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如何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培育等人文思想。高校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校园建设,使其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师生道德等多个领域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人文校园 促进作用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人文原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现代概念的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它充满了对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探讨和思索,譬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戒奢节俭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处事之道。
  中国的人文思想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五经,是对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系统而又完整的阐述。当然,中国的道家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以及自身道德与欲望的关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或是将来,都为人们或将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智慧和理论依据。
  人文校园建设的内涵
  李岚清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严谨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人文校园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人本关怀。学校的人文建设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人文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学生而言,就是要立足终身发展,学会做人、求知和创新。
  人文校园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师生都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树立师生群体共同的价值观,追求一种整体优势的发挥。在人文校园的育人环境中,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塑造,情感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发挥,行为举止得到修正,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因此,我们强调的人文校园建设,是基于人性的回归和人本的理念,从培养人、发展人的视角出发,培植校园精神。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文校园建设中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积淀,已融为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渗入到国民的血脉之中,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因此它是民族文化之根。让传统文化融入人文校园建设中,可以培育师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传承文明,滋养现代人的灵魂。人文校园建设也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培育的思想中得到启发,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师生道德提升等多个领域进行构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构建校园人文环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标准是“仁、义、礼、智、信”,人文校园建设可以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将它赋予新的内涵:即“仁爱、尽义、明礼、启智、诚信”。也就是弘扬人与人之间广博的尊重与关爱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推崇人与人和谐相处友好沟通的往来之礼、激励师生自强不息的进取动力、让他们确立诚实守信探求真理的态度。
  首先,在人文校园的建设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因为人文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应汲取“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精粹,做到尊重人、爱护人、激励人、塑造人,体现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生存和发展的真切关怀,就是为了促进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人文精神。其次,在学校制度的建设中,要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重视人的群体精神。制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人文,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需制定一些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制度,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以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实现学校制度管理的人文化。第三,在人文校园的建设中,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宽和处世,强调和谐有序,要善于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美好的大同社会。这种人际环境用于办学,则人才辈出,人民满意;用于治校,则和衷共济,均衡有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构建校园自然环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一方面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又强调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万类万物只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在构建人文校园中,可以学习和运用中华传统和谐文化“天人合一”观,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生态平衡,推进学校环境建设,精心铸造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给校园楼台亭阁、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让天人合一的校园环境洋溢着厚德载物的育人氛围,变成师生员工生存生活的花园、工作学习的乐园、精神文化的家园。可以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资源,宣传传统文化精华,如设置文化墙展示中华传统格言,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设置橱窗,分期举行人文主题宣传,开设民风民俗、诗词戏曲、古典书画、红色记忆等专栏,让大家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网站开设文化专栏,传递文化信息,介绍文化遗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聘请国学大师、民俗作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我们应在人文校园建设中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人文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师生道德素质。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有“修养”、讲“道德”、重“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突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修身”,有助于人文校园建设中师生的道德践履。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中华传统文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有着历史恒常的实用价值,在人文校园建设中,能促进师生积极修身。教师作为教育者在道德践履上必须率先垂范。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行、人格魅力展示高尚的道德,能赢得教育的主动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明修身作为一种自律自教的活动,它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增强学生的道德自觉,进而把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生存、生活的形式。健全理想人格,从而达到德性主体的自觉境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文明的举止、深厚的道德涵养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总之,校园人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人文校园是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而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在人文校园建设中,我们应对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汲取其合理内核,弘扬其积极因素,将其融入到人文校园建设中去,构建出既依托传统又具有时代风貌特色的校园文化。(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复合式图书馆依托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而建立,它是一个集优形式,而并不是过渡形式。网络时代下虚拟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和文献信息本身的多样性需求等外部力量推动图书馆自身变革性的建设。要不断加强对复合型图书馆馆员的培养,推动复合型图书馆建设。  【关键词】复合式 图书馆 管理创新    复合式图书馆含义及其本质管窥  复合图书馆的含义是指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复合,是指在印刷文献与电子
目的:评估歧视与病耻感量表(DISC)在中国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引进Thornicroft团队研发的DISC,按初译、回译等步骤形成DISC中文版,以242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受访对象
目前,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这项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到一些难题,如资金筹集渠道少,保障标准偏低,保障对象界定难,等等。为此,政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区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刻不容缓,处理不好会让城镇化的初衷落空,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对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需
医疗保障事业的现状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今后几年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
构建大众信用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构建原则应包括:由非政府组织作为考评主体;考评内容的设定遵循公不涉私、敏感问题冷处理和严守界限的原则;坚持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中部地区    当前,我国产业转移、区域合作将会呈现出新的格局。中部地区由于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摘要】大学生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既贡献力量、体现价值,又赢得机遇、促进成长,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以人为本、放眼长远,以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基本模式,考察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实施效果,能够使得今后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工作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生涯 大学生 服务基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依靠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多数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拆迁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民因失地而引起的利益受损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剖析现今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