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沾化县过去是饮水困难贫困县,统一水源城乡一体化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了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提升了人水和谐生态文明。
【关键词】饮水安全;人水和谐;生态文明
1.饮水困难历史背景
沾化县地处山东省北部,北邻渤海,为黄河尾闾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国土面积2217.7km2。全县淡水资源匮缺,基本无浅层淡水,深层地下淡水和弱矿化水埋深300-500m,含碘、氟量过高,人畜不能饮用。客水资源严重污染,年际丰枯悬殊和年内分配不均难以利用。全县唯一可利用饮用水源是黄河水,由于地处黄河下游及引黄灌区的最末端,引水受上游影响很大,虽然当地兴建了一些小型水库、塘坝等分散的人畜吃水工程,但水源保证率低,引水供水矛盾突出。1996年以前,全县38万人民群众吃水极度困难,靠人力肩挑、小车推、畜力车拉等方式找水吃,吃苦水、脏水、咸水过日子,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难以保障,更难以谈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饮水困难这一人与水的不和因素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造成该县整体发展滞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2.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就
2.1兴建平原水库解决水源问题
水源是解决饮水困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沾化县受地理、自然和引黄条件的限制,兴建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提高水源保障程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本途径。鉴于兴建平原水库一次性投入太大,当地财力有限,沾化县科学规划、逐步分期实施,建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水库两大平原水库为核心的集中供水水源地。
毛家洼水库位于沾化县中部,为沾化县中西部地区和县城用水的水源地,于1995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蓄水运用,1999年完成衬砌扩建,设计库容4260万m3。河贵水库位于沾化县东北部,1999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为沾化东北部及北部沿海开发提供水源,2002年完成增容衬砌建设,设计库容500万m3。两大平原水库年调蓄引黄水量达8300万m3,从根本上解决了沾化县引用水矛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的供水水源保障。
2.2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针对全县地广人稀、村庄分散、城镇规模小,城乡经济落后的特点,为切实统一解决城乡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本着先急后缓,让饮水困难群众“先吃上水,再吃好水”的原则,科学统一规划,近期远期相结合,量力分步实施,形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两大平原水库为水源,覆盖全县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
1996年至1998年期间,先期实施了农村净水厂过滤和消毒工程,以直供水方式解决了沿海乡镇百村10万人吃水困难;1999年建设了具有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先进工艺流程的城区供水水厂,按同等标准对农村水厂升级改造;2000年实现了全县户户供水,成为全国城乡供水第一县;2001年通过对城区和农村净水厂进行整合升级改造,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自2002年至今,结合村村通、饮水安全等项目,实施了水厂升级改造,城区、乡镇供水主管网复设,信息自动化建设,提升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标准和规模,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城乡供水水资源优化配置。
3.饮水安全提升人水和谐生态文明
3.1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
沾化县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结束了当地群众吃苦水、脏水、咸水的历史,消除了由于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及污染水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人们从过去的挑水、推水、拉水等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发展生产经营,提高的生活质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2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
实行统一水源集约化供水,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在水资源总量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利用,解决了当地引水供水矛盾。同时有效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改善了过去分散式引水、蓄水,粗放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另外,沾化县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3.3保障了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化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水源和可靠的供水设施做支撑,沾化县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沾化县城镇化建设、沿海开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迅速。沾化县由1998还是山东省最后一个整体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到2012年全县实现GDP 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4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万元,城乡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4 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沾化县覆盖城乡的一体化供水体系,为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用水提供了便利条件,城乡绿化水平明显提升。由于缺水,以前城区道路两旁光秃秃,如今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绿地成片呈现一番新景象,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以上,构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覆盖全城”的城区绿地生态系统。过去乡村房前屋后脏乱差,现在庭院、街道整齐,并因地制宜种植冬枣、蔬菜、花草等,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又实现了乡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营造了自然生态绿色乡村景色。
4.结束语
沾化县统一水源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人的饮水安全,水的优化利用,人水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繁荣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生态美丽、幸福和谐新沾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模式有效的提升了沾化县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滨海临近缺水县区运用该模式均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在滨海缺水平原地区进行推广,加快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科]
【关键词】饮水安全;人水和谐;生态文明
1.饮水困难历史背景
沾化县地处山东省北部,北邻渤海,为黄河尾闾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国土面积2217.7km2。全县淡水资源匮缺,基本无浅层淡水,深层地下淡水和弱矿化水埋深300-500m,含碘、氟量过高,人畜不能饮用。客水资源严重污染,年际丰枯悬殊和年内分配不均难以利用。全县唯一可利用饮用水源是黄河水,由于地处黄河下游及引黄灌区的最末端,引水受上游影响很大,虽然当地兴建了一些小型水库、塘坝等分散的人畜吃水工程,但水源保证率低,引水供水矛盾突出。1996年以前,全县38万人民群众吃水极度困难,靠人力肩挑、小车推、畜力车拉等方式找水吃,吃苦水、脏水、咸水过日子,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难以保障,更难以谈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饮水困难这一人与水的不和因素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造成该县整体发展滞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2.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就
2.1兴建平原水库解决水源问题
水源是解决饮水困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沾化县受地理、自然和引黄条件的限制,兴建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提高水源保障程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本途径。鉴于兴建平原水库一次性投入太大,当地财力有限,沾化县科学规划、逐步分期实施,建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水库两大平原水库为核心的集中供水水源地。
毛家洼水库位于沾化县中部,为沾化县中西部地区和县城用水的水源地,于1995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蓄水运用,1999年完成衬砌扩建,设计库容4260万m3。河贵水库位于沾化县东北部,1999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为沾化东北部及北部沿海开发提供水源,2002年完成增容衬砌建设,设计库容500万m3。两大平原水库年调蓄引黄水量达8300万m3,从根本上解决了沾化县引用水矛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的供水水源保障。
2.2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针对全县地广人稀、村庄分散、城镇规模小,城乡经济落后的特点,为切实统一解决城乡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本着先急后缓,让饮水困难群众“先吃上水,再吃好水”的原则,科学统一规划,近期远期相结合,量力分步实施,形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两大平原水库为水源,覆盖全县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
1996年至1998年期间,先期实施了农村净水厂过滤和消毒工程,以直供水方式解决了沿海乡镇百村10万人吃水困难;1999年建设了具有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先进工艺流程的城区供水水厂,按同等标准对农村水厂升级改造;2000年实现了全县户户供水,成为全国城乡供水第一县;2001年通过对城区和农村净水厂进行整合升级改造,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自2002年至今,结合村村通、饮水安全等项目,实施了水厂升级改造,城区、乡镇供水主管网复设,信息自动化建设,提升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标准和规模,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城乡供水水资源优化配置。
3.饮水安全提升人水和谐生态文明
3.1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
沾化县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结束了当地群众吃苦水、脏水、咸水的历史,消除了由于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及污染水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人们从过去的挑水、推水、拉水等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发展生产经营,提高的生活质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2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
实行统一水源集约化供水,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在水资源总量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利用,解决了当地引水供水矛盾。同时有效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改善了过去分散式引水、蓄水,粗放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另外,沾化县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3.3保障了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化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水源和可靠的供水设施做支撑,沾化县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沾化县城镇化建设、沿海开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迅速。沾化县由1998还是山东省最后一个整体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到2012年全县实现GDP 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4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万元,城乡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4 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沾化县覆盖城乡的一体化供水体系,为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用水提供了便利条件,城乡绿化水平明显提升。由于缺水,以前城区道路两旁光秃秃,如今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绿地成片呈现一番新景象,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以上,构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覆盖全城”的城区绿地生态系统。过去乡村房前屋后脏乱差,现在庭院、街道整齐,并因地制宜种植冬枣、蔬菜、花草等,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又实现了乡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营造了自然生态绿色乡村景色。
4.结束语
沾化县统一水源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人的饮水安全,水的优化利用,人水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繁荣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生态美丽、幸福和谐新沾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模式有效的提升了沾化县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滨海临近缺水县区运用该模式均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在滨海缺水平原地区进行推广,加快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