出来一看,他的火“腾”地一下就冒了上来。他冲洗手间猛吼了一下:王晓晓,你她妈的给我滚出来!  信
期刊
夏夜的京城,經过一场罕见的暴风雨洗礼,少却了几分皇城的威严,平添几许温馨与缠绵。繁华都市,灯火阑珊,原本宽阔的道路被各种品牌的车辆争先恐后地拥堵着,形成壮观的车流,似巨大的蟒蛇一般缓缓地蠕动向前。  一家京味的小酒店里,走出一男一女。  皇城根下,茫茫人海,没人理会这一对懈逅京城而又将分别的男女。  平时不善言辞的他,今晚故意把自己灌得有几分醉意。酒后话多,这样或许才有向她吐真言的胆气。她陪他也小
期刊
美国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写了本有意思的书,叫《前世今生》,说27岁的女病人凯瑟琳莫名焦虑、恐惧,生活一团糟,被他用催眠疗法治好了。此书奇的不是医疗手段,而是病人被催眠后的十几次“前世”经历。  关于前世来生,对我其实没有什么吸引,早些年我就被一个玩玄学的哥们儿鼓吹得有些烦,后又被家族中信佛之人追求来生去西方极乐世界,念叨得耳朵起膙——非对他们不恭,更不敢对宗教不恭,不是有那么句话嘛:信仰自由。你有
期刊
陈老君已年过古稀,由煤油灯伴随其暗夜至今。终觉安然。  忽然安上电灯,他老眼昏花,刺目头晕,稍闭眼静养,微启睫毛,一惊、一恐,愕然不敢正视了。  往日靠炕头的煤油灯,看不到地上臭虫老鼠这些贪婪者们的行迹,尽管能听到响动,但毕竟不知道龌龊之行。  墙角的一只红薯大的老鼠正在不遗余力地啃着一颗大山药,而其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老君的举动。老鼠身上的几只臭虫,也在寻觅所需,吮吸老鼠身上的血液。可见各得其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