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到实验室参加考试时,笔者发现校园东侧马路上不时有刺耳的声音传来,严重影响考试时的答题思路。后来,笔者仔细考察了这些声音的来源,发现它们都是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主要是指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一般而言,离公路越近的,公路上的车流量越高的,噪音就越大。学校东侧就是郊区,此公路(愚公路)是城市的外环线,车流量应该比较小,实验楼听到的交通噪声也应该小一些。但是,学校南边的广场到公路(济源大道)的距离与实验楼到愚公路差不多,听到的噪声却更小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为了找出答案,设计调查过程如下。
(1)测量实验楼和南广场到公路的距离,实验楼距公路47米,南广场距公路51米。
(2)统计两条公路上单位时间内的车流量及车型。
在此调查中发现:实验楼比南广场的车流量小,与噪声的大小相反;各种车型中,摩托车的平均噪声最大;车速越快,噪声越大。
(3)统计实验楼和南广场与公路之间绿化带的宽度、类型。
实验楼的绿化带较少,乔木以高大的梧桐和松树为主;南广场的灌木较多,乔木的树冠较低。
经过上述调查和查阅资料,笔者找到了实验楼听到的噪声较大的原因:①虽然此处车流量较小,但因车少,车速快,噪声大;②此处绿化带中灌木较少,吸收噪声的能力较差;③水泥路面的噪声比柏油路面大;④等距离下,楼层越高,噪音越大。笔者在实验楼考试时位于三楼,所以较南广场上听到的噪声大;⑤摩托车的噪声大是因为车速快,且有些经过改装或拆除消音器的二轮摩托车噪声远远大于90分贝。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不高于55分贝、夜间低于45分贝。但是学校周围的噪声远远超出了此标准,结合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以及周围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①学校与公路之间应设置由树冠矮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②相关部门应加强车辆管理;③学校周围的道路应限速行驶,适当增加减速带。
声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环境因素。和谐悦耳的声音,对人体健康有益。而那些杂乱无章、对人的听觉神经刺激强烈的声音,不仅掩盖了自然之声,而且强迫人类去接受它的伤害。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佳声音环境为15~45分贝之间。人类应创造一个宁静而又和谐悦耳的声音环境,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454650)
(1)测量实验楼和南广场到公路的距离,实验楼距公路47米,南广场距公路51米。
(2)统计两条公路上单位时间内的车流量及车型。

在此调查中发现:实验楼比南广场的车流量小,与噪声的大小相反;各种车型中,摩托车的平均噪声最大;车速越快,噪声越大。
(3)统计实验楼和南广场与公路之间绿化带的宽度、类型。

实验楼的绿化带较少,乔木以高大的梧桐和松树为主;南广场的灌木较多,乔木的树冠较低。
经过上述调查和查阅资料,笔者找到了实验楼听到的噪声较大的原因:①虽然此处车流量较小,但因车少,车速快,噪声大;②此处绿化带中灌木较少,吸收噪声的能力较差;③水泥路面的噪声比柏油路面大;④等距离下,楼层越高,噪音越大。笔者在实验楼考试时位于三楼,所以较南广场上听到的噪声大;⑤摩托车的噪声大是因为车速快,且有些经过改装或拆除消音器的二轮摩托车噪声远远大于90分贝。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不高于55分贝、夜间低于45分贝。但是学校周围的噪声远远超出了此标准,结合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以及周围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①学校与公路之间应设置由树冠矮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②相关部门应加强车辆管理;③学校周围的道路应限速行驶,适当增加减速带。
声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环境因素。和谐悦耳的声音,对人体健康有益。而那些杂乱无章、对人的听觉神经刺激强烈的声音,不仅掩盖了自然之声,而且强迫人类去接受它的伤害。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佳声音环境为15~45分贝之间。人类应创造一个宁静而又和谐悦耳的声音环境,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454650)